明清时期的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在哪里?
从制度的初衷来看,设立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拔官员。科举制度是建立在选拔人才的考试基础上的,有些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味道。为防止考官有偏,有托,有诈,有重考,有抄写,有贴名,有磨的规定,保证选官不受干扰。这样的选官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任用官员的主观作用,体现了任人唯贤和才能,淡化了宗族和家庭背景的影响。形式上,它为几乎所有人提供了平等的进入仕途的机会,也确实使大量中小地主和知识分子进入封建国家统治机构,为封建统治阶级拓宽了政治基础。与封建社会的其他选官制度相比,科举选官制度要进步和合理得多。正因为如此,唐太宗看到当时人人参加科举考试的盛况,不禁得意洋洋地说:“入我圈套者,天下第一豪杰”。
科举作为社会上唯一重要的做官途径,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就制度本身而言,科举制早期的考试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想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要有渊博的知识。科举制度给予的优待和荣誉,是打动成千上万的读书人乃至社会上的人的重要因素。在无数个漫漫长夜里,同学们都在“垂着头咬着骨头”追求自己的彩票中奖梦。同时,也有传世诗句描述读书人读书时的写照,如“两耳不听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科举在文化上的积极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不难理解,科举制度传承了中国的文化精髓。作为考试的内容,一个读书人最重要的是学习知识,当时最重要的是学习古代文化知识。一个读书人不读文化思想的精髓,怎么谈治国?这样,中国文化就会无止境地传承下去。其次,科举考试也不断发展和丰富了中国文化。没有科举制度,就没有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与繁荣;唐代小说的兴起与发展。这样看来,科举制度确实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科举制度的实施在古代是积极而重要的。从个人角度来说:一个出身普通家庭的人,想要进入朝廷,得到很高的爵位,然后被提升为骑士,孝敬祖先,仕途亨通,全家富贵。一切靠科举;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公开考试吸引了很多穷书生进入政权,使他们明白参加科举考试可以是一条很好的出路。有利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提高社会的行政效率。
根据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好的制度若能长存,则窒息政治。”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一是因为统治者改变了考试的内容,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明太祖将源于元代的八股文正式定为科举考试的文体。这种文体由四段组成,即题、题、起、头、份、中份、后份、梁份。后四段都有两个对立的字,是* * *八股,所以叫八股文。八股文的主题应该是代表圣人来表达,就是在孔子思想的指导下写文章。在清代,圣人扩大到包括孔子弟子和朱等理学家,并要求朱的写作风格。乾隆以后,诗试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项目。试诗和八股文一样,有固定的公式,也是八股文十六句,但八股文变成了六句。第一联如题,第二联如题,三联如谈,第四联如中股,第六联如后股,第八联如捆股。我们必须发扬孔孟和朱的思想,我们不能随意表达我们的感情。八股的初衷,我觉得可能是用固定的格式写,方便考官打分,体现“公平”。否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就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但是,后来却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八股文考试压制了那些不擅科举的人的思想,也阻止了一些知识分子在学术思想上的创新。这导致思想落后,科技发展也停滞不前。甚至产生孔乙己这样的科举牺牲品。
第二,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因为科举制度和优待的丰厚荣誉,加上科举也是普通人出人头地的重要途径,所以经常会出现穷人高中后抛弃妻儿的悲剧。相信大家都知道陈世美这个难听的名字。虽然因为当事人的思想价值观和责任感,这一点很重要,但科举毕竟给了它这样一个生存的土壤。
最后,科举制度导致官员腐败。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科举制度政治化了,师生关系的教育化导致了师生关系的盛行。这就造成了严重的裙带现象。这些师生关系在官场上互相帮助,官官相护。清朝乾隆时期的贪官污吏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乾隆皇帝的宠信下,称霸天下,收受贿赂,富甲一方。而且很多时候以科举的名头为诱饵,向考生索贿。这不利于国家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良好体系。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总之,科举制度的负面效应主要不是制度本身的错,而是制度本身应该承认科举是一个选拔官员和人才的好制度。科举制度是为了人才,也可以选拔传统社会的人才,委以重任。至于明清科举的八股文风,以及中国重艺术轻技术,重人文轻自然的传统,才是明清以后科技落后的真正原因。许多论者把科举作弊看作是科举制度的弊端,如应试、贿赂考官、接头等,认为晚清科举制度作弊的盛行说明科举制度黑暗。其实从宋代以后的考场基本规章制度来看,作弊是人的问题,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甚至现在高考还会有作弊。女性被排除在选拔范围之外,不能归咎于科举。没有科举制度,古代女性也没有参政的权利,这是古代社会的性质决定的。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应该是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从制度上看,科举制度的确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
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在各种场合多次赞扬中国古代考试的公正性,强调考试在选拔政府官员中的重要性。就制度本身而言,科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作,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传统文化的其他精华一样,科举制度中积极的部分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