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帽小说

我相信大多数人第一次听说发条橙这个名字,它源于斯坦利·库布里克根据安东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安东尼·伯吉斯出生在英国兰开夏郡的一个天主教家庭。早年就读于曼彻斯特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20世纪60年代,伯吉斯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他有着深厚的语言功底,掌握了几种东西方语言。他的文学素养也非同一般,作品往往涉及古典和当代文学名著;其文学风格丰富多样,有模仿英雄风格的,有流浪汉小说体裁的,有历史传奇的,有讽刺的。

故事描述:英国少年亚历克斯被警察送进了监狱。在那里,为了缩短行程,他答应把自己送去当一只老鼠,作为一个名为“厌恶疗法”项目的实验品。这个计划是由政府提出的,目的是给监狱里的政治犯腾出空间。通过“厌恶疗法”,狱警认为亚历克斯的暴力倾向最终被“治愈”,于是亚历克斯被释放。但出狱后,亚历克斯发现自己被老友抛弃,连家人和亲戚都不愿意接纳他,他自己也没有放弃暴力。最后,奄奄一息的亚历克斯成了政府的一块大伤疤,政府把他作为一个成功的例子。他和一群同伴冲进一个小说家的家里:他的书(发条橙)为政府荒谬的“厌恶疗法”辩护。

解决方法:发条就是发条,是使时钟准确运行的装置,所以如果你走(跑)得像发条一样准确,说明“机器运转良好”或者“事情进行得有条不紊”。还有一个类似的词,发条橙,是老伦敦人用来比喻的,总是用来形容奇怪的东西。“他像发条橙一样古怪”是指他像发条橙一样古怪。

这部小说在美国首次出版时,出版商坚持将小说中描述亚历克斯最终放弃暴力并结婚生子的最后一章删除。但伯吉斯一直对这一章耿耿于怀,认为没有这一章,他的思想就无法得到充分表达。所以他一直对美版《发条橙》不满意,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

库布里克的《发条橙》一直以来都是争论的焦点,而争论多是因为其中所倡导的性与暴力。当时,这部电影因其色情和暴力而被禁映。然而,性和暴力是电影的全部吗?欣赏这部电影的时候,以性和暴力为出发点,和批评这部电影禁播的人没什么区别。

发条橙是一个玩具。当它被缠绕时,它会自动变成橙色。这部电影的片名其实透露了库布里克的一些想法。有人曾对我说“每个人都是在上帝手里不停转动的发条橙”。我想,控制这个橘子的“上帝”也包括社会。从这部关于《发条橙》的电影中,我也看到了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对社会标准的妥协。

起初,我不得不承认亚历克斯是一个绝对自由的人。他享受着自由,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甚至享受着自由。但是,人在社会,亚历克斯在行使自由的同时侵犯了他人的权利。根据洛克的“政府契约论”和西方自然人权理论的原理,每个人都自由平等地享有权利,这些权利是与生俱来的。但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往往会侵犯他人权利的行使。为了协调这一矛盾,每个人都放弃自己的一部分权利,形成公共权利,用来惩罚暴力,抵抗外来侵略等。公权的形式造就了军队、法律、警察等国家机器。亚历克斯自由地发泄自己的暴力和性需求,但同时也伤害了他人的家庭和生存权。这样的行为违反了社会游戏的规则——法律,所以他入狱了。

为了缩短刑期,亚历克斯自愿接受了“邪恶改造疗法”。通过这种疗法,他变成了一个不会反抗、没有性欲的“好公民”,放弃了自己的权利。毫无疑问,这样的“好公民”是最适合社会稳定稳定发展的。如果一个社会的所有公民都是这样的“好公民”,那么社会的统治者也希望整个社会都是这样的“好公民”,以维持其统治的长治久安。接受这种疗法,其实是亚历克斯通过放弃自己的权利,与社会达成妥协。而且规则也不是那么简单,侵犯社会规则自然会遭到社会的报复。每个人都必须为他所做的错事负责。把刑期从14缩短到两年,并不能抵消亚历克斯的原罪。罪刑法定也有另一种法律——报复。

在人类历史的长卷中,复仇是普遍的,并且存在了很长时间。以复仇为主题的故事依然一如既往地打动着今天的观众——从西方古希腊的安提戈涅和胡库帕,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乃至现代巨作《基督山伯爵》,都涉及复仇主题。在东方的中国,似乎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复仇故事都发生在先秦时期。著名的如《兵马俑鞭尸记》、《试图谋生记》、《荆轲刺秦王》以及《赵氏孤儿的复仇》两部中国几十年的著名芭蕾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在淡化了“革命色彩”后,依然讲述着复仇故事。这种报复性反应是生物学上的正常现象,是任何一种生物在自然界生存和竞争的基本需要和本能。虽然有人认为这种反应是“螺角之争”,但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竞争基因,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遗传了这种基因。这种本能虽然由于各种理性原因而被一定程度地削弱或有意淡化、压制,但它仍然存在于人类的生物本性中,难以消失。亚历克斯出狱后遭受疯狂报复。戏剧性的巧合,他遇到了所有他以前伤害过的人,所有人都报复他。因为亚历克斯是一个没有攻击性的好公民,所以当他从阁楼上跳下来的时候也结束了。

而且,亚历克斯自杀的行为并没有结束故事。如果故事到此结束,那么整部电影的主旨应该是:你所触犯的社会必须得到社会的报复。如果你做错了,你应该为自己的错误负责。整部电影的基调也应该是一部爱爱国爱社会的教育片。库布里克当然不是那么容易放过的,所以《发条橙》才有了戏谑的结局。为了挽回选民的信任,反驳亚历山大和其他反对党的批评,内政部长亲自到医院看望了亚历克斯,代表政府道歉,并对他今后的生活做出妥善安排。经过治疗,亚历克斯终于恢复了本性,玩得很开心。似乎代表社会的统治者妥协了亚历克斯,通过治疗让他恢复了所有原本的人格,这似乎是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低头。其实Alex玩的还是政治功利。

说到这里,不难看出,除了入狱前挥霍自由、享受一切权利的那段时间,亚历克斯是被社会操纵的。为了推广某种可以减少监狱开支,改造经济的疗法,他参加了治疗,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他再次接受治疗,尽管他年轻,个性鲜明,但他扮演的只是一个被社会操纵的发条橙。事实上,被社会控制的发条橙并不是亚历克斯的典型。

发条橙和潜伏的危机[左岸和右岸]

《发条橙》不仅是一本奇怪的书,也是一部奇怪的电影。这本书的作者是安东尼·伯吉斯。现代英国作家。这部电影是由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一位著名的美国导演。巧合的是,这两位大师都是独裁者。伯吉斯崇尚“自由意志”,库布里克被称为好莱坞最不合作的人。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联系,这就是发条橙。无论是书还是电影,都是用一个论点来评价的——争议。

一个,两个“发条橙”

以前中国曾经这样评价西方电影:毒草。现在中外都视发条橙为“毒草”。

《发条橙》原著中的主角在文中以“我”的身份出现。“我曾经是一个生活在后现代英国的叛逆青年。15岁的时候,和三个朋友一起闹事,打架,甚至奸杀。后来被朋友出卖,关进了监狱。为了早日出狱,我接受了政府提出的特殊待遇。出狱后,我不能作恶,因为每当我想到血和女人,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恶心感。回到家,我的房间被父母的养子占了,我在街上闲逛还被人欺负。我失去了选择人生的权利,最后我在我最喜欢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跳窗。当我醒来的时候,我已经痊愈了。变成了原来的我。我可以选择我的想法和爱好。但是当我看到和我一起作恶的朋友,我发现我要长大了。我需要一个家和一个孩子。于是我的人生翻开了新的篇章。"

电影版《发条橙》与原著剧情基本相同,只是删除了“我”在恢复后的变化。应该说电影版的《发条橙》更让人心寒。不仅仅是对政府威权的抗议,更是对人性更深层次的探索。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词——失败。没错,就是这种“失败”,不可避免地让“我”在电影结尾说出了“我被治愈了”这句话。让那些试图用科技改变人类道德选择能力的专制者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无能!

鲁迅曾经嘲笑中国文化不敢面对悲剧。这难道不是人性中对善与美的渴望的表现吗?但是太弱了。如果你不去面对它,它依然存在并起作用。我心痛,我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人性中的恶的问题。即使它遵循了“自由意志”的欲望,它终究是邪恶的,它会在我们前进的文明中滋生。我们无法改变它,但我们无法逃避它。我们只能在历史发展的规律中适应社会的变化。让人类的道德往好的方向发展。

由此不难看出《发条橙》的主题是严肃的。但它使用了超现实的表达方式。这是否暗示了社会隐藏的道德危机?

二、《发条橙》的意义

首先要对本文的选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发条橙不同于发条橙和发条橙。在马来语中,“橙”的意思和“人”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这里的发条橙是想表达像机器一样的人。当犯罪的主人成为受害者时,他就是我们所说的发条橙。此时,他没有道德自由的权利。就像失去了灵魂。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失去了选择对社会态度的权利,我们会不会变得像一台机器,或者说是统治者容易管理的智能机器?当然,也许作者的想法过于悲观,对社会的发展感到不安,但从目前的发展方向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机械化。简单概括就是“使用和被使用的关系。”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问题。解决与否很可能会影响到未来人类的命运。如果处理不当,不能保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破坏人性,最终退化成杀戮和战争的机器,或者是吃人的动物。

所以,发条橙既是另类代表,也是基于现实发展。

死亡、性、暴力、虚无、荒诞都在其中。我觉得它有非常敏锐的感受力和面对一些问题的勇气。它源于20世纪以来文化解体的经历,试图反思和理解这种文化解体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虚无性和社会控制性。这种问题意识的凸显,是人们对自身和社会反思的表现。我们很庆幸有人能提醒我们,但也希望我们真的能意识到。

贝多芬在《发条橙》中的第九交响曲,似乎还在用那种铿锵而激动的声音告诉我们,大师对生活只有信心,但不知不觉中,电影和书籍已经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精细品味。随着科技、知识、文化的飞速发展,我们是否也步入了《发条橙》中的“后现代”超现实时代?如果是这样,那么也许我们应该为我们的未来做出一些努力。

潜伏的危机无处不在,它甚至在等待一个导火索被人类自己点燃。我们像高级文明一样奔跑着,但同时,我祈祷人类不要被自己毁灭。

发条橙:电影与小说[阮一峰]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先看电影,再看小说。我记得当我看完电影的时候,我有一种震撼感,但是我说不出是什么震撼了我。现在想起来,斯坦利·库布里克(1928-1999)的电影,看上去并不透明,似乎有一种转移人们注意力的伪装。为了看懂这部电影,或者说“看懂”这部电影,我找到了原著,仔细阅读。只有对比两者,我才能理解库布里克的表达。小说《发条橙》篇幅不长,薄薄一卷十万字,两个晚上就看完了。原著一点也不晦涩,情节性强,主题“人必须有道德选择”也不新颖。唯一的困难是作者创造的Nadsat语言,但在中文翻译中,语言困难自然不存在。我的感觉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部小说并不是一流的作品。但是电影不一样。库布里克所呈现的视觉形象令人过目不忘,成为20世纪独一无二的经典。那么,库布里克成功在哪里?事实上,电影并没有对小说的情节做出太大的改变——除了最后一章,我将在后面详细讲述——而且基本上忠实于原著。“忠实”是指导演从未“加深”或“浅化”小说的主题,更不用说改变主题了。这部电影准确地把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库布里克的创作不是体现在影片的内容上,而是体现在影片中奇特的视觉画面上。《发条橙》是一个充满暴力和强奸的故事,多发生在冷清的街道、空荡荡的豪宅、监狱和精神病院等场景感很强的地方。这些场景可能只是小说中平淡无奇的几句话,但如果落实到影片中的生动画面,效果就有些震撼了。库布里克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毫无顾忌地拍下了这些镜头。比如他也表现出暴力。大部分电影都是针对施暴者,而发条橙总是拍受害者,浑身是血,蜷缩着呻吟。再比如,《发条橙》里的强奸就是这件事的原貌,并不隐蔽,不像有些电影里只看到晃动的身影,还伴随着几声女人的尖叫。所以在这一点上,电影借用了小说的光芒,小说本身为库布里克大胆发挥提供了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故事基础,但库布里克最伟大的创造还不在这里。看过电影《发条橙》的人大概会觉得很难忘记第一个画面。首先是主人公亚历克斯的一个特写,他戴着一顶圆顶礼帽,面部表情扭曲,右眼上下有夸张的假睫毛,袖口有血淋淋的眼球。然后镜头逐渐拉长,露出亚历克斯的全身和他的三个伙伴,他们都穿着紧身的白色内衣,内衣在最外面,以显示他们的性感。他们坐在科罗瓦牛奶吧里,品尝奶茶。黑奶吧里亮着几盏电致发光灯,周围是各种颓废的艺术品。所有的桌椅都做成裸女的样子。比如吧台的四条腿是女人的手和脚,桌面是她的胸。看完这个正式的开场,我立刻想到了毕加索和达利的一些作品——变形、夸张、鲜艳的色彩、强烈的对比——然后我看到整部电影都是这个风格,几乎每一个布景都很奇怪,有一种未来主义的味道,仿佛是银幕上的现代主义绘画。我给你讲几个细节吧。电影中的所有女性角色都戴着色彩鲜艳的柳文欢假发。亚历克斯住所的窗帘上印着贝多芬的巨幅头像,监狱里有一排平躺的陶瓷浴缸。不得不承认,这种新奇怪诞的场景让我很好奇,很想看。后来在看小说的时候,看到某个情节,就忍不住想看看电影里的样子。我想这是大多数人的经历。库布里克为《发条橙》找到了形状。没有这些特殊的安排,这部电影永远不会如此成功。接下来的问题是,库布里克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这些场景,或者说他为什么要这样拍摄?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这些场景真的和主题联系不是很紧密。我猜答案是这样的。首先,库布里克想强调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不是现实,所以他用这些布景提醒大家这不是真的(但影片中有纳粹和伊丽莎白二世的迹象,说明他不希望这个故事与现实无关);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注重电影的形式和视觉效果一直是库布里克的风格。库布里克是那种喜欢华丽新奇的导演,平淡不是他的追求。本文开头说库布里克的电影有一种伪装,就是这个意思。仔细想想,他的其他主要作品,2001漫游太空(2001:太空漫游),闪亮的,全金属夹克,最后的大开眼界,都是一样的。每部电影都有自己独立的外观。库布里克唯一获得的奥斯卡是视觉效果奖(对了,《发条橙》在1971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编剧的提名,但都输给了《法国贩毒网》)。库布里克如此喜欢形式,可能与他早年为杂志做摄影师有关。下面我想说的,也是史上争议最大的,是如何看待没有最后一章的电影。小说刚在英国出版时,* * *有21章,后来在美国出版只有20章。库布里克的电影是基于美国版的,所以相当于只拍了前二十章。原作者安东尼·伯吉斯(1919—1993)对此大为不满,冷笑道:“发条橙不肯被遗忘,这主要归功于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同名电影。我自己也很愿意和它分手,可惜我做不到。.....我在后半生花了大量时间抄写关于创作意图和意图的语句,而库布里克和纽约出版商却在无耻地享受肆意歪曲的回报。”为什么作者认为最后一章的缺失扭曲了创作意图?从题材分析,电影和小说哪个更好?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先补充一下第21章的内容,这是影片结束后发生的故事。影片讲述了英国政府决定在亚历克斯身上建立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反射,让他想犯罪的时候痛苦不堪,从而达到减少犯罪的目的。结果在野党就此大做文章,搞得政府人心惶惶。最后它不得不把原来给Alex的设置去掉,这样他就可以随意犯罪了。亚历克斯说“我已经痊愈了”,电影到此结束。第21章继续说,亚历克斯组织了一个犯罪团伙,像以前一样实施抢劫和强奸,但现在他的方法更好了,他再也没有被抓住。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厌倦了这种生活,渴望婚姻家庭,于是放弃了犯罪。不知道别人怎么看21章。会不会有人觉得只是之前内容的同义重复?但不是这样的。和小说的主题有很大关系。作者的意思是人要有自己的选择,善恶都要出于自己的选择。“强迫行善”和“强迫作恶”同样是不允许的,否则人就不是真正的自由,而只是一个发条橙子。“很难强迫一个充满活力、气味芬芳的人挤出最后一滴橙汁给大胡子上帝的嘴唇。”影片只是抓住了政府,把亚历克斯变成了一个正常人,也就是说亚历克斯还是一个被动的“发条橙”,他还是在外力的控制之下,而不是他自己。小说的第21章就不同了。这一次,亚历克斯如愿以偿地放弃了犯罪,于是他终于恢复了人类的力量,不再是“发条橙”。显然,小说的结局更加光明,更加完整。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回到现实”,而库布里克的电影“只是一个寓言”。我仔细想过这两种结局,我觉得意思真的差别很大。但是我不能说哪个更好。好在每个喜欢电影《发条橙》的朋友都愿意看完第21章,同时接受两种结局。也许这比接受任何单一结局都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