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Y在读《人性的因素》:任何微小的善良都值得坚持。
这部小说的作者古拉汉姆·格林很有名。相对于他21次的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可能会受到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比如《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的青睐和推崇,更能证明他的创作实力。他去过南非、中东和其他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并在二战期间为英国军情六处做间谍。由于作者格林丰富的生活经历,人性这一因素被赋予了更加神秘和传奇的色彩。
小说跌宕起伏,人物塑造立体,情感层次丰富。你可以追随62岁的英雄Cuthell,一个向往家庭生活却得不到的老间谍的脚步,留在战争年代的复杂局势中。切换英国特工和苏联情报人员的双重身份,获得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此外,格林的作品最迷人的惊喜在于,他作品中的人物从来都不是单一的风格,而是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不断变换自己专属的保护色,就像变色龙一样。正如作家志安评论的那样:“他向你展示了人性的复杂面孔,不仅有A,还有A '和A”...
《人性的因素》中最精彩的一章是反派珀西瓦尔博士和专员之间的大量对话。有一个看似毫无意义的场景,就是两人“孜孜不倦地探索诱捕鳟鱼的技巧”,这是格林用来对比珀西瓦尔博士在猎杀情报反叛者时的冷酷无情;无辜的嫌犯戴维斯悄悄死于氰化物中毒,却被凶手珀西瓦尔医生草率判定为肝功能衰竭,死前毫无征兆,可见人的生命在珀西瓦尔眼里还不如一条鱼...
随着故事的发展,主角Cuthell双重伪装者身份的微妙心理逐渐浮现,对他从南非种族隔离中拯救出来的黑人妻儿百般呵护。提到他在南非的间谍生涯和种族隔离制度让他深恶痛绝,这一切都掩盖了一个双重间谍身不由己的事实。作为英国情报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Cuthell的第一次背叛仅仅是因为他对苏联政府帮助他拯救妻子和孩子的感激之情。人性在复杂的情绪中往复运动,曾经的敌人可能变成伙伴,并肩作战的伙伴可能突然反目成仇。正是在这种不可避免的矛盾中,但丁这位与Cuthell互敬互爱却立场迥异的上级领导,退守理性,抛弃了他们无足轻重的友谊。
《人性的因素》扉页上有这样一段注释:“只有真正了解人性的人,才知道一直善良有多难”。这部小说不仅向读者充分揭示了人性的贪婪、脆弱、残忍和冷漠,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善良的珍贵,真正看到人性中追求光明、向往自由的美好。Cuthell第二次背叛国家,还是因为他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善意。竭尽全力阻止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他漫长理想路上的又一次勇敢冒险。
在作家格林构建的间谍世界中,主人公卡特赫尔几乎在每一个重要时刻都做出了一个无关对错,却充满人性的选择:在种族隔离和可爱的黑人女孩之间,他选择了爱情;他选择了尊重死者,而不是陷害他的同事戴维斯来逃脱罪责,或者坚持自己的清白。在维护国家利益和稳定国际局势之间,他选择了支持和平。尽管每一个选择都指向无尽的危险和意外,尽管选择相信可能意味着昂贵的代价,但Cuthell没有退缩。
这本书里有一个小情节。卡特尔为他的养子萨姆读了这样一首睡前诗:
穿越边境,不可饶恕的罪过,
折断的树枝在树下爬行,
钻出花园的破墙,
沿着河岸,我们一直往前走。
古拉汉姆·格林写道:“一些童年的诗歌比任何经文更能塑造一个人的一生”。这首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反映了主人公卡塞多多年来在情报工作中如履薄冰。在宏大的世界大战和国际政治因素下,任何一个人的力量都是如此弱小。正是有了这种跨越种族隔阂的决心和面对困难寻求真理的坚持,总有少数人坚持自己的意见,最终冲破人性的枷锁和包围,迎来心灵的曙光。
《人性因素》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源于古拉汉姆·格林别出心裁的文采,更源于他对弱势群体的真挚同情和悲悯他人的高尚世界观。作品中的双面间谍Cuthell也和他一样,渴望用自己微弱的烛光温暖照亮自己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