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创作第三交响曲的历史背景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降E大调,OP.55,作于1803—1804年。这首作品,贝多芬开始是为拿破仑而创作的,当初拿破仑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个革命的理想,是现代普罗米修斯。但作品完成时,拿破仑已自封为皇帝,贝多芬愤怒地撕掉了本来准备献给拿破仑的扉页(本来这首作品取名就叫《波拿巴》),重新起名为《英雄交响曲》,“为歌颂对一位伟人的纪念而作。”这首作品1805年4月7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次公开演出,指挥是贝多芬自己。包括4个乐章:1.朝气蓬勃的快板,没有引子,一开始就是普罗米修斯的主题,它的发展充满着意志构成的力度。罗曼?罗兰曾这样描述这个乐章:“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在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投入烈火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展着扩张着。”2.葬礼进行曲,极柔的柔板,英雄死了,人民抬着他的灵枢缓步行进,激情的爆发变为抒情的沉思。中段,军鼓军号取代了伤悼,尾声又回到向英雄告别的叹息。3.谐谑曲,活泼的快板,死与悲伤不能动摇意志,这一乐章是生命的活力的象征,它活泼、激昂,中部有欢乐的军号合奏,乃表达着英雄性质。4.终曲,极快板,使用的又是舞剧《普罗米修斯》的主题,它使用了11次波澜壮阔的连续变奏,最后以急板结尾,成为强烈的生命象征,英雄的胜利和凯旋、庄严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