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戏的角色分类
抗日战争前夕,花朝戏只有“生”、“旦”、“丑”三个角色,俗称“三角戏”。
抗日战争胜利后,粤剧上江(即到紫金山区演出),花朝艺人以花朝戏本身的艺术特点为基础,吸收和融化了粤剧的一些表演程式,极大地丰富了花朝艺术,改变了过去自然主义的松散状态和由于封礼教的束缚而造成的男扮女装的现象,使之具备了行当分工雏形。生行有正生、小生、老生;正旦、花旦、小旦、青衣;丑行有小丑、三花;末行有末、外、杂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花朝艺术进行了探索、研究和改革。在音乐唱腔方面,从戏剧需要出发,一改过去“豆腐块”状况,在“曲调联缀”方面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尝试,同时又辅以板式变化。既保留了传统和风格,又克服了旋律单调、板式贫乏的状况。表演方面,分别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在发展传统表演手法的基础上吸收了采茶戏的“马步”、“碎步”及“采茶”、“圆手”、“扇花”、“巾花”、等动作,使花朝戏的表演艺术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