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不穿汉服?
2.现代人对汉服相对比较陌生,最熟悉的就是全唐式旗袍。对汉服的认识主要来源于电影电视剧,认为汉服是用来演戏的,是古装。所以,我觉得汉服不是现代人穿的,是古代人穿的,是古装。
3.汉服就是汉服,不只是古装。是我们汉族的传统服饰,传承了几千年。汉服的标准与礼仪制度有关,是礼仪的体现。
扩展数据:
为了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维护满洲的统治,清朝统治者实行“剃发换衣”,穿衣服扎头发者以重罪论处。满人入关后,命令汉人剃发更衣,“衣服要尊重王朝的制度。”
顺治元年(1644)五月,摄政王和硕睿亲王发布命令:“各地一些城堡,都在想办法派人拉着他们的手招手...有些说自己听话但不剃头的人,是怀疑的,是观望的。不妨查查地方的远近,定个期限,去北京,表示一下他们的善意。如果没有达到极限,显然是阻力。此后,清廷多次颁布剃发更衣的法令。
顺治二年,清军攻占江南各省,清政府下令在全国推行剃度更衣制度。清政府再次发布剃发令,要求“直隶各省、各地方,自部到之日起,十天内剃发”。如果真有“明朝还存在的制度,不遵循本朝的制度,杀人就不可饶恕了。”
与此相适应,就要强行改变汉人的服饰风格。当时因为穿汉服被杀的人不计其数。江阴人民奋起抵抗,坚持抗战三个月。城破,全民斗死。男女老少无一投降。嘉定人民也坚持斗争了两个多月,被清兵残酷屠杀,演变成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残暴悲剧。
当时,由于明末封建统治者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破坏,以及政府军队对起义的镇压,中国许多地方一片荒芜,满目疮痍。
伴随着这个残酷的政策接踵而至,就是换冠换衣。清廷再次用法令强迫汉族军民换上满族服饰。一些农村的农民,因为不知道朝廷法令,偶尔穿着明朝的衣服进城,大部分都是脱光了衣服,侥幸保住了性命。可见,冠服的更换和理发令一样,都是通过强制手段实施的。
汉族的长期抵抗斗争,使清政府考虑做出一些让步,以稳定局势。所以提出所谓“十从十不从”,即男不从女,生不从死,阳不从阴,官不从官,老不从,儒不从佛不从道,并加以提倡。以及做官,婚姻不听话,国名不听话,服税不听话,语言不听话。
这种有限的退让,最终保留了汉服的一些特点,但总体来说,汉服还是在清统治者的血腥镇压和屠杀下逐渐消亡的。在清朝200多年的历史中,汉族男子的服饰基本上都是全装,旗袍、长衫、马褂都是满族为主的民族服饰的改进和发展,而不是汉族的传统服饰。
虽然汉服本身在清朝剃发、更衣等统治政策下消失了,但汉服的一些元素并没有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灭绝。直到现代汉人信仰的道教、佛教和一些偏远山区的人,以及中国的很多少数民族,在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和民间节日中,仍然可以看到汉服的一些元素。
20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有人通过研究汉服,去其糟粕,恢复了汉族的传统服饰。同时,他们通过恢复传统节日、恢复传统礼仪、祭祀先贤、普及传统理论、推广传统乐器等方式,重新推动了传统汉服的恢复和推广,并称之为汉服运动。
参考资料:
汉服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