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的散文和回答
一个农具的眼睛看来农具和树木关系密切,农具的手柄几乎都是木制的。从农具光滑的把手上可以看到树木的花纹和节疤。那些大大小小的木结,圆圆的,黑黑的,棕色的,好像农具有眼睛。
农具中,我最讨厌犁。因为家里没有动物,都是用犁耕田,父亲就把三兄妹都当成牛,放在犁上让大家拉犁。当我拉犁的时候,我觉得很丢脸。我经常直着身子,只是把绳子轻轻搭在肩上。这时候爸爸会在后面叫我的乳名来逗我,说我真的不简单,会弯绳子。我父亲是一所山村小学的校长。他在哈尔滨的一所中学学习,会拉小提琴。那时候他的手要写粉笔,要摸农具,因为大家上小学的时候,学工科、学农业的热潮风起云涌,每个人每周都要去生产队的地里劳动一两次。而且每家每户都拥有菜园,种植各种蔬菜,自给自足,所以无论大人小孩,没有一个没碰过农具的。
在农具中,锄头和镰刀对我来说并不枯燥。锄头的形状像一顶道士帽,所以如果你把它倒过来,它看起来像一个瘦道士站在那里。锄头可以用来铲除庄稼中的杂草,疏松坚硬土地上的土壤。我扛着锄头下地干活,一般是在土豆地里。马铃薯地一般要铲三次,称为“第一趟、第二趟、第三趟”。铲头行程,秧苗刚出不久,豆苗又矮又矮,杂草也清除得很好。铲两次,马铃薯起垄后,粉白色和蓝色的马铃薯花也开了,杂草和马铃薯苗争夺生长空间。这时候你就得拿起锄头来“驱邪强身”。铲三遍时,稗子疯长,有的还缠上了小苗,表示“绑架”。这个时候,为土豆清除“异己”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铲三次最累。有时你不得不离开锄头,用自己的双手除去缠在马铃薯苗上的杂草。我喜欢铲两次。我喜欢那些微小的马铃薯花,它们吸引黄色或白色的蝴蝶,感觉就像在花园里工作一样。工作累了打个盹,躺在被太阳晒得焦黄的泥土里,感受着丝绸般轻柔的微风,十分惬意。微风拍打着土豆花,土豆花随风拍打着我的脸颊,弄得我脸颊痒痒的。多么令人陶醉的痒啊!渴了,我会去田边的草地上摘些酸浆的树枝吃。它看起来像竹子,光滑的身体和细长的叶子。它的茎可以食用,酸甜可口,非常解渴。我铲地的时候不带水壶,因为酸涩的果肉里早就满满的清凉汁液等着我去享用。
我喜欢镰刀,因为割猪草的工作在我眼里很浪漫。草地上野花盛开,割草的时候相当于摘花。那些花可供观赏,如红百合、紫莲花;也有可食用的,比如黄金黄花菜。用鲜黄花菜炒一碗酱,再来一锅面,那才是最美妙的‘晚餐’。我打完猪草回来,肩上扛着草,腰间挂着镰刀,左手拿着一束马立安,右手拿着黄花菜。所以我觉得猪的命运并不坏。它整天吃饭睡觉。它窝里的草来自麦草大草甸,比耕田的牛马更有福气。可惜它的寿命太短。
我父亲是知识分子,他为庄稼服务的能力和他的教学能力不能相提并论。每个人的土地要么因为施肥太少而变弱,要么田埂弯弯曲曲,宽窄不一。进了我家田的庄稼,就像被送进孤儿院的弃婴,命运总是不好。每个人家里的农具都比别人家乱得多。锄头锈迹斑斑,鹤嘴锄和犁上携带的灰尘足够存放一个花盆。镰刀那么钝的时候,草割的时候会发出痛苦的叫声,会像乌鸦一样叫。而那些正宗的农家乐,农具总是擦得锃亮,不像大家的农具都堆在角落里被风雨侵蚀,像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即便如此,我还是爱每个人的农具,爱他们的愚笨,爱他们被岁月覆盖的污垢。
大家用的农具早就失传了。但我忘不了那些农具木柄上的圆结。那双眼睛见证了一个小女孩如何在除草的时候抓到土豆花上的蝴蝶,如何在除草的时候把黄花菜捋到一起,期待夕阳下一顿独特的晚餐。我可能会忘记我在这个世界上见过的很多人的眼神,那些空洞的,贪婪的,或者羡慕的眼神,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上的眼神。它们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熠熠生辉,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逐渐变得疲惫忧郁的双眼注入一缕温柔从容的光。
指导阅读
农具为什么有眼睛?如果作者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样一件枯燥、普通、土气的农具怎么会有这样的魅力?本文标题醒目,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既然所有的农具都有眼睛,那么一定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在作者的脑海中闪烁,会给生活中平凡的事物披上美丽的光泽。否则请看,讨厌的犁棍也和父亲幽默的谈吐联系在一起。我最喜欢的锄头和镰刀引导作者画出了几个有趣的东西,以及对农村美丽自然风光的描述。所以,虽然作者写的是艰苦的农村生活,但大家读到的是作者乐观的态度和热爱生活的纯真美好的内心。这些农具的眼睛,其实见证了作者刻骨铭心的一生,苦涩却闪耀着美丽的光芒。“它们将永远闪耀在我的记忆中。给我历经岁月沧桑疲惫忧郁的双眼注入一缕温柔从容的光。”
选择农具作为文章的切入点,进而牵连作者生活中的诸多事件,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生活中的事件可能是偶然的、零散的,但为了表达感情,写作素材进入作品申请时,需要作者集中、整合。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事件和情感都是围绕着“农具眼”展开的,平庸的生活成为了光辉的写作主题。再强烈的情感,也要有一个突破口或者寄托,才能得到支撑,才能得到恰当的表达。作者找到了合适的支撑,才有了这么精彩的表达。
思维实践
根据原文,1概括了“农具之眼”的两个意思,每个点不超过10字。
实际参考: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虚拟手指:_ _ _ _ _ _ _ _ _ _
这篇文章以浪漫的方式描述了童年生活的艰辛。请用相关片段简要分析作者的情绪。
参考答案
农具上的1 (1)圆接头;(2)美好时光或童年的见证。文章中充满了对简单朴素的生活片段的回忆,犁地的趣味与劳累,除草时享受微风的惬意与追蝶的浪漫,拍猪草时在草甸里悠闲赏花,夕阳下渴望一顿独特的晚餐,但却流露出作者对艰苦朴素宁静生活的热爱和对乡村与自然的亲近。
冷也是一种温暖。建新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再热闹的一天,当你过的时候,不经意间就变成了旧日。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在寒冷中,这使人感到新的一年在一个响亮的喷嚏中到来,在一次感冒咳嗽中离开。但是在这个喷嚏和咳嗽之间,仍然有春风温柔的歌声,夏雨滋润万物的声音和农民秋田收割的笑声。沾染如此风韵的北方人的日子,一定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苦也有乐。
我的家乡是我每年都要生活一段时间的目的地。在那里,生活因为寂静和简单而格外迷人。我在八月回到那里。每天早上,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看看青山,呼吸来自山野的新鲜空气。早饭后,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阅读。当你累了,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打个盹来恢复体力。大概是因为我的放松,在老家很少失眠。每天晚上,我都会准时去妈妈家吃晚饭。我怕狗,有很多凶猛的狗在小城镇的街道上游荡,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里经常要拿着一块石头。我妈知道我怕狗,经常在这个时候来接我。家里的菜园,每年这个时候都是蔬菜超市。花纹妖娆的四季豆,晶莹剔透的鸡心柿子,紫茄子,油乎乎的芹菜,嫩嫩的西葫芦,蜡一样的辣椒,都成熟了,但这些青菜在饭桌上只是配角。主角是农民自己宰杀的猪和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鱼。这样的晚宴怎么能不让人对生活心存感激呢?吃完饭,天快黑了。我可能会在花园里剪一些花:粉色的番薯花,金色的步步高或者白色的扫帚李,带回房间,装在瓶子里,放在书桌上。夜深了,我睡着了,可是我家的花却开得正盛,仿佛要照亮黑夜。
如果不是十月份去香港,我会一直呆在家乡直到下雪。
我去过香港两次,但只有这一次最长,整整一个月。浸会大学邀请了来自美国、尼日利亚、爱尔兰、新西兰、肯尼亚、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的八位作家齐聚香港,进行文学交流和写作。这一期的主题是“自然与写作”。为了配合这个主题,浸会大学举办了一些贴近自然的活动,例如在西贡西湾爬山,在大屿山观看渔民生活,去凤凰山和湿地公园。香港的10月依然炎热,太阳把我的皮肤晒黑了。锻炼会上瘾。在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会穿运动服出门。去海边,去钻石山的佛寺等。有一天下午,我出门回来,坐地铁在乐富站下车,感觉浑身无力,昏昏欲睡,就去了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尽管街上交通繁忙,公园的游客却很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儿歌唱,闻着花香,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西沉,我听到有人在喊“晚——晚——”。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Shiskin,她正坐在我旁边的椅子上看书。我有点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睡在公园长椅上的基本都是乞丐。
在香港,我每天晚上都给妈妈打电话。她一告诉我家乡下雪了,我就给她看香港的芙蓉花和杜鹃花开得多鲜艳,树有多绿,等等。但是时间久了,特别是进入11月以后,我突然对香港的绿色感到厌倦。永不凋谢的绿色看起来是那么苍凉和苍老!我想念雪花和寒冷。有一天,有人问我对香港的印象,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喜欢家乡四季分明,怀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留恋的?而他们又怎么会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11月初,我从香港去北京参加代表会议,会后回到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我的第一场雪的时候,我很激动。我下楼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小时。能回到冬寒就好了。
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上面有艾芜先生的儿子王吉祥先生和儿媳王沙女士的签名。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方之旅》和《艾芜文选》送给了我。他们知道我喜欢王先生的书,还特意在先生不知名的时候,在书的扉页上盖了一个“唐道更印”的木印。这只小海豹,就像一扇满是晚霞的窗户,看起来那么灿烂。王沙女士说,艾芜先生新出版的两本书,仅由新华书店出版,不收稿费,让我深受感动。在每个人的时代,那些垃圾般的作品都可以通过炒作等手段获得很大的发行量,而具有深厚文学素养的艾芜先生的作品却受到了冷落。这真是令人心寒的时刻!但是,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是在一个“冷”的角落,也让人感到亲切。这样的“冷”怎么可能不是一种温暖!
指导阅读
本文中引起大家注意的是“辩证对比”的构思方法暖与冷是反义词,可以指自然界中的温度或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现象,如爱与冷漠、仰慕与排斥...正是从这一点上,作者挖掘并形成了一个非凡的想法。文章以赞美家乡的冷过年开始,冷。然后写家乡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母亲对我的关怀,是温暖;我也写过十月的香港,我觉得又热又困,穷绿反村作者对家乡寒冷的热爱。最后可以说是构思上的神来之笔。作者写了一个社会现象:“在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作品可以通过炒作等手段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那些具有深厚文学素养的作品却受到了冷落。这真是令人心寒的时刻!但是,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是在一个‘冷’的角落,都让人感到亲切。这样的‘冷’怎么可能不是一种温暖!”仿佛是一条长廊,曲径通幽,弯弯曲曲,旁边景色迷人,最后出现了一个宽阔的后花园。向读者介绍景区,领略更高层次的“冷暖”。
写家乡的情怀,有千百种方式。作者只是抓住了“冷”这个相对不常见的特征作为切入点,把写作视野扩展到香港。我深入到文化领域,使之反映出故乡的“冷”,呈现出丰富而深刻的景象,让读者的情感在相反的轨迹中遨游,辩证融合。我怎么能不聪明,不哲学呢?
思维实践
1在文章的第三段,作者感受到了家乡的哪些景象?请逐条大概说明。
联系全文,请简要说明作者为什么会觉得“冷也是一种温暖”。
参考答案
1 (1)山野空气清新;(2)妈妈关切地欢迎我回家;(3)时令蔬菜新鲜成熟;(4)享用丰盛的晚餐;(5)用花装饰客厅。2 (1)家乡给了我情感的营养,我在寒冷的新年感受到了家乡的热闹和温暖。(2)在雪季,我感受到了母亲的期待和问候。(3)在一个大师作品被冷落的时代,朋友送自己喜欢的大师作品,感到亲切和满足。(4)在炒作时代,我感受到了大师的敬业精神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