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幸福的钱钟书为什么要写讽刺小说《围城》?
但是,那时候,钱钟书的家庭生活是幸福的。他为什么要写这部现代讽刺小说,被后人称为《新儒家》?
一般来说,一个作者所写的人物和故事,肯定少不了他的想象和创作,但更多的灵感可能来自作者自身的经历和亲身经历。
1941年,钱钟书来到上海。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当年爆发了珍珠港事件,于是钱钟书被困上海。
正是由于他在上海沦陷区的情感和经历,对《围城》的主题和书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这并不意味着《围城》中的人物经历完全等同于钱钟书的个人经历。
书中主人公方鸿渐的家乡,以打铁磨豆腐闻名。有些人读到这里不禁骄傲地说:“这不是无锡吗?钱钟书不是无锡人嘛!”
断定方鸿渐就是钱钟书,恐怕极不妥当。
虽然他们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是无锡人,他们都在岳父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他们都在大学教书。但其实方鸿渐只是钱钟书虚构的人物。
在这部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是虚构的,他们都是一个综合体,没有一个人有单一的个性和背景。
据钱钟书说,方鸿渐从两个亲戚那里取材。一个有野心但没有见识,满腹牢骚。傲慢自负的人。
《围城》出版后,两人都看过这本书,但没有想到方鸿渐的形象就是自己。
其实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方鸿渐——只是可能有这么巧,现实中有一个像方鸿渐的人。
方鸿渐是留学生,但没有学生时的辛苦。他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发光”。
书中描述:“(他)四年换了三所大学,伦敦,巴黎,柏林。就听几节课,我兴趣广泛,没经验,生活特别懒散。”
相比这些,这个角色更让人印象深刻的特点是他的被动无能和他坚定不移的意志。
他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在新时代激烈的思想碰撞和竞争下应有的理性、热情和信念。
面对严重的精神危机,他虽然也想保全做人的尊严,却始终没有勇气和力量去突破困境,与传统观念作斗争。
简单来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
孙柔嘉并不简单。
刚认识方鸿渐的时候,她大概是个让人觉得楚楚可怜的弱女子。她很胆小,知道如何假装无辜的女孩。
但越是表面上这样的人,内心越是算计。
孙柔嘉嫁给方鸿渐后,掌控着方鸿渐的婚姻、生活和命运,试图确立自己的女主地位,就像古代帝王身边掌握实权的人一样。
一句话,就是“马基雅弗利主义的”。
只是她掌控了这一切之后,似乎又失控了;这是《围城》中不可避免的困境,也是孙柔嘉强加给自己的束缚。
踏入孙柔嘉的“甜蜜陷阱”后,方鸿渐渐渐不知所措。他的结局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旧文化。
所以,钱钟书写《围城》真的很“讽刺”。
讽刺的是什么?
他讽刺方鸿渐的懦弱、意志薄弱,孙柔嘉的虚伪、阴柔、诡计多端,讽刺旧社会、旧思想对人的毒害,讽刺人性的欺诈和虚荣。
在钱钟书的作品中,“围城”不仅指婚姻的围城,也指人性和思想的围城。心胸狭窄的人困在城里,意志不坚定的人困在城里,守旧的人困在城里,贪婪的人也困在城里。
有的人会努力逃离围城,有的人会努力进入理想的村庄,有的人会一成不变,徒劳无功。
江洋先生曾经说过:“城市周围的人想逃离,城市之外的人想冲进来。无论是婚姻还是事业,人生的愿望大都是一样的。”
我觉得《围城》大概是对人性禁锢的最好解释。
钱钟书在《围城》序言中写道:“这本书写了两年。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一直担心这个世界,我多次想停下来。”正是由于江洋先生自始至终的鼓励和陪伴,钱钟书才得以完成这本书。
当时钱钟书的家庭生活无疑是幸福的,但他却写出了《围城》这样一部讽刺性的小说。
他大概是想告诫世人,不同时代的人可能有着相同的人生困境,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更好地面对围城,在城内还是城外生活。
同时,我们一生都要不断追求,在追求中找到人生的价值,才不会在平庸中度过一生。
《围城》真的是一本值得我读一辈子的书。虽然长,但是每句话都意味深长。
如果生活比较忙,抽不出时间看原著,选择听书是个不错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