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有哪些影响?

第一,俄苏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影响深远。俄苏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影响很大,尤其是文革前的“十七年”,深受苏联戏剧“无冲突论”的影响。苏联文坛有哪些倾向和伟大作品可以在中国文坛得到体现。他们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我们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似,只是他们的“人道主义”思潮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友谊之后,苏联文学仍然吸引了中国作家的大部分注意力。由于中国的社会制度与前苏联相似,中国作家更有可能接近俄罗斯和苏联作家。就我对中国戏剧的了解,前苏联50、60、70年代最重要的剧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们的中青年剧作家,尤其是新时期中国出版的最早的外国戏剧集《万比洛夫》,中国的剧作家几乎都读过他的作品。前十七年,戏剧文学并不是特别繁荣,老舍的《龙须沟》和《茶馆》是那个时期戏剧最重要的成果。10年的“文革”是一片空白。对新方法本质的关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新时期,戏剧家的戏剧观念拓宽了,反对“无冲突论”、庸俗社会学,提高了戏剧作品的哲学品格。

第二,前苏联文学成为东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的黑土最早也最愿意接受俄罗斯文学的浸染和影响。清末民初,远离祖国文化中心的东北荒原,经历了气候上漫长的冬季,文化上荒凉的蛮荒状态。此时的东北文学徘徊在旧格律诗、章回小说、民间故事中,勉强称得上散文。它是调和记录和笔记,内容主要是边塞和民俗...1896中东铁路修建时,大量俄罗斯公民涌入中国东北,随后经历了十月革命末期和20世纪20年代俄国内战两次移民高峰,达到193656。将近40年来,这些俄罗斯人、乌克兰人、亚美尼亚人、犹太人、白俄罗斯人...以哈尔滨为中心,有分散在中国东北的。他们把财富带到这里经营,把俄罗斯的生活习俗带到这里传承,把涅瓦街搬到哈尔滨的中国街,把俄罗斯文学带到这里发展,促成了东北异域文化的高度繁荣。20世纪初,《哈尔滨快报》开创了俄罗斯华侨文学,许多记者和编辑在该报副刊上发表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东北华侨中诞生了许多职业作家,以诗人卡梅什纽克为代表,表达了他们远离祖国的孤独情怀和对所居住土地的无限热爱。苏俄内战即将结束,国内许多著名作家蜂拥至此。可以说,19世纪以批判社会题材丰富著称的俄罗斯小说,在20世纪作为“俄罗斯乡土文学”独自聚集于此。俄罗斯的银色诗歌,以象征主义、未来主义、宿命主义的多重变奏,也唱响了中国东北,一方面丰富了中国东北文学的题材、思想和艺术内容。另一方面,东北黑土文学也被染上了浓厚的罗斯色彩...30年代中期,上海文坛崛起了一大批东北青年作家,如萧军、萧红等。在他们的小说中,主题是被占领的东北的现实,表达了国家的毁灭和家庭的损失的悲伤情绪,以及漂泊的流浪者的感情...他们的作品深深地打上了俄罗斯华侨华人本土文学的烙印。今天,在东北地方文学通史中,“俄罗斯华侨文学”作为东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重要的一页。

俄罗斯海外华文文学在促进东北文学繁荣的同时,也向世界传播了中国文学和文化。许多海外作家和翻译家,如内战结束前后移民的诗人阿拉丁,向俄罗斯读者介绍了从唐代到五四时期的33位中国诗人的诗歌,而别勒申则享有汉学家和诗人完美结合的声誉。从生物学家转行成为作家的贝科夫,是东北丛林里的异国歌手。在他的小说《国王》中,他描述了一只东北雄虎和一个中国老人的生活。

俄罗斯无产阶级文学对中国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中国革命文学的精神文化活动中,也表现在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李大钊和...俄苏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影响很大,起着引领和开拓作用。中苏合作时期,苏联文学随着技术和资料一起传入中国。

文学在我们北方的邻国俄罗斯这片广袤如画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神奇现象。早在公元12世纪,古罗斯的长篇史诗《伊戈尔的远征》就曾在欧洲中世纪文坛大放异彩,但在此之后,俄罗斯文学似乎沉寂了500多年。18世纪初,彼得大帝进行了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俄罗斯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文坛上开始出现了一批有成就的诗人和作家,但在整个世纪里,俄罗斯仍未能同时产生出可与西欧文学杰出成就相媲美的作品。直到19世纪初,情况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俄国文学仿佛从沉睡中一跃而起,以诗人普希金为先导,形成了名家辈出、群星灿烂的局面,迅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之一,势不可挡。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变化不是在西欧文学衰落的背景下,而恰恰是在欧洲文学的黄金时代。

俄罗斯文学的独特魅力,来自于它特有的沉重感和弥漫其中的忧患意识。俄国思想家别尔嘉耶夫说:“俄国文学不是由愉快的创造力的丰富产生的,而是由个人和民族痛苦而烦恼的命运产生的,是由拯救全人类的探索产生的。”幸运的是,诗人在自己祖国的不幸,民族的苦难和摆脱苦难的追求,积淀成了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由其孕育的俄罗斯文学具有深刻的人道主义内涵,“为生命服务”的主导意向,强烈的使命感和阴郁苍凉的背景。俄罗斯作家的怀疑精神、叛逆性格和批判眼光,往往使他们难以避免被捕、入狱、流放和苦役的命运。正如赫尔岑所说:“我们整个文学史就是一部烈士史和流亡者传记。”

第三,前苏联的文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导师。回顾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的历史,不难发现俄罗斯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这种关系的形成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中国和俄罗斯在地理上是近邻,国情相似,两大民族的文化和心理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20世纪有一群仁人志士在思考民族的命运,他们都想唤起人们意识的觉醒,推动民族走向现代化。五四时期中国新文化的先驱们敏锐地注意到了俄罗斯文学的特点。李大钊曾指出:“俄国文学有两个特点,一是强烈的社会色彩,二是发达的人道主义。”现代文学史家郑振铎曾写道:“俄罗斯文学的突然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她的真诚和人道精神,使她培育了许多以前没有跳过舞的文学园地,这是她值得同情的最大原因。”正因为如此,中国新文学在从外国文学中汲取养分、建设自身之初,就决定了“俄国文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鲁迅的话),并特别重视吸收俄国文学。因此,中国新文学明显表现出俄罗斯文学的渗透和滋养,表现出与俄罗斯文学相似或相近的精神、基调和特征。俄罗斯优秀的文学作品很多,和这个民族提供的同样优秀的戏剧、电影、绘画、音乐、芭蕾作品一样,在中国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