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宰代表作《金壶七墨》

《金壶七墨》是黄俊宰的笔记小说,包括《狼墨》八卷、《莫顿》四卷、《伊沫》两卷、《醉墨》一卷、《戏墨》一卷、《泪墨》(又名《心影》)两卷以及《刻丛墨》。

黄俊宰一生吃了很多苦。其作品《心有庚申(1860,1861)被兵灭,丙寅(1866)定高邮运河,后损水》他本人“没有清理,任其在蜘蛛网间蔓延。”(《金壶七墨序》)1872好友金亮、杨章武为其编辑,并邀请了付梓。黄俊宰说:“世上没有什么比随风飘来的浮云,看着石火的错误而不抛下它们更好的了。我自然会遇到他们,也就是我会向他们学习。我该如何帮助人民展现自己的知识!”这大概就是他贫穷无助的叹息吧。《七墨》记录了黄俊宰从道光吴佳(1834)到同治贵由(1873)四十年的历史,描写了他一生的喜怒哀乐,很有现实主义和文学性。

发生在1841年的吴淞战役是鸦片战争史上的重要事件。黄俊宰是奉贤的神谕,是这场战役的见证者。他记录了陈化成抗击英军、血染碉堡的史诗故事,揭露了两江总督、军长牛建在敌人狂轰滥炸下仓皇逃窜的可耻嘴脸。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吴淞丛面”一节中,写的是普通士兵的英勇殉难,是不可多得的史料。

“误胜粤师”一节,写清军“乘贼不备,夜战”,烧民船,却报“淹死四船,死多人”,说是“必胜”。“大统领”并未调查核实,竟“在房中互贺,百官悉贺”,导致“失人而升官。

《躲墨》里的李国台,讲述了上海人民自发联合起来惩罚英国侵略者及其走狗李国台的故事。".....英国人在上海抓人的时候,村民卖布卖米,孤军奋战在外地的被掠夺一空。几个月后,他们失去了数百人和许多儿童,人民咬牙切齿。”市民在城隍庙表演,英国人也去观看。李国台不知“深浅”,也“据高座,冠之以美,用之以外文,兴之以高。”人民手持武器,“他们被打得疼痛难忍,肚子被打破,气息奄奄”,愤怒的群众“冲向天主教堂,砸碎其墙壁,毁坏其器皿,威胁说人们绝不会罢手”。英国人不能问政府,清官也不能说“我今日不能禁民怨。”英国人别无选择,只能交出被捕者。然而,那些在教堂被捕的人都因为酷刑而骨瘦如柴。“村民看到就哭,被抓的人也哭”...侵略者的暴行令人发指,人民痛惩侵略者及其帮凶,令人骄傲。

黄俊宰的笔触触及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大事,小到老百姓生活琐事。描写的对象有皇帝、官僚、文人、富豪、商人、平民、侠女、妓女、乞丐。其内容:家庭生活的表达;地方轶事的考证;我有当官的记录;还有生动有趣的神仙鬼怪故事。这样可以表达我对生活的理解,谴责社会的黑暗。文笔灵活多变,各节独立,短小精悍,可读性强。无论哪一项,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深刻的思考。《金壶七墨》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笔记小说。

需要指出的是,《金壶七墨》包含了许多诋毁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的篇章,以及宣扬封建礼教糟粕的“故事”。作者是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不能苛求100多年前的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