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阿哥胤礽为何被康熙帝两度废立?
胤礽,清朝唯一一位、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明立皇太子,清圣祖(康熙帝)嫡长子,齿序行二,生母为清圣祖原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康熙十三年出生,次年即被父亲清圣祖正式册立为皇太子。
因为名分早定,可以这么说,胤礽从懂事起,天底下除了曾祖母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和父亲清圣祖,就是他最大,所有人都得围着他转。而这样的成长环境也造就了胤礽任性妄为的性格和对兄弟、甚至父亲的冷漠。到最后,胤礽甚至喊出了“古往今来,岂有四十年太子乎?”这话什么意思?“爹啊,你怎么还不死?”不是吗?
康熙四十七年,清圣祖第一次废黜胤礽只不过是长期父子矛盾的总爆发而已。实际上,很早之前清圣祖就已经对胤礽有所不满了。早在清圣祖亲征噶尔丹期间,胤礽与皇三子赴大营探望病中的父亲清圣祖时,胤礽便表现得相当冷漠,以至于清圣祖很快便将他打发了回去,单独留下了胤祉。此事让清圣祖的心阵阵发凉,多年之后废黜胤礽时清圣祖仍然提起此事,可见影响之深。对皇帝老爹尚且如此,对兄弟、群臣可想而知。清圣祖给出的废黜胤礽的理由当中就有对兄弟冷漠和虐待大臣这两条。
除此之外,因为清圣祖大肆任用其他儿子,让胤礽觉得自身的地位遭到了严重的威胁,实际上也的确如此。胤礽为了自保,身边渐渐聚集了不少所谓的“太子党”,而皇太子结党自古以来都是皇帝们的大忌,这也为后来清圣祖废太子埋下了伏笔。到了最后,清圣祖内心甚至近乎已经认定胤礽心怀不轨了,就连儿子在屋外看看他这位老爹在干嘛都成了“窥视君父、图谋不轨”的罪名。足可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最终,康熙四十七年,父子矛盾总爆发,清圣祖正式迈出了废太子这一步。
其实,彼时的清圣祖内心也是纠结的。毕竟自己在胤礽身上倾注了太多地心血,寄予了太多的期望。从内心而言,清圣祖并不愿意接受自己对胤礽的培养是失败的这个结论。这也是后来清圣祖复立胤礽为皇太子的原因之一。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清圣祖第一次废太子之前自己也没有料到问题会这么严重。
胤礽第一次被废之后,唯一的嫡长子、皇太子没有了。理论上,所有的庶出儿子都有机会。于是,清圣祖的儿子们纷纷粉墨登场。先是皇长子胤禔暗示父亲杀了胤礽,并表示自己愿意担下这个骂名。紧接着,皇三子胤祉举报胤禔以巫蛊之法魇阵胤礽。再之后,皇八子胤禩也跳了出来,联络群臣上书举荐自己出任新太子,这一切的一切让清圣祖有些始料不及。虽然清圣祖知道儿子之间有争斗,这也是可以预见的。但是清圣祖没有想到,儿子们之间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而且群臣也早已开始纷纷站队了。
面对诸子夺嫡的白热化,晚年的清圣祖明显有些力不从心了。这时候,清圣祖最需要的是政局稳定。可是,无论选谁当这个新太子都避免不了与胤礽同样的命运,成为众矢之的无可避免,政局动荡也无可避免。因此,清圣祖最终选择了恢复原状,复立胤礽。既是为了杜绝其他儿子的争储之心,也是因为自己内心的不甘心,作为父亲,清圣祖还是希望儿子胤礽经历过挫折会有所收敛、有所好转。这是在给胤礽机会,同样也是给自己机会。
于是,康熙四十八年,清圣祖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希望以此来压制其他儿子的争储之心,维持政局稳定。可是,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想再关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胤礽第一次被废让其他皇子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非但没有就此停止对储位的觊觎,反而变本加厉,毕竟搞掉了胤礽自己才有希望。同时,胤礽经过第一次被废之后,并没有痛改前非、低调做人,反而更加变本加厉,最终导致第二次被废。
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胤礽第一次被废之前,清圣祖一心一意在培养这个自己选定的接班人,并没有考虑其他人选。第一次废太子,清圣祖多多少少有那么点儿一时气愤,并没有事先想好接替胤礽的人选。在看完儿子们的表演之后,算是勉强默定了一个或者几个考虑人选。但是,清圣祖也拿不准,还要继续考察考察。同时,可能也是为了保护这个接班人。
毕竟一旦立为皇太子,几乎肯定会成为众矢之的。因此,倒不如让胤礽复位,如果胤礽能痛改前非,那就还是他,省的费事。如果胤礽真不行,正好可以借着这段时间考察考察新接班人。康熙五十一年,清圣祖第二次废太子,一来是因为清圣祖认定胤礽真的不行,二来选定的接班人基本上已经经受住了考验,清圣祖已经下定了决心。最终,胤礽第二次被废,幽禁终老。此后,因为胤礽的前车之鉴,清圣祖再也没有明立皇太子。于是便有了后来清世宗皇位来路不正的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