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并不是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

北京折叠已经流行了一段时间。赶快去看看吧。说实话,我有点失望。

同样是雨果奖,跟《三体》没法比。

当然是只有2万字的短篇,和《三体》的百万字巨作没法比。但这不是重点。长篇很精彩,短篇很优秀。

北京折叠的第一个问题在于它的结构。短篇小说应该有紧凑的结构。从故事设置到文章布局,都要和篇幅统一。如果在写之前就预先确定了字数,就更是如此。

《北京折叠》大概两万字,写了一件事。劳道穿过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去送信。前面的故事太多了,让人觉得是一个大中篇小说的开头。

这可能就是笔力不足的原因吧。业余写手一般都有这个特点,写着写着就没了笔力。如果不知道小说的篇幅,读者自然会期待劳道在三个空间来回穿梭以及与老哥、伊彦、秦天的故事,不经意间迎来结局。

整个故事基于一座城市倒塌,一天变成48小时的设定。而且这个设定的出现也太突兀了。

至于人物塑造和简化,当科幻设定被剥离后,就更暴露了。作者可能没有写出深刻的人性,只是想冷静地描述当下大都市的现实。

除了文学手法,《北京折叠》并不是真正的科幻小说。(当然,科幻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硬科幻不是唯一的科幻。在这部小说中,科幻只是表面的。如果去掉一天变成48小时,城市被折叠的设定,这是对北京非常普遍的描述。科幻不过是把北京的瓦环换成三维空间。

也许是《三体》获得了雨果奖,增强了我们对获得这个奖项的小说的想象力。毕竟像《三体》这样的小说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是任何一部小说都竞争不过的。以这样的标准要求北京折叠也是不公平的。

或许它的获奖电影和获得金熊奖的电影一样,符合外界对北京和中国的想象,暴露了北京和中国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