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12菊花诗是什么意思?

易居

恒(宝钗)

望西风而冥思,当芦红白断肠。

秋空篱中无旧园痕迹,梦疏月清霜知。

我心念归雁,我坐听晚砧。

谁怜我黄花病,慰我重阳再会。

诗歌欣赏

第三十八回我写贾母带领众女在莲花树上赏花饮酒吃蟹,其乐融融。

宝玉与众夫人酒足蟹饱后,满身诗情。他们写了十二首不同题材的菊花诗,宝钗写了第一首。关于菊花的诗和关于白海棠的诗用韵略有不同,即没有用韵限制,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用韵。这首用的是“四枝”的韵。滩纯对这首诗的评价是:“最后要考虑的是,游君风平浪静,‘秋无痕迹’和‘梦里有知’,一段回忆被烘染。”的确,这是最精彩的两句话。

关于菊花的诗将菊花拟人化。回忆菊花,其实就是在回忆人。宝钗的这首诗表明了她今后独居时“沉思”和“心碎”的悲伤心情。这样,她记得的人就是离家出走的宝玉。因为诗歌只是模糊地表达一种情感,不好把每一句话都牢牢抓住,绝对确定它所暗示的是什么。古人说“诗不可达访”就是这个意思。

参观菊花

弘毅公子(宝玉)

趁天晴霜降的时候试试,酒杯里的药莫久留。

霜降前一个月是谁种的?篱笆外的秋天在哪里?

蜡远,冷歌不过瘾。

黄花若助诗人,今日不取棒头。

诗歌欣赏

关于菊花的诗是按照内容的顺序排列的。宝钗道:“第一个是《易居》;记不清了,就去参观了,第二个是《访菊》;参观就种,三是“种菊花”;由于物种盛开,相对来说是有收获的,第四种是“堆菊”;较为繁盛,故折为瓶玩,五为“为菊”;不仅为歌唱,也为菊花消色,六是“咏菊”;既然列入词章,就要提供笔墨,第七是“画菊花”;既然菊花如此平庸,我也不知道它到底有什么好看的,所以忍不住要问,第八个是“问菊”;菊花就像一个解释,让人欣喜若狂。第九是“赞居”;这样的人员虽然疲惫,但还是有人会唱菊花,《菊影》《菊梦》两首歌在十一继续;卷末“残局”为顶题。这就是三秋的美景和奇妙之处。”宝玉选了第二首,第三首。《访菊》这首歌用的是“十一幽”的韵。

菊花种植

弘毅公子(宝玉)

我把秋园带来了,就种在篱笆前。

没想到昨晚能熬过雨,今天还是喜欢带霜。

秋景诗千首,一杯冰酒醉。

把泉水灌满泥浆保护好,就知道井径无尘了。

诗歌欣赏

这首用的是“十灰”的韵。

在第五本书里,警仙曾夸赞宝玉是闺房好朋友,说他能为闺房增光添彩。这就意味着宝玉喜欢的女孩子和那些玩弄女性的花花公子不一样。他尊重、关心、保护女性,他把她们当做和自己一样的人平等对待,不管她们是乖乖女还是碧玉、奴婢还是戏子。如果用花来比喻女孩子,那么这首诗中所吟诵的种植、浇灌、保护菊花,恰恰表明了他对女孩子的态度。

宝玉自己认为他的诗写的是“访菊”“植菊”的场面,但也承认不如林、薛、石的诗。

对局

夏震的老朋友(祥云)

别的花园比黄金还贵,浅一点深一丛。

坐在围墙边,坐在头上,跪在冷香里。

舒云更加傲慢。好像只有我一个人了解她!

浪费时间辜负他的期望,不如珍惜每一寸阴。

诗歌欣赏

在十二首关于菊花的诗中,这首被评为第五首,是上乘之作。它使用了“十二入侵”的押韵。

史湘云天生“豪迈、豪爽、坦荡”,颇有男人味。“Kotou”不是戴着帽子,而只是一个男人的形象;在古代,女孩子没有帽子,所以没有“头”。但这是诗,是好玩的,诗人可以把自己想象成男人。湘云从小爱穿男装,甚至有一次贾把她误认为宝玉。第六十三本书写道:“项非常喜欢汉剧,还喜欢打扮成一个武术家。她经常系一条野腰带,摺叠袖子。”诗中湘云以男性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现,显示了她豪爽奔放的风度。

菊花捐赠者

夏震的老朋友(祥云)

弹琴思酒引人入胜,几个案例都是婷婷。

香有三径,掷书人对一秋。

霜降清纸帐做新梦,苗圃寒夕阳忆往事。

因为同样的气味而自豪的世界,春风是不会长久停留的。

诗歌欣赏

送菊花,就是把菊花放在花瓶里装饰,观赏。这首歌被评为第六。它用的是“十一尤”的押韵。

弹琴,喝酒,赏菊,吟诗,鄙薄富贵,故作清高,狂妄自大,颇有陶谦这种名人的风范。黛玉非常欣赏湘云的这首诗。她评价说:“在我看来,第一句是‘在冷冷的夕阳下追忆往事’,这句话后面全是粉。《抛书人》讲的是一个秋天的精彩,没有地方讲,所以回头看,觉得很深刻。”所谓“背上粉”,就是用倒插笔的手法,把瓶里的菊花写完后,再写出原来在花园里赏菊的场景。这拓展了诗的意境,丰富了吟诵的内容。

咏菊

潇湘公主(黛玉)

这个很难诗意的缪斯从早到晚纠缠着我,不得不绕着栅栏走或者在石头上低语。

我在戏末霜中写,口对月香。

满纸文字都是自己的悲哀,谁能透过文字只语言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

一句出自陶,长风说今。

诗歌欣赏

戴宇的三首关于菊花的诗是十二首关于菊花的诗中最高的,这首是三首中最高的,被评为第一。

“两首诗集美的美、花的美、景的美、情的美、诗的美于一身,构思新颖,造句巧妙。的确是一首咏菊的妙诗。”纸上写满了自怜自怨”,描写的是黛玉总是忧多病少,自怜自艾的情形。谁能解释一下邱心在一篇谈话中“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不被理解的苦闷。最后把与菊花关系最深的诗人陶渊明拉出来唱出了菊花的明节高风,也暗示了他的高尚品格。

画菊花

恒(宝钗)

不知道诗后的笔有多疯狂。是丹青和费的较量吗?

采叶泼成千墨,存花染几痕霜。

轻而厚的神将影在风前,秋生腕底的香逸。

不承认东丽闲着,粘着屏幕聊天安慰重阳。

诗歌欣赏

宝钗被授予第七首。它用的是“七阳”的韵。

从《画菊花》的题目来看,这首诗很传神。“省花染霜几痕”“秋去腕底香”的思路和句子,不落俗套。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两句“不承认东篱闲,贴屏慰重阳”,有“画饼充饥”之意。书中作者似乎在暗示,宝钗和宝玉未来的关系是名义上的。

问菊花

潇湘公主(黛玉)

想听秋天的事,你不知道,你喃喃地说你负手敲东里:

孤独的标签里藏着谁?晚至开花?

为什么花园里很孤独?红桂会不会害相思病?

如果你不谈论世界上的任何事情,为什么不谈论一会儿呢?

诗歌欣赏

这首歌被李婉评为第二。韵为“四枝”。

在戴宇的三首咏菊诗中,这首诗新颖独特,最能代表她的个性。轻俗而傲世的布鲁姆,展现了她清高、孤傲、无尘的性格。“朴楼亭霜”不就是《花葬》里提到的“风刀霜剑”吗?傅蓉的种种恶现象形成有形无形的刺激,让这个孤独柔弱的女孩终日煎熬。《红桂的病》反映了她抑郁迷茫的心情。对于黛玉来说,宝玉是世上唯一可以被谈论的人。但是,由于“道德的大辩护”,曾经有过谈心的时候吗?

“谁寂寞傲慢,谁深藏不露,迟如花开?”这两句耳熟能详的话,与其说是有趣的审问,不如说是愤懑的指责。全诗除了头联,领联、颈联、尾联都是设问,巧妙奇妙,正如湘云所说“问一朵菊花真无语。”按理说这首诗应该评为咏菊诗第一,但李纨却评为第二。李纨自己也承认“她不会写诗”,所以没必要苛求。

赞居

焦霞客(探春)

绿篱种植用的瓶子一天比一天忙,我得休息一下才能认出镜子里的妆容。

长安公子嗜花,彭泽先生嗜酒如命。

短鬓寒三径露,葛巾染九秋霜。

兴高采烈的时候,在路边拍手大笑。

诗歌欣赏

菊花,就是把菊花放在脑袋里。这首歌被李婉评为第七。它用的是“七阳”的韵。

春天才是你思路清晰,志向远大,和男人一样聪明能干的时候。所以诗中的“短鬃”和“葛巾”这两个词,都是根据男人自身的情况。她清楚地看到了傅蓉的矛盾和腐败,但她无能为力,不得不保持清正廉洁的态度。她与哥哥宝玉最亲,情趣相投。所谓“高情绪不时兴,路边拍手笑”恰恰说明了她那种厌丑不跟风的崇高态度。

聚英

夏震的老朋友(祥云)

秋光重重地重叠,一头扎进了第三条路。

窗隔疏灯描远方,篱屏破月锁精致。

寒芳留魂应留,霜封传神梦空。

照顾好淡淡的香味,不要踩在上面。谁能喝醉了还认得出来?

诗歌欣赏

这是湘云的第三首关于菊花的诗,用的是“一冬”的韵脚。从《菊花之恋》到《菊影之恋》,我们尽力描绘了菊影在阳光、光线、月光下的各种形象。从现象上看,这和一般闲适文人的诗没什么区别。但是,曹雪芹让湘云吟诵这样一首阴郁的诗,是有目的的。“冷芳魂应留,霜封传梦空”,这显然暗示了她未来惨淡的命运。

聚梦

潇湘公主(黛玉)

树篱边秋日晴,云月不晴。

得道成仙,不是慕庄而生蝶,而是回首往事,寻得陶。

睡觉的时候会和鹅一起坏,吃惊的时候会烦躁。

一觉醒来,谁会抱怨:草凉烟无限!

诗歌欣赏

这首歌被李婉评为第三。用的是“八庚”的韵。

诗的题目是《菊花梦》,拟人化地写菊花梦,其实是写黛玉对自己的梦幻感受,带有明显的预言意味。“云伴月”已经是不祥之兆;“不死”是“死”的另一个代名词。“去仙界不是我想要的”,意思是死了去仙界也不是我想要的。“回望过去,寻找陶孟玲”等于说,让珠仙和申英侍者的“木石联盟”重归于好,才是你真正的愿望。“颈联”“尾联”这四句话透露出一种普遍的萧瑟颓废的气息,对黛玉的结局又是一种暗示。

残局

焦霞客(探春)

露霜渐又倾,盛宴只在小雪之后。

蒂里的香金比枝里的香金多。

半床落月飞,万里寒,晚。

明年秋风里见,暂且想你!

诗歌欣赏

这是十二首菊花诗的最后一首。韵为“四枝”。

宝钗整理《菊诗十二首》时,说:“...最后一卷以残局标题为主。”这就很清楚了,“繁荣”应该以“残疾”而告终。大观园有十二金钗,恰好写了十二菊诗,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作者有意的安排。虽然不能把《菊诗十二首》当做十二个判词,但要把《菊诗》的整体看成是吟咏人——十二个女人的一般命运,最后落叶归根,花开不全,万艳同悲,走向“晦气处”。这个家庭将要“失败”,残剧暗示了方群失败后的最终结局,包括她自己的结局。“万里冷云”正是她远嫁时的模样;“暂时不要想对方”也可以和“从今以后,分开两地,相安无事”一样。奴才要还,不要株连“宋。

吃着肥螃蟹,喝着酒,欣赏着五颜六色的菊花,写着好诗,这是多么的富有浪漫啊!然而气息是如此的黯淡。这是《红楼梦》中常见的手法,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