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作品的文化内涵是很多作家一辈子也达不到的——草稿
1.金庸早期作品
金庸早期的作品中,有一种为国为民的情怀,都是以解决国家兴亡为出发点的。书中的英雄们,都是在国家危难、世界浩劫的时候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成为一代英雄,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金庸的早期作品和他在中国大陆的早期作品有相似之处。五十年代的当代作家写的作品,虽然没有刀枪剑影的武侠,却有自己鲜明的形象。但是,他们都写出了革命史上真正的英雄,他们的思想和金庸一样,都是为了救民于水火。
正所谓“以文载道”文学中的作品,都是弘扬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金庸笔下的郭靖、胡斐、陈家洛都与抗日英雄有相似之处,都体现了侠义精神。这些人物的一波三折,让我们随着作者笔下的世界而波动。
孟子云:“鱼,我要的,熊掌,我要的,两者不可兼得。舍鱼取熊掌者也。命,我所欲,义,我所欲,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金庸作品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孟子或许就体现了这句话!“侠义精神使读者彼此联系,每个人都有报国之心和爱国之欲。但是如果个人生活和国家幸福不能共存,不能兼得呢?舍身救人、水火不容的故事在金庸小说中有所体现,也符合读者的心理需求。
金庸是看了我们晚年写的文章才知道他写的是儒家侠义,才知道这些儒家侠士都是事业心很强的侠客。当你满足了个人需求,你就开始思考一些精神上的东西。金庸笔下的郭靖和陈家洛,解决人身安全没有问题,别人打不过他们,所以想救国救民,但是不行,因为他们个人的力量确实有限,但是这些英雄不随波逐流,跟着孔子走。
2.金庸中期作品
到了60年代,金庸的作品已经改变了风格。随着国际形式的变化,民族灭绝的威胁已经消失,不需要救国救民了。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思考一些其他的问题。
金庸中期作品,人物选择开始多样化。郭靖和黄蓉明明救不了大宋,却要和襄阳同生共死,襄阳被攻破就要殉国。但说到《神雕侠侣》中的新一代英雄杨过,与金庸早期作品不同的是,杨过最后并没有死。他帮郭靖守襄阳,做了好事也没把命搭上,做了好事就走了。金庸中期作品中有很多这样的表现,比如张无忌和令狐冲,他们都是在完成一件大事后,选择了与爱人隐居。
金庸中期作品中的人物有一种道家的追求,不强迫你做任何事。他们强调人和事不要那么死板,有些事不一定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体会。中国的文化就是这么包容。只要不做坏事,就能过自己的生活。在金庸看来,人不仅要保持自由,还要为国家做贡献,所以你看到了金庸中期小说中与前作的交集、融合和矛盾。
3.金庸后期作品
也许到了中年,金庸的作品融入了佛教的思想。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佛教,在我的角色身上看到了对生命的同情。
能直接体现佛教的可能是他后来的《天龙八部》,佛教认为八部是指一切众生。在这个工作中,大家都很委屈,要走很多弯路。整部小说充满了荒诞。
书中的人物冯晓被一代英雄告知他不是汉人,他一路追寻真相。最后所有的证据都证明了他的身份,结局是如此的悲伤。他是汉人养大的,所以没杀一个汉人,结果还是被侵犯了。最后,很明显没有人能杀死他,但他用剑割伤了自己。为了两国的和平。
另一个角色,许诸,小时候不知道他的父母是谁,他是由一个纯粹的和尚教育的。也许他的理想是做一个好和尚。
但最后,他打破了所有的戒律。这不是幻灭吗?但最后,我们发现许诸仍然是一个好和尚,这也提出了佛教思想,并了解到佛教的真谛。其实血戒只是一些硬性规定,就像《济公》这部作品说的,酒肉过肠,佛留心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庸笔下的人物不再是为国为民而战的英雄,这一点从他的作品《鹿山公爵》就可以看出来。作品中的主人公韦小宝,学识浅薄,武功低下。没有为国为民的思想负担,这和我们现在的一些人很像,但金庸笔下总有一句话。陈近南救了他。他为陈近南加入了天地会,并与皇帝成了朋友。皇帝说:“为什么我这么努力,他们却反过来对付我?是因为我是满洲人吗?他们能在国家复辟后治理这个国家吗?”韦小宝没有这些思想意识,只知道附和。但他明白,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才是好皇帝。为什么要反对他?其实金庸笔下的很多人物都透露着我们的人格反思。很多人物都符合我们的背景,他的作品也是多样的,所以他的作品才能经久不衰。
其实我们的人生道理,很早以前就在《论语》里提出来了。儒家思想对我们影响深远,但这些道理有多少人不能理解?有些人看金庸作品可能只看到表面的情节。有多少人能透过表面现象直击事物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