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什么时候?

南朝梁武帝时,殷芸在他的小说中写下了第一个完整版本的牛郎织女传说,说:“天河以东,有织女,天帝之子。每年织布机劳动,织成一件锦裙,外观太乱。皇帝可怜他孤身一人,答应嫁给河西的一个牛郎。结婚后,他放弃了编织。天帝大怒,命归河东,但一年一次。”故事解释了他们婚姻的悲剧,年会也成了忠贞爱情的典范。

但根据湖北出土的云梦秦简文字资料,牛郎与天地之女织女的感人爱情故事的最初原型,是牛郎多次抛弃织女的婚姻悲剧。"吴申、姬友,拉牛取织女,未果,三弃."“吴申、姬友,拉牛取织女而不倒。未满三岁,便弃之。”与后世传说不同的是,他们的分离并非外界干扰所致,而是男方变心所致。人们仰望星空,两颗明亮的星星在天河两边闪烁,于是想象这两颗星可能是一对。丈夫抛弃了妻子,妻子深情地看着天河对岸的“负心人”。为什么天上牛郎星和织女星的分离会成为人间男女婚姻悲剧的象征?翻阅《诗经》,会发现一些反映男权社会中男人变心、弃妻的社会悲剧,如叶枫谷峰“把安江乐变成女人”、“把安江乐变成遗产”;《冯伟氓》,“将军角之宴,嬉笑怒骂,不思反面。”

在相当多的版本中,牛郎织女的结合并不是现在大多数人所知道的真爱。牛郎之所以能越过家族界限,娶到“白”织女,是在老牛的指引下偷到了仙衣所致。婚后,织女大多设法取回仙衣,逃离人世。陈永超主编的《中国牛郎织女传说》有65,438+08篇文章。

这些故事在描述织女与牛郎的婚姻时,经常使用“不得不”、“被迫”等词语。比如在石家庄流传的《傻牛郎织女》中表达得最清楚。“傻牛郎急了,说织女不爱骨肉,绝对没心没肺。织女甚至大骂傻牛郎:‘你不是东西!谁让你拿我的衣服逼我结婚的!你害了我和一双儿女,这都是你的罪!”“可见,织女和牛郎的结合是出于无奈。就是在织女被偷了仙衣回不了天的情况下,牛郎看到了尸体,只好留在人间,嫁给了牛郎。

很多故事里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情节,就是牛郎“藏衣防妻”的情节。这恰恰证明了织女对牛郎没有爱,她被迫和牛郎结婚生子——仙衣被藏了起来。《中国民间文学卷牛郎织女传说》中有20篇含有“藏衣防妻”情节。牛郎对织女的态度,不止是防盗。他主动出击,还是听从了老牛的指示,把织女的仙服藏在了一个隐秘的地方,防止她逃跑。牛郎的“藏衣防妻”排在第一位,成为织女弃夫弃子逃往天庭的重要前提。如吉林磐石写的《鹊桥相会》中“牛郎背着织女,把她的长袖衬衫埋在门旁的石头下”。这种预防措施甚至延续到婚后的日常生活中。《石家庄牛郎织女》中,牛郎“在黑暗中守护着织女,总怕她跑回天上去”。

从现存文献来看,最早的关于画河的文献记载也是织女画的。宋代龚《吴中笔记》:“昆山郡东,地名皇姑。相传,有一位织女和牛郎星降临于此。织女用金箅子划着河,河水泛滥,矮牵牛过不去。”

牛郎织女故事的形象变化,其实是民族情感对神话传说不断改造的结果,不断加入时代的元素。自古以来都是如此。我们目前所熟悉的版本,更多的是建国后《天河配》等剧种转型的结果,确立了劳动、爱情、反封建的主题。牛郎成为劳动人民形象的代表,织女成为追求自由恋爱的代表,王太后成为封建家长的代表。

牛郎织女的传说如今成为家喻户晓的爱情传说,与它长期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不无关系。《牛郎织女》于1955首次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由时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的叶圣陶先生根据民间传说亲自改编。改编后的《牛郎织女传奇》在结构上仍然保留了原来的天鹅处女、仙女凡夫、两兄弟的故事形式,但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是消除了牛郎织女的负面形象,突出了旧礼教、旧制度对青年男女的迫害。故事隐含了封建家长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恋人的迫害,以及封建等级制度(神仙不同)和宗法制度(老少有序)对牛郎的迫害。

这些保留和改编反映在内容中。保留的情节包括牛郎被哥哥和嫂子迫害。“哥哥嫂子对他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晚上睡牛棚。”退衣情节是改变故事性质的重要一环。牛郎不仅不藏衣服,还拒绝归还。牛郎听到织女问衣服在哪里,也主动把纱衣还给他。“牛郎听了,从树林里出来,手里拿着纱衣说:‘姑娘放心,你的衣服在这里’”...牛郎听了织女的话,说:‘姑娘,既然天上没有好东西,你就不用回去了。你可以工作,我也可以工作。我们结婚吧,一起生活一辈子。织女想了一会儿说:“你说得对。我们结婚吧,一起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织女主动留下来,属于有感情基础的两个人。至于这个版本的太后,完全是一个恶毒老太太的形象。”她亲自去牛郎家,正巧牛郎在地里干活,就一把抓住织女往外走。看到老婆婆怒气冲冲地拉着妈妈走,织女男孩跑过去拉住她的衣服。太后用力一推,孩子摔倒在地。"

漫画书中的牛郎、织女和王太后形象

建国前,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了解和传承牛郎织女的传说,所以版本的题材也不尽相同。现在大多数人都是通过文字资料了解牛郎织女的传说,大多是根据叶圣陶在语文课本上改编的牛郎织女传说,这是影响建国后人们对牛郎织女传说认知的重要因素。叶圣陶的改编本可以被大众接受,满足了建国后废除旧礼教,追求平等,尤其是追求自由恋爱的社会需求,也满足了人们潜藏已久的一个神仙梦。

以上部分摘自一篇网络文章。

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