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小说中乡愁的网络阅读
诗歌全文
乡愁
余光中
乡愁是小时候的一枚小邮票。我在这里,我妈妈在那里。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车票。我在这里,新娘在那里。
后来,乡愁是一座低矮的坟墓。我在外面,我妈妈在里面。
现在乡愁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片大陆,在那一边。
诗歌评论
这首诗饱含深情,既有对祖国统一的向往,又将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读完这首诗,首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四幅生动具体的人生画卷。第一节:早年求学,母子分离,书信相慰;第二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开家,天各一方;第三节:你会去哪里,母子不准见面;第四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无法统一。同时,读者也能感受到作者丰富而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愁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和想象,塑造了四种生活的艺术形象,呈现给读者。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和感情融于一炉,表达了对家庭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正如中国的许多河流都是黄河和长江的支流一样,虽然余光中生活在一个孤岛上,但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心感受上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情感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民族感。同时,长期被人为地与台湾省和大陆隔绝、漂泊到岛内的千千人民的乡愁,客观上有着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无法比拟的具体而广泛的内容。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作品必然会打上深刻的时代烙印。《乡愁》这首诗集中描写了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段青春里的一枚邮票,那段青春里的一张船票,甚至未来的一座坟墓,都蕴含着诗人对千万海外游子的思念,而这一切,都在诗末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现在/乡愁是一条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里。”如百川奔流东海,如千峰奔泰山,诗人个人的喜怒哀乐与对祖国、民族的大爱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告白更因结尾燃烧的感情而令人揪心,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向的历史感,横向的地域感。纵横交叉形成的十字路口的真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看来,诗人的乡愁是我们民族传统乡愁诗在新时代和特殊地理条件下的变异,具有无与伦比的广度和深度。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赞“中国,最美丽最母爱的国家”。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后代”,“我的血液系统里有黄河的支流”。
美颜追踪
在意象的提取和提炼上,这首诗有着朴素而丰富的美。乡愁,这种每个人都普遍经历却又难以捕捉的情感,如果找不到独特的美的形象来表达,要么成为一种普遍的平庸,要么陷入一种抽象的空虚。怀旧从遥远的时空中提取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简单,所谓简单,绝不是简单,而是清晰、集中、强烈,没有漫无边际的感觉;他们有钱,所谓有钱,而且不是堆砌出来的,是隐性的。有张力,可以诱导读者多方面联想。在意象的组合中,怀旧随着时间的发展合成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时间顺序像红线一样贯穿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人生历程和对祖国的向往。前三首诗犹如汹涌的波涛,最后冲撞成全诗的九级波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是可圈可点的。它的形式美表现为结构美和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从传统变来的美。统一意味着相对平衡和对称;段落模式和句式比较工整,逐段、逐句比较和谐对称。变化是为了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追求活泼、流动、充满活力的美。怀旧* * *四个板块。每段有四条线,各段都相当平衡对称。但诗人注重长句和短句的变化和调整,使诗的面貌整齐而参差不齐。《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为往复、歌唱、叹息的优美旋律,其中“乡愁是--”和“在这里”...there (in the head)”重复四次,四段中同一位置使用“小”、“窄”、“短”、“浅”等重叠词。“一片”、“一片”、“一面”、“一湾”等量词的使用,既显示了诗人的语言功力,又加强了全诗的美感。
乡愁就像音乐中一首轻柔而略带伤感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好的情歌。
写作背景
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迁居沪渝。
22岁时,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省,考入台湾省立大学外语系。
尽管余光中主修外语,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方面著述颇丰,其中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人们评价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手法多变,融传统与现代笔法、中国与西方于一体。因此,他被认为是台湾现代主义的“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二十多年没回大陆的余光中想家了,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写了一首诗。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海外游子唱的《乡愁》。
作者简介
余光中,福建永春人,1928,江苏南靖人。1947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厦门大学),1949随父母移居香港,次年赴台就读台湾省立大学外语系。1953年与秦子豪、钟鼎文创办“蓝星”诗社。后赴美国深造,获得爱荷华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回到台湾后,他成为了师大、成大、台大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诗人,他的变化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省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趋势,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争和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争中,余光中的诗歌理论和创作表现出强烈的鼓吹西化、忽视读者和脱离实际的倾向。正如他自己所说,“少年时,笔尖沾了希顿·凌克的余波,或是泰晤士河的河水。酿酒业无非是1842年的酒。”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国家对他的创作的重要性,他把他的诗歌之笔伸回了那个大陆,写下了许多充满感情的思乡诗。他对乡土文学的态度由反对到亲近,呈现出明显的由西向东回归的轨迹,因此被台湾省诗坛称为“浪子”。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看,余光中是一位“艺术的杂性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一致。总的来说,他的诗歌风格因题材而异。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歌一般气势磅礴,铿锵有力,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细腻柔和。著有《周子挽歌》、《蓝色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诗歌。
阅读问题(余光中的乡愁)
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作四样东西,可见作者的担心。作者小时候把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信上,于是把乡愁比作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两地分居,很难与家人见面,于是他把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于是他把乡愁比作船票。后来她妈妈去世了,作者和她妈妈再也不能见面了,所以作者把悲伤比作坟墓。现在由于人为原因,两岸同胞无法团聚。作者把他的乡愁比作台湾海峡,表达了他对祖国大同的强烈愿望。
2.结构:这首诗分为四节。作者按时间顺序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结构严谨,很好地表达了这首诗的中心。
3.抒情:很强烈,通过四个意象抒情,更好的体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编辑此段]席慕蓉的《乡愁》
诗歌全文
乡愁
席慕蓉
家乡的歌是清远的笛子。
它总是在夜晚随着月亮一起响起。
家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失望。
像雾中的波浪
分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远不会变老
诗歌欣赏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不变的、永恒的情感。远离家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者,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也希望回到自己的根上。
席慕蓉用一首七行三节的短诗总结了这份乡愁:第一节讲的是乡音的清新,笛声“总在有月亮的夜晚响起”。试想一年四季有多少个夜晚没有月光,隐隐约约意味着旅人总是想家思念家乡。第二节写乡愁,对家乡的怀念越来越远。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摇下了故乡的轮廓,只留下了模糊的怅然,如离别在雾中,浓如鲜血,却隔着一片迷蒙的云。用雾中的离别之波来描绘故乡模糊而惆怅的印象,用一个有形的具体来描绘抽象的主观感受,是生动而自然的。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挥之不去的乡音和乡愁过渡而来,形式上很新颖。层次的逐渐转移使主题从模糊到生动。诗人用一棵没有轮子的树永远活在流浪者心中的“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表达了深深的海洋般的悲伤和留恋与失望。
情感表达和意象选择的融合,使全诗意境深远。贴切自然的比喻,简洁优美的语言,让全诗有了田园诗般的意境。
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人。出版的诗集有《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条》、《边缘光影》、《失落的诗集》、《我折我的爱》等。新作《席慕蓉和她的内蒙》记录了席慕蓉从1989年到17年对游牧文化的追求,配以优美的文字和自己拍摄的照片。
他出生在四川,在香港度过童年,在台湾省长大。台湾省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赴欧洲深造。1996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
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获得比利时皇家金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奖、欧洲美协两项铜奖、金鼎奖最佳歌词奖、新诗中兴文学奖章。曾任台湾省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现为职业画家。
作品有诗集、散文集、画册、文集等50余种,在国内外广为传诵。在过去的十年里,我致力于探索蒙古文化,并以我的家乡为创作主题。2002年,他被任命为内蒙古大学名誉教授。
[编辑此段]三毛的乡愁
全文
二十年前我出国的时候,一个女朋友送了我三个绑在一起的牛铃。那时候很少有人看重本地的东西。还记得当年台北没有现成的衣服卖。如果你想要衣服,你必须去外国裁剪店。拿着剪好的素材,坐在小板凳上翻着美国的杂志。喜欢款式就请裁缝做,还得自己去市里配扣子。那是一个崇洋媚外的时代,因为那时候台湾省的东西不多。当我拿着照片左边的那串牛铃的时候,我问我女朋友我是从哪里弄来的。她说是乡下来的,让我带着。摇一摇那串铃铛,铃声不清楚,好像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咙里。当你触摸它们时,它们会咯咯地笑一会儿。
把这一串东西想成一把家乡土。可能不够香,不够肥沃,但有总比没有好。拿了很多年,放在盒子里,很少关注。
到了沙漠,老公发现了这串铃铛,玩了很久。我觉得他好像很喜欢这串东西的形状,把这三个铃铛放在钥匙圈上,从此就跟着他了。
以后我们家有风铃和竹铃,只挂一会儿就摘下来了。我住的地方风一直很大。那些铃声一直在响。听噪音比没风还厉害的地方,偶尔有风吹过,有些音符洒得很细。那种偶尔的喜悦是不平凡的。
后来我买了几串西班牙钟。他们发出的声音更难听,甚至比咳嗽还难听,就挂着做装饰,不听他们的。曾经我们生活在西非的尼日利亚,在物质和精神备受煎熬的那些日子里,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让人们幸福的力量。当时老公没日没夜的工作,公司却拒绝买单。我看在眼里觉得很心疼,心疼老公,歇斯底里的和他吵架。当时两个人一次次吵架,最后经常痛哭流涕,不知道未来在哪里,经济状况一天比一天差。该下地狱的公司,只是吃了人家的工资,扣了人家的护照。
这个故事,写在一部叫《五月花》的中篇小说里,好像收录在《温柔的夜》这本书里,这里就不赘述了。就在这样郁闷的心情下,有一天老公回来了,把照片右边的两个铃铛像有爪子一样给了我。我坐在帐篷里,拿着铃铛,却不想摇,只是无动于衷。
我老公对我说:“听听他们有多好。听——”然后他轻轻地摇了摇铃铛。那个小小的铃铛,像微风和细雨吹过龟裂的大地,在中庭徘徊。方快不行了,老公轻轻摇了摇。那是一种我这辈子从未听过的清脆的声音。听着,听着,心里积攒了很久的压抑化作了一个湖泊,融化了堵在胸口的墙。
这两个铃铛是她老公在工地上从一个尼日利亚工人手里买的,带牛骨柄的刀。
丈夫除了那把不离身的刀,一无所有。唯一心爱的宝贝,为了让老婆开心,得到了铃铛。那是一把好刀。这是世界上最神秘的两个青铜钟。
有一年,我回台湾省教书,一个学生拿了一把两个铜铃给我选。我笑着一个一个试,最后挑了一个还不错的。然后,用一根红线把两个尼日利亚铜钟和这个中国钟连在一起。每当我深夜回家,门一开,我就会轻轻碰它们。我的家,虽然没有灯光迎接我回家,却有一个声音,在那个声音里,唱着:“我爱你。”
至于左边那串三个铜铃,是女朋友送给我当乡愁的,今天土特产和礼品店有大量新款在售。而我的乡愁,经过千里千山,感觉它们来自四面八方,沧桑能否用这片被踩踏的泥土弥补,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敖宏亮的乡愁
思念故乡的眼泪
在雨天的屋檐下落下
在碗里
范蠡
吞进肚子里
喝醉了想家
醉在梦中
梦想在农村。
这是一支芦笛
在想家的人心中歌唱
2002-9-20
发表于2008年9月3日的《白城日报》。
2009年入选《全国诗歌》杂志夏季卷和《黄河诗报》2009中国当代诗歌群展1978-2008。
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描述乡愁的美好和魅力,深入读者内心,听起来很深刻。——文化在线编辑李金恒
我评论:到不了的地方就是远方,回不去的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支配着日夜的漂泊——这是一种情感的回归和精神的期待。
作者简介
敖红亮(蒙古名:敖乌兰格日勒),男,蒙古族,大学文化。80后,吉林镇赉人。曾任《此生我在原创文学》主编,江山文学网-江山诗风评论组组长。中国作家网协会会员,白城市作家协会会员,白城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自由撰稿人。诗学观:当代诗歌因为不能推动社会进步而衰落。以二三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为例。
写一些能促进社会,复兴诗风的诗吧!
我很惭愧被编辑光顾。散文、诗歌、短篇小说、短篇小说可见于《山西文学》、《延安文学》、《拉萨晚报》、《明日诗刊》、《黄河诗刊》、《哈达诗刊》、《中原诗刊》、《白城日报》、《绿野》等。2003年,她在《绿地》季刊上发表了一首处女诗。2004年获《中外少年》杂志举办的城市文学优秀奖。2008年入选《中国当代网络诗歌年度评选》、《中国当代网络优秀诗歌年度评选》(2008卷)。
2009年入选《中国在线诗史汇编》、《黄河诗报2009中国当代诗歌群(派)展1978—2008》、《多年古榆树》、《全国诗歌出版夏卷》等多部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