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是否存在绝对的真空?即没有物质也没有暗物质的绝对空间?

这要看“绝对真空”的概念是什么。标题中关于“绝对真空”的概念――“即没有物质,也没有暗物质的绝对空间”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没有物质也没有暗物质的空间是不存在的,即一无所有的绝对空间是不存在的。关于这一点,十七世纪的笛卡尔已经阐释的很明白了。

他是这样论证的:空间和广延性是同一的,但广延性是与物体相联系的,因此没有物体的绝对空间是不存在的,亦即一无所有的空间是不存在的。这一观点已经被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证实。

因此,如果是按照标题对“绝对真空”下的概念,答案肯定是:自然界不存在绝对的真空,即不存在没有任何物质的空间。

实际上,与标题中关于绝对真空的概念类似的情况

按照常规逻辑,这个绝对真空应该是指不含有任何物质的空间,或者说是被抽走物质和场的纯粹空间。但正如文章前面所说,这样的空间在现实中是不会存在的,这样的空间只能出现在抽象的数学上。

被称为“世界”的闵可夫斯基的“四维时空”应该就是所谓的“绝对真空”。就是由三维空间加上一维时间构成的“四维时空”,或叫“四维空间”。因为这里把时间看成了一维特殊的空间(把时间t乘上ic,就使得时间有了长度的量纲,其中c为光速,i为虚数单位)。这种抽象的空间表述成为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理论架构的基础。

即使存在绝对真空,宇宙“之外”也不是绝对真空

“绝对真空”即使存在,那么它首先是一种空间。而宇宙是所有物质,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总和。因此绝对真空只能存在于宇宙之里,所有的空间都在宇宙之里。宇宙肯定没有外面,因为“外面”是个空间概念。因此宇宙“之外”没有绝对真空,宇宙“之外”连真空也没有。

如果是在三百年前,人们也会同样提出此类问题,即是否存在着空气?在古希腊时期,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他们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之间的空隙则是无。对此,亚里士多德不以为然,他认为物质之间充满着以太。以太在当时是精英的意思,由此区别于地上的凡俗之物。

在现实的世界中,有两类物体存在。其一是显性的,我们称之为物理对象,即物质;其二是隐性的,我们称之为物理背景,即空间。为什么呢?因为,仅从物质的角度是很难理解物质的行为,它们需要借助于空间来予以解释。

当年空气的被发现就是如此。否则的话,为什么两匹马拉不开两个半球组成的球体,反倒是打开阀门,该球体就自行分开了呢?由于自然界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存在着质的变化,是有层次的。因此,一方面我们无法直接感受到不同层次的物质存在,而另一方面我们认识的对象——物质却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它们的影响与约束。

比如,万有引力是远程作用力,两个物体并不接触,但却能产生相互的影响,它们一定是借助于隐形的第三方实现的。

又比如,所有的微观粒子都具有无规运动,其静止时反而受力最大,与宏观物质截然相反。如果我们简单地将粒子的波动性归结为粒子的内在属性,就会使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割裂开来。然而,如果将该现象归结为不连续的物理背景,即存在着量子空间。那么,物质的体积大小,决定了空间量子碰撞的对称性。由此,统一了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的行为。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独立和自由的物体。因此,物质的本质是二维的,其行为是自身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同结果。例如,我们人的行为,就受到了 社会 的影响与制约,需要服从当地的法律、道德以及风俗习惯。

此外,物体的运动,之所以无法达到光速,也是因为存在着量子空间。如果没有物理背景的话,物体的运动就毫无意义。根据狭义相对性原理,所有的运动参照系都是完全等价的,由此产生了双生子佯谬,我们不知道哪一个参照系上的兄弟会变得更加年轻 。

由于普朗克常数h使能量具有不连续性,说明存在着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因为,能量是关于粒子运动能力的度量,只有最小粒子才能够是能量免于连续性。与此相对应的,卢瑟福用阿尔法粒子轰击金箔,只有极小比例的粒子被反射回来。该实验结果说明,物质并非实体,原子的体积仅只是由电子的运动所形成的封闭体系。

因此,我们的宇宙一定是由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构成的。该粒子就是普朗克常数h定量的量子。于是,离散的量子构成了宇宙的物理背景,即形成了量子空间;而被封闭的量子构成了宇宙的物理对象,即组成了基本粒子、原子和分子等物质。于是,物质的各种行为及其相互作用力,都是因为受到了空间量子的不对称碰撞,即都是量子空间对称性破缺的结果。

比如,物体的加速运动,引起了空间量子前后的不对称碰撞,产生了惯性力。

比如,物体的高速运动,引起了大量的空间量子不对称碰撞,使其只能以势能的形式增加能量,表现为速度的不变性。

比如,作为封闭体系的物质都会对外辐射热能,使量子空间围绕着每一个物质形成热的梯度分布。于是,当两个物体相遇时,就会使它们之间的空间量子具有较高的温度,从而提高了穿透性,进而使两个物体受到了空间量子的不对称碰撞。由此形成的压力差,就是万有引力。

比如 ,在空间量子的间距处,量子空间的密度存在着较大的变化,这正好符合强相互作用力很窄的作用范围。由此,不仅可以解释强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也意味着空间量子的间距约等于最小的原子核半径。

总之,作为物理对象,无论是显物质还是暗物质,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物质的行为只有结合它们的物理背景,才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物质不实,物质是有结构的,其仅只是更小粒子的封闭体系。因而,一定存在着由离散的粒子构成的物理背景。因此,自然界不存在绝对的真空。否则的话,不仅物质无法生成,即便是其运动也会由此变得毫无意义。

中国古太极大统一论中对多元宇宙论述和证据如下:

这是如来宇宙全景示意图:一个泡泡就是一个真空团,真空团由光子填充,人类居住的930亿光年的视界宇宙只是一个普通的泡泡。所有泡都漂浮在宇宙大空洞中,空洞由纯引力子填充。空洞就是宇宙冷极,温度永远是-273.15℃。

这个多元宇宙是由2600年前佛祖发现的:

空(空洞)+色(真空)≡如来

如来就是宇宙全景,是不生不灭的。

这是波江座大空洞是两个泡泡未完成合并的遗象,这是多元宇宙存在的证据。

当一个光子在泡泡真空中传播来到宇宙边缘时,就会掉入空洞湮灭生成中微子:

引力子+光子≡中微子

这就是中微子产生式,叫老子道恒等式。

中微子不带能量(光子带+h能量,引力子带-h能量),不带整体电荷,无静止质量,其结构是正负电荷绕两个引力子形成自耦合。

h=6.62607015×10^(-34) J·s(普朗克常数)

泡泡真空中任意一个点对应一个中微子。当中微子接收到1份h能量时,中微子就从自耦合(∞)转换为外耦合(∝),这就是光在真空中的传播。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就是正负电荷上上下下缠绕引力子传递一对电荷或1份能量,引力子原地不动。

中微子中锁闭的那个看不见的光子就是暗能量。

中微子团在宇宙空洞冷极中可以凝结为中微子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中微子冰),中微子冰经过一个聚集过程形成黑洞。黑洞就是暗物质。

玻色和爱因斯坦于1920年预言了宇宙第五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超流体),现已经被证实。

由中微子冰凝结形成的黑洞是先天黑洞,爱因斯坦引力塌陷形成的黑洞是后天黑洞。

回答本题:宇宙大空洞中连一个光子也没有,光子也不能在空洞中传播,温度永远是-273.15℃,叫宇宙冷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