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疯狂的母亲》
然后我的好奇心来了。当然要找这样的nb文章,结果是...说实话,我挺难受的。
《疯妈》这篇文章有很多问题。首先,思想不正确。父亲的行为根本就是一种违法犯罪的强奸行为,按照现行法律应该追究。
当然,你可以说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局限性。那时候大家都很穷,疯妈妈根本活不下去。和一个找不到老婆的老光棍住在一起,真是幸运。
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主题角度。一个疯狂的母亲应该如何以一个绝对弱者的身份在世界上找到生存的地方,一个父亲应该如何以一个穷人的身份生活?应该是什么(不强奸)和应该是什么(找个疯妈妈生个儿子一起生活)之间的张力是个好题材。
但这个问题并没有出现在本文中。强奸一个疯妈妈,生一个儿子,绝对是天经地义,没有问题的。目前,农村留守智障女童和妇女的生活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她们被诱奸、强奸的新闻屡见不鲜。
就国家的发展来说,这是彻头彻尾的恶,《疯妈妈》里强奸没问题的预设让我很难受。
但《疯娘》这篇文章更大的问题在于,里面的情感是廉价的。母爱与疯狂的冲突,母爱与穷命的冲突,是无望的,甚至是。
在文章中,人是弱小的,像蚂蚁一样生活,逆来顺受,物质条件恶劣,一生都在命运的脚下爬行,仿佛在泥潭中挣扎求生,最后坠落而死。
唯一值得赞美的是母爱,它是无条件的,穿透一切,即使疯狂也依然存在。
这里艺术的对比来自于贫穷的生活、无法改变的精神疾病和无条件的母爱的碰撞。不得不说这个碰撞点不太高明。
文章能否站得住脚,用完全无法改变的苦难和无条件的母爱感动无数人?
如果可以这样感动,是不是不如开个更差的会,找个生活条件比疯妈更差的村子,再加个比疯妈更疯但对儿子更好的女人,这样她的故事就比疯妈更感人,写出来的文章也更好,感动指数也更高?
不说别的,看看我们脚下的蚂蚁。你不会被更艰苦险恶的生活环境和更敬业的工蚁所感动吧?
作家李锐在他的小说《没有风的树》的封底上写了这样一段话:没有苦难就有贫穷,然后就没有文学。贫穷是一种客观状态,苦难是人的体验。
他说的苦是什么,怎么知道的?
反思。
当你面对贫穷,反思自己,反思人类创造的整个环境,贫穷就变成了苦难。
自省是只有人类才有的能力。人类通过自我分析、批判和改进,已经遍布世界。这就是人性和蚂蚁的区别。他们进入了进化的死胡同,只能可悲地一遍又一遍重复。
真正的悲剧很关键。《疯娘》全文处于一种虚脱和听天由命的状态。唯一的出路就是好好学习,对悲惨的生活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批判。在我看来,那些贫穷悲惨的生活只是《疯娘》打动读者的素材,并没有太多的深度。
穷就是穷,是罪过,不值得感谢,也不要拿它当感动的素材。贫穷没什么好碰的。
贫穷生活中靠自然感觉克服精神障碍,对儿子好的疯女人只能被浅薄廉价感动,真正的文学不会只关注贫穷和精神疾病。
应该看到贫困的原因:恶劣灾难性的自然环境,村民心中根深蒂固的愚昧、短视和麻木,里面的人面对贫瘠灾难性的现实几乎没有选择。
我宁愿你对此感到震惊,而不是只看到那些女人在恶业中留下几滴廉价的眼泪。
贫穷是要铲除的恶魔,不是感动你我的背景。要看这个类型,推荐李锐的《无风之树》,里面有穷村,有疯女人。最重要的是,有苦难而不是贫穷,有悲剧而不是眼泪。
-我是分界线。
有人会说,难道就不能把母子之间的深情表现得不那么深刻吗?
当然可以,但是《疯妈妈》这篇文章并不仅仅是通过平淡深情的生活来表达母子感情,而是用了极端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状态的主题,所以我们对她的要求更高。
退一步说,母爱和母子亲情的表达可以通过儿子的情感视角,用丰富的细节填补文章的空白。但由于尖锐的冲突和缺乏深刻的反思,这篇文章让那些苦难和绝望的虐恋看起来像是在贩卖感人的素材,在表达母爱上像是一条直线,不立体,有点一根筋。
毕竟有一个简单的道理:一篇感人至深的好文章,并不比悲惨。
最后疯妈感觉不是很成功,但也不差。她正视了一些客观的艰辛,真的感动了很多人。我非常尊敬王恒基老师。
原文写得比较早,现在读者的观念变化很大。听说王恒基老师即将推出《疯狂的母亲》第二部,那么我们可以期待在当前的认知环境下,面对新一代读者,这个故事将如何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