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活着》评论
小说给我的感觉是“活着”。余华太残忍了,傅贵的亲戚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最后,他只剩下一头老牛。我在看小说的时候,眼泪一直在流。余华这样安排有他的理由,我觉得太沉重了,但我从不否认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中篇小说。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活着”,但在进行的时候,却有一种生命的张力和韧性,表达了人类延续生命的动力。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傅贵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顽强地追求生命的延续。
傅贵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皮影戏是他的特殊爱好。当他对文艺的爱好成为谋生的工具时,他表现出“快乐”。这是一种“活着”的韧性,激励着他,引领着他,让他顽强地活着。
在电影的结尾,傅贵找出了装着皮影戏的旧盒子,并让他的孙子养鸡。孙子和小鸡是新生活的象征。虽然皮影戏没了,但生活还在继续。一家人笑得很开心,电影在这里戛然而止,给人一种“电影结束了,生活还在继续”的感觉。我非常喜欢它。
无论道路多么曲折,生命总会绽放。看完余华所有的小说,我深深佩服这样一种有独立思想,没有个人感情的叙事。在他的小说面前,我常常深深地感受到小说中传递的悲伤和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压抑。
看完张艺谋的《活着》,我再一次被那个时代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命运深深吸引和影响。
葛优的演技简直是高深莫测,巩俐的表演就更不用说了,把这样一个传统中国女人的性格和情感都演绎的惟妙惟肖,尤其是夏风去世的时候,就像我们可怜的即将失去孩子的母亲;最痛苦的不是看着女儿受苦,而是那种能救却救不了的遗憾。其实这些在余华的小说中体现得更为彻底。
改编中做了很多改动,但并不影响整个主线的发展,只是没有小说那么细致,所以影片中“活着”这一主题的体现需要观众仔细分析,不像小说中的血泪辛酸和对生活、社会的无奈。
最后,这部电影没有描绘贾珍死亡、女婿希尔被预制板勒死以及孙子在自然灾害中被豌豆噎死的结局。结尾,导演用平静的生活结束了这一幕的悲痛——生病的贾珍和傅贵·希尔以及孙子吃得很开心...
电影真的不需要像小说里描绘的那样,因为主题就是要活着,所有这些经历足以反映一切,仿佛就是生活的剪影。主题和寓意也在那一系列的事情中慢慢向观众传递着活着的信仰。
再一次感叹葛优的戛纳获奖演员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得到的,如此纯熟的演技真的让人佩服。
颠沛流离的生活,感谢现在的平静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