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黑狐原著的思考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的第二版中有很大的修改。学术界对这两个版本给予了几乎同等的关注。出版小册子时,国际通行做法是以第二版为准,我看的是第二版小册子(翻译)。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在哲学界影响很大。康德著作的中译本有很多种。目前社会上流传的版本很多,包括魏卓民先生的中文版,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修订。同时还有书店常见的李先生和邓孝义先生的中文版。除了一些连词上的区别,整体内容是一样的,可以理解为康德原著的意思。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伟大的、艰难的、富有创造性的哲学巨著。所谓“纯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所谓“批判”,就是指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去思考和观察,从而找出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和界限,从而避免教条主义和怀疑主义,从而为建立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
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真的很费劲。常见的问题是康德的句子很别扭,需要连贯理解其意思才能理解康德的本意和思路。作为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作为一个热爱哲学的学者,他要咬紧牙关,反复阅读、理解、思考,所花的时间最多是读马克思《资本论》的三倍。
可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意识形态性质属于一般形而上学,但它不是形而上学本身,而是形而上学导论。
康德所谓形而上学的道德哲学,是指一种纯粹的道德哲学,它排除了一切可能的经验,把这种纯粹性看作是已经被自然阐明的道德原则。在此基础上,康德提出了绝对命令的道德原则,提出的道德法则具有绝对必然性。绝对的命令是无条件的,这种行为本身被认为是客观的、必然的,与其他目的无关。如果这个道德法则是普遍的,那么它将是客观有效的。
但是,康德认为:“只有一个绝对的命令,就是只按照你能同时使之成为普遍规律的原则去行动。”所以这里提出一个自由的概念,这也是绝对秩序可能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当个体成为理性世界的一员,脱离了感性的束缚,用自由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也就是遵守自己的原则,那么这个道德法则就具有了一定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