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小说

请教专家:怎样才能快速积累人生经验,了解人性的奥秘?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和功利性的问题。总有人期望用廉价快捷的方法获得人生智慧,我也不例外。一位专家愿意回答:读书,确切的说是读传记。

查理·孟格是读传记的大师,甚至是读传记的狂人。据说查理·孟格热衷于收集各种传记,一年要读几百本。我猜他的很多人生智慧应该是从传记中获得的。查理·孟格是著名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第二任老板,而巴菲特最重要的合伙人,非富即贵,却始终温和低调。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难免会有吃醋的耳朵,传记中不断闪现的别人的人生波折,或许能平息自己内心的波澜。

有一本好的传记读起来是一件幸福的事,而一本好的传记一般应该有两方面的成就:一是梳理传道者精彩的一生,摸清他的生活脉络,尽可能完整精彩地还原他的一生;一、合理的想象,一部传记必须要有合理的想象,或者说“历史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贴近大师本人,体会到人物沾染尘埃的微妙心思。

一个好的传记作家既是历史学家又是作家。好的传记会比小说好看,当然也更难写。每一部经典传记都值得珍藏,值得反复阅读。

今天,我们推荐五位伟大的传记作家和他们的伟大传记。

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传记作家,茨威格的每一本传记都值得一读,这本《三大师传》也不例外。如果你已经对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在本书中继续享受这种快乐。

有三本传记,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每个人选择同一本书的理由都不一样。我读这本书是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虽然我也爱巴尔扎克和狄更斯。

看完老拖的小说,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我内心的感受——难以自拔。他的伟大无从谈起,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在评价老拖的时候总是失之于点。这时候,茨威格的伟大就可以体现出来了。他具有传记作家最宝贵的品质。借助文字,他可以直接进入大师的内心,感受老陀的辛酸与绝望,然后把他感受到的一切都告诉我们。毕竟茨威格也是一个因为观念世界的破碎而绝望的人。

有人说,世界上所有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论,都不如茨威格在这本书里短短的一百页。这种话,听起来很残酷,但事实是艺术领域产生天才,而这种天才就在每个人的头上,让人绝望无比。这种天赋体现在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无与伦比的描述和分析上,也体现在他对狄更斯和巴尔扎克的把握上。

茨威格写《三杰传》写了三年。他花的时间是为了接近三位大师级作家。在这本书里,你会发现茨威格的时间没有浪费。他没有常规地描述三位作家的人生经历,而是一手托起每个人的不同时代,一手抓住三位大师内心世界的门把手,从他们的作品中寻找作家命运的必然性。

茨威格的笔往往是犀利的。他剖开巴尔扎克的激情,狄更斯的人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内心矛盾,用传记的方式去挖掘这些伟大作家人性最深处的遥远,从而向读者展示他们的人生。这才是真正的传记作者需要做的。茨威格一一做到了,让读者感到快乐,让模仿者彻底绝望。

拿破仑代表了欧洲的一个时代,或者说,所有研究欧洲历史的人,在描述这个时代的时候,都不得不用这个简称来命名这个时代。这个人站在这里,历史绕不过去。

越是这样的人物,越是难以把握他的生平。不用说,对于一个传记作者来说,当他在精神上与传教士接近时,能够直视他是特别困难的。还好有路德维希。

路德维希是德国最好的传记作家之一。他的第一份职业是记者,这是对一个作家最好的训练。做记者的作家比纯文学作家更会驾驭文字和素材。记者在日常工作中更多关注的是故事中的人和故事的逻辑线索,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最重要的。

通过这些训练,路德维希创作了《歌德传》,一举成名,从而开创了传记文学的新体裁。他还为俾斯麦、林肯、兴登堡、罗斯福等许多名人写过传记,但他最好的作品是《拿破仑传》。

与茨威格相似,路德维希也善于从大师的内心深处揣摩他的精神世界、分析型人格以及这种人格对他人生经历的影响。有了好的文字功底和这样的分析方法,给拿破仑这样的伟人写传记也不会太局促。唯一剩下的就是找到拿破仑的大逻辑,展示给我们看。

充满传奇色彩的拿破仑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小说。路德维希需要做的就是真实、准确、准确地描述,然后把他对拿破仑的敬仰和他的好的分析运用到极致,为我们呈现一部迄今为止最好的拿破仑传记。

《谁的传记》是罗曼·罗兰为三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传记: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保证这本书质量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罗曼·罗兰,一个是它的中文译者傅雷先生。

在罗曼·罗兰的作品中,总有一种英雄主义的气息。有人评论说,“伟大的心”和“真诚的艺术”贯穿罗曼·罗兰的作品,成为他创作的基本原则。他写小说,更感兴趣的是挖掘人物的内心感受,而不是对故事本身的经营。罗曼·罗兰自己说过,每个人都有二十个不同的自我。他认为,一个人的内心有多个自我,可以是伟大的,也可以是卑微的,但即使一个人很卑微,也会有伟大的因素。问题是如何刺激它。

《名人录》很大程度上是一部激励人心的“英雄传”。罗曼·罗兰想做的是用一个英雄的意志给人一种对比和冲击。他在贝多芬的传记中写道:“伟大的思想就像山暴袭击着他们,乌云围绕着他们,但在那里,呼吸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有力。”空气中有一种纯净,可以让心灵摆脱污渍。”在罗曼·罗兰眼里,他生活在一个时代,“在精明中被削弱,在私心中待价而沽。世界令人窒息。让我们打开窗户吧!让自由空气进来。让我们一起呼吸英雄的心。"

罗曼·罗兰对他所处的时代持强烈的批判态度。他认为人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其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时代。人们有意识地回避崇高,沉溺于平庸,怀着这种谦卑的心享受物质世界的美好。但他所期望的是更多的人愿意过一种有崇高精神倾向的生活,而《名人录》就是为他实现这一想法而写的。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希望普通人愿意去巅峰感受生活本身的力量。他在托尔斯泰传记中写道:“我不说普通人类也能在巅峰生存。但是一年一次,他们应该上去鞠躬。在那里,他们可以改变肺部的呼吸和血管中的血液流动。在那里,他们会觉得更接近永恒。未来,他们将回到广阔的生活平原,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

这部《名人录》展现的不是伟人的伟大,而是伟人如何经历磨难,变得坚韧而高尚。作者所有的愿望就是让我们这些普通人,看完这本书,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渺小,鼓起一点勇气去追求尊严。

雪莱的传记是法国伟大的传记作家莫洛亚的第一部传记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

和茨威格一样,莫洛亚一开始是小说家,他也擅长写传记,但他的传记远比小说成功。小说家写传记时,很容易在传记中加入更多的想象和自己的理解,就像雪莱的这本传记一样。如果一部好的传记是小说和历史的斗争,保持平衡或者稍微偏向历史会更好,那么雪莱的这部传记显然是一次又一次有点偏向小说,更像是传记小说。

英国诗人雪莱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在中学时被称为“疯子”,有人认为他有精神病。这些描述在今天可能不会让人过于敏感。我们似乎已经接受了诗人疯狂而敏感的事实,更何况像雪莱这样被称为“诗人中的诗人”的人。

雪莱一生有过两次婚姻,有过几次婚外情。因为这些原因,他在英国受到了很多攻击,很多人认为他不道德。但这并不妨碍他的诗像夜莺的歌声一样优美,也不妨碍他的朋友们,比如拜伦,认为他其实是一个道德纯洁的人。理解诗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在描述诗人的时候,很容易把他们放在空中楼阁,同时分析他们的伟大诗篇,把他们变成与世界脱节的诗人。他们人性的一面很容易被忽略。莫洛亚所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把诗人的作品放在诗人的生活中,不断地收集雪莱的日常生活资料,把他们还原成一个活生生的人。莫洛亚和拜伦持相同的观点,倾向于认为雪莱是一个有道德感的人。他对雪莱充满同情,总是在传记中对雪莱进行反驳和解释,以至于我们看到的传记更像是一部反驳雪莱的“雪莱情史”。

与以往的传记相比,雪莱的传记可能显得有点小众,但这丝毫不影响它对传记艺术的影响。曹聚仁在写鲁迅传记时,表达了对莫洛亚《雪莱传》的敬意,希望鲁迅的传记能达到雪莱传的水平。

这是莱文最好的作品,叫传记,其实是一部历史小说。中国的历史小说在这一点上达到了顶峰,后人很难超越。上世纪80年代,金庸武侠小说大行其道的时候,盛传“井水有金庸,乡镇有莱文”。莱文走红几十年后,有人觉得“中国大陆十几亿人,永远不会有一个莱文”。

十卷书,虽然写的是小说体,但是读起来是传记,没有任何违和感。全书围绕“东方维多利亚女王”慈禧太后展开,讲述了慈禧太后一生的故事,也讲述了晚清四十余年中国剧变的故事。

莱文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熟悉清朝历史,著有《清朝皇帝》等历史专著。他对各种史料烂熟于心,写文章得心应手,语文也很好,可以作为年轻一代的语文教材。

给这本书分类其实很难。介于历史和小说之间,是一个奇怪的存在,它的写法类似小说,但阅读效果更接近历史,只是名字叫传记。传统的历史小说或传记小说讲究“三分离开,七分真实”。这里的三分离开,其实是作者为了让故事更容易读懂而进行的合理想象和艺术处理。但它描写的是历史的变迁,刻画的是人物的内心变化,这其实比严谨的传记作品好不了多少,甚至更细致。

面对长期背在慈禧身上的锅,莱文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结论。他以深厚的清史功底,细致刻画晚清社会全貌,将历史人物完整地放回历史环境中。读这本书能产生强烈的历史代入感,读者会觉得自己躲在历史事件的屏风后面。当你看够了,听清楚了,你会恍然大悟,历史上没有完全的坏人,只是每个人都要在历史细节中反复权衡。

书的主线是慈禧逐渐掌控了整个帝国,她的个人生活经历全部融入历史事件。该书的妙处在于能够在庞大的历史背景中清晰地刻画出慈禧的面貌,更好的地方在于莱文在描写人物的日常生活时,照顾到了古代优雅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际关系、工作理念、语言风格、生活情态等。

一部所谓的历史小说,可以让读者更接近故事中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也有助于了解古代政治、生活的历史风貌。虽然严格来说不是传记,但我还是把它作为一部伟大的传记来读和推荐,也因为中国有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我们突然有了说话的底气。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