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评一本历史书,注意真正的历史书,而不是那些历史小说和现代考证。

历史记录回顾1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独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被后世的“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称之为“史家绝唱,离骚无韵。”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和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无论历史还是文学,对古代小说、戏剧、传记、杂文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从整体上看,《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主的大型作品,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多种可能性。《史记》中所写的历史虽然有真实的人物,但实际上是通过“相见”来打出来的,即突出人物的一些主要特征,对比不同的人物,编造细节。在各民族的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一种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己的一种方式。只是中国文学中的原始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作品中,情况比较特殊。因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许多重要的原型。在后世的小说和戏剧中,皇帝、英雄、侠客、官员等许多人物都是由《史记》中的人物演变而来的。

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之外,其体裁和叙事风格也明显受到《史记》的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记”为名,以传记体的形式发展,有传记体的开头和结尾,总是以人物的生活为脉络,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往往有作者的直评。所有这些重要特征主要来源于历史记录。

至于直接根据史记改编的历史小说,那就更不用说了。在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戏剧性强,人物鲜明,冲突尖锐,自然成为后人从戏剧中取材的宝库。据统计,只有16种元杂剧是根据历史记载改编的,其中包括具有世界影响的代表作《赵氏孤儿》。类似的作品失传的肯定更多。在后来的京剧中,还是有很多取材于历史记载的,比如大家熟知的《霸王别姬》。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传记风格为后人所继承,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后世史书的文学性虽不及《史记》,但数量庞大,若摘录优秀的传记,也十分可观。此外,其他传记、家族传记、墓志铭等传记形式也与《史记》开创的传记文学传统有关。

史记反思2

这个寒假我看了史记。

这是一本可以丰富心智、补充知识的魔法书。

《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本书有130篇文章,52万多字。这部书还开创了传记史书的形式,对后世的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一部部世代流传的历史记录。

司马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种优美的意境之中。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变化。喜英雄之乐,忧英雄之忧,感英雄之情。轻松幽默的语言,扣人心弦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每个时代的背景特征;每个国家的习俗;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读《史记》,就像足不出户做一次历史旅行,享受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各种难忘的历史事件。我体会到了当时人们的想法和感受。

读史记就像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的历史人物告诉你关于他们的有趣故事,带领你走进他们的世界。

读史书就像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交谈。被他准确的语言深深打动。不知不觉中也增加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自己的心智。

《史记》是一本生动有趣又能增长见识的好书。

关于三国历史的思考

《三国演义》写的是三国兴亡史,经历了黄巾起义、董卓起义、割据、三界鼎立、三界归晋五个时期。但这只是一部不能带来历史的小说。

当然《三国志》也是写这些的,但是写的是人,他就是历史。

这些过程我就不说了。最重要的是说说我对三国的理解和看法。

在漫长的三国历史中,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周瑜是不是像罗贯中说的那么小肚鸡肠,阴险狡诈?为此我查了很多资料,直到看了《三国志》才知道历史上的周瑜不像《三国演义》里的。他很小的时候就挂帅了,孙策临终前给了他一个借口。可见他在吴军中的形象有多好。那为什么罗贯中把他写得那么差?原来罗贯中对诸葛亮有一种信任,写周瑜的坏话就能说出诸葛亮的好话。现在,本来周瑜没有这件坏事,变成了这件坏事。本来周瑜有这个好事,变成没好事了。你觉得他很惨吗?罗贯中觉得这样还不够,还要再神话诸葛亮,于是又加上了一些罗贯中编的故事,比如烧新田,借草船放箭。太好了。《三国演义》获得了很大的影响力,所以人们把它当成了历史,逐渐忽略了《三国演义》。从人们嘴里说出来的只是周瑜的一些或者是他自己或者罗贯中编造的一些坏习惯,而不是罗贯中的。

1红楼梦的思考

中国有四大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它们都很精彩。作为一个女生,前三本书对我来说兴趣不大。它们涉及军事、政治和神话,所以《红楼梦》是最吸引我的。

《红楼梦》有一种悲凉凄凉的气氛,常常让人欲哭无泪,而且里面的诗词数不胜数,让人不得不折服。难怪那么多人在研究《红楼梦》。

之前想写一些关于《红楼梦》的文章,因为时间仓促,文笔欠缺,就放在一边了。最近重读红楼,真的觉得很有意思。所以,我在写这篇文章,希望能和古典的朋友们一起欣赏。

《红楼梦》有一种悲凉凄凉的气氛,常常让人欲哭无泪,而且里面的诗词数不胜数,让人不得不折服。难怪那么多人在研究《红楼梦》。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故事的大小。主角是贾宝玉,应该说是一个略带柔和的男人。他的柔软部分是由于环境。几乎从上到下都是女性,都是掌管整个家庭的女性。自然,他们应该说“靠近朱者赤,靠近墨西哥的是黑人”。他们家之所以兴盛,是因为家里有个女人进了宫,成了皇帝最宠爱的妃子,所以天天唱诗作乐,其中有两个不得不提,就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嫉妒多愁善感,贾宝玉就是喜欢她。她身体虚弱,祖上不喜欢她,就骗贾宝玉娶了薛宝钗。林黛玉听到这个消息时非常生气。贾宝玉打开西帕,发现不是林黛玉,而是林黛玉死了,伤心欲绝,出家了。

这里的是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了古代婚姻的瑕疵。他们往往都是父母包办的,更可笑的是,他们有时还会在没见过面的情况下糊里糊涂地结婚。而且在古代,女人是要争着入宫的,因为那样会让家里有钱,但是皇帝有几千个妃子,一时得宠,很快就会被人遗忘。他们为什么要进宫?皇帝的奶奶们喝酒作乐,老百姓却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也难怪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造反”。灾难的命运还是在于皇帝。这种悲剧让人感到心寒和愤怒,让人不禁对古代的苛捐杂税深恶痛绝,把百姓一步步推向火坑的边缘,实在让人感到可怕。

《红楼梦》让我又喜又悲,又气又感慨,也让我想了很多。也许,一切都不是完美的,人也是如此。

2《红楼梦》读后

被埋没的美人——薛宝钗

春梦随云消,花离水飞;送个话给孩子,何苦寻闲。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袭人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他们的悲剧贯穿始终。薛宝钗虽然不是这场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她也有着极高的地位。

我对《红楼梦》的结局有很多不满,但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后抱憾而死,贾宝玉出家为僧,你觉得怎样的结局才是完美的?”的确,我对对方的死非常不满。对方也是一个叛逆的角色,整天只想展示自己的才华,违背了“女儿无才是德”的古训。文章中对对方的才华毫无疑问。我真的很佩服她,很佩服她的叛逆。但是她为什么不能反叛到底呢?贾母一直爱着她,尤其是宝玉。他们想结婚,但贾母不一定反对。她不去争取,反而自寻烦恼,气得不行。仔细想想,她总是疑神疑鬼,就算嫁给宝玉,也难免会生气。冯又不是能借酒浇愁。她怎么能和贾母有这样的嘴?她的实力如此微薄,终究不如贾府里的宝钗受欢迎。宝玉终于看破红尘,出家为僧。出家真的是最好的结局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世界就会变成僧侣。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就出家。”它预示着这一切,仿佛一切都是固定的,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包和戴还是逃不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出家不是为了黛玉。宝玉不出家还能做什么?去追名逐利?”是的,从精细度来说,这是宝玉最好的结局。他已经失去了名利,这对他来说不算什么。追名逐利,让历史重演,看你的后人再演一遍这个《红楼梦》?他似乎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再也束缚不住他了。他不是为对方出家,而是为自己。不同于世俗,他无忧无虑,看破红尘。可惜宝钗圆滑讨人喜欢,最后还是一个人生活,让人有点惋惜。

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是以林黛玉的名义嫁入贾家的,她知道包和戴的心是一样的,但她无法抗拒。薛妈妈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这么有诚意,怎么能委婉拒绝呢?何况贾家在薛蟠身上做了不少工作,宝钗也不想让母亲为难。嫁给宝玉后,黛玉虽然死了,宝玉待她也不错,但宝玉还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怀孕了,宝玉还是离开了她,出家了,留下她一个人。说到这,赢得人心呢?最后,我并不快乐。

总觉得宝钗是全剧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在别人面前让别人难堪,也不与别人对抗。她的才华绝不逊色于对方。我最崇拜她。她从来不奢求什么,从来不说什么不该说的话,就连固执的话也是极其小心翼翼,甚至无可挑剔。她的聪明也是罕见的。不像凤姐,她什么都不说,说话好像也不避讳。用泼辣无情来形容不为过,但她的聪明与凤姐无异。

拿这两件事来分析。她有时劝诫宝玉,宝玉无意悔改,她也不勉强。第一,她是姨妈家的,不方便多说。二喜仁的鼓励还是没有用,多说无益。到此为止,无心多说。她嫁给宝玉时,就伺机把儿子的死讯告诉他,这也显示了她的聪明。这些是有目共睹的。

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我对宝钗的性格、性格、思想了解不够。我只是从一个普通的角度去思考。

宝钗对世界的处理很圆滑,几乎人人都爱,但难免会觉得有点虚伪。她对每个人都那么好,不像别人那样轻易倾吐心声。她似乎在隐藏自己。在我看来,没有人愿意埋没自己。也许她这么做是为了确立自己的地位或者赢得人心。在妈妈面前,她是甜甜的,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的,薛姨妈脸上有光。也许她讨人喜欢,但同时也埋葬了真正的薛宝钗。整本书里,她可能是表面上最完美的,但我总觉得她背叛了自己的内心和灵魂。完美是什么?可能是家庭关系逼她这么做的吧。家里有个薛蟠的馋嘴。虽然有薛珂,但她毕竟不是自己的亲哥哥。她可能想忍一段时间,等时机成熟了,她就可以找到自己了,可是那时候她去哪里找自己呢?虽然她很坚强,但我个人认为要埋葬自己并不容易。不是弱者做的,但最后她也不是真正的赢家。

这个梦想终究没有实现。青春没了,容颜在衰退。一个人坐在蜡烛前叹气,感觉眼泪爬满了我的脸。往事如云,镜中鬓已霜。我是个成年人了,我的房间还是一如既往的空旷。我无事可做,只能仰望月亮,我无话可说,只能流泪!

经常听人讨论到底是宝钗惨还是黛玉惨。但如果你看全文,仔细评论,你会觉得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

停机可惜,夸人才可惜。

玉挂于林中,埋于雪中。

以上只是我的拙见。也许冰山一角还没有触及,我走错了方向,扭曲了曹雪芹的本意。

/hlmdhg.html

让你用够了

3《红楼梦》读后

《红楼梦》的反弹

黛玉的尊严

不要小看攻击。

红楼梦远,瑞冷香残。

看红楼,含笑悲剧。

宝钗的悲剧

谈祥云的《红楼梦》

贾元春——皇宫里的活祭

笑谈宝玉

嫁给王熙凤就娶老婆

荣国府没有宝玉的份儿。

只要看《红楼梦》八十回

3《红楼梦》读后

《红楼梦》是中国晚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流社会的四大家族为中心,真实生动地描述了18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活全貌。它是这一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无可挽回的崩溃的真实写照。人物写得惟妙惟肖,一个故事——石头的故事——从女娲的童话开始。有一条甄隐者的线索,结束了整个故事。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有另一个国家——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杰出、才华横溢的剧作家——莎士比亚。他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发展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戏剧。那个时代,一个民族,那个时代不朽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自己,丰富自己。就像莎士比亚和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一部异步的巨著,不如说他是一部中国通史。与其说是描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现状的真实写照。从一个个小细节体现出那种语言的魅力,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微笑,放松。没有什么能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所以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没有破绽。由此可见,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国家规划,都与此有关。这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柬埔寨的书。

前80次,后40次,我觉得正好相反。里面有很多瑕疵。比如贾宝玉,前八十回已经暗示他是个悲剧人物,但在高鹗笔下,他却成了一个肯读书、肯应试的书生。从一个顽童变成一个好学的人,两者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联系,非常不可思议。最后,我离开怀孕的宝钗出家了。而且,据说高鹗继续写《红楼梦》是因为有了前一笔经费。我觉得一个初衷不那么纯粹的人,是看不懂曹雪芹的《红楼梦》的。写不好。况且,塑造曹雪芹这样的人物是很难的,不容易做到。我看不如把这四十回留着不写,给人做白日梦的空间,或者听听美好的东西。

看完红楼,心里酸酸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是为了摧毁荣宁的第二座房子吗?《粉红佳人》的香味正在消失吗?还是投机者的名字?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我总觉得这不是全部。站在男人的角度,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黑暗中嫉妒宝玉。说起来挺丢人的,但是有几个男人看到一个纨绔子弟被无数美女无缘无故包围不难过?

说起来,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数不胜数。首先要推的是宝黛对粉色的迷恋。红楼梦里,这两个人的爱情是最纯洁的。从小到大,到长大后谈恋爱。曹公干脆顺水推舟,让读者觉得又一个流传于世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外表是如此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它是如此的纯洁无瑕。

。但是不合时宜的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独特的叛逆孤僻的性格,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使她处处鹤立鸡群。花前读西厢记,无所忌讳;我不喜欢巧言令色,言出必行;崇尚真情,淡泊名利...这些都让她像一朵莲花,始终执着于自己的纯洁,纯洁干净,清澈如碧玉。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看她,我最欣赏的是戴宇的诗意和诙谐。黛玉常以饮酒、赏花、吟诗的方式与姐姐们作对,总是才华横溢,艺术感十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词,我要成仙;或者植物的苍凉和大雁的南归,花的柔情可以解决语言的风流韵事;无不体现出她优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令人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她的美是不吉利的。黛玉的人生经历注定了她孤独无助,她的性格注定了她孤独悲凉。即使大观园里的人都很忙,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心里暗暗答应,可她却总是患得患失。所以她很无助。

“一日之末,香山何处去”,感叹“三月香巢已筑,梁间燕巢无情”,感叹“花满天飞,红香断”,最后以“一缕香魂随风散,夜不曾梦”的悲凉结局收场。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她自身的懦弱是悲剧发生的原因,不如说是以袁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地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这个封建社会有着责任的恶性轨道。如果《红楼梦》真的是对曹雪芹个人经历的描述,那么我能感受到一个男人失去心爱之人的痛苦。地狱之火在我身边燃烧,惨不忍睹,让我的心灵停滞不前。这不是痛苦的痛,而是痛苦的爱。当已经流尽血泪的曹公转身面对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时,怎能不感叹“满嘴荒唐言,一把苦泪”!

还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看到黛玉抑郁而死还是那么难过。但是看完之后,我听到甄印石在说《桂兰齐放》

4《红楼梦》读后

看了很多遍红楼,总觉得林黛玉的人生好凄凉,接下来的几遍看黛玉的焚稿都不忍心,宝玉结婚了。我觉得知道残酷的结局就够了,不想一遍又一遍的重温那种悲伤。

前几天看了一个清代人写的《红楼补》。我以前一直排斥这种书。我觉得那些人想出大团圆结局,或者死而复生,或者在仙境重逢,都是没有意义的。如此糟糕的更新令人厌烦。但这次去图书馆,看到书架上有这类书的几个版本,就抽出一本书粗略地翻了翻,却让我萌发了重读红楼最后几章的念头。

看到黛玉抑郁而死还是那么难过。但读完之后,当我听到甄印石说“桂兰齐放”时,我不禁感到悲伤。像薛宝钗这样的人物,是不是应该像李纨一样,一辈子埋在这个冷园子里?

以前,我很讨厌薛。从蜂巢桥抓蝴蝶到我上一次结婚,我一直觉得她是个冷酷自私的人。但是现在,我不禁为她感到难过。其实仔细想想,她的悲剧可能比林的更可悲。

薛宝钗家境殷实,从小读了不少诗书。她接受了极其全面和正统的教育。贾总夸她“文静大方”。没错,这正是她小时候被教育的方式,也是古代女性应有的美德。即使是悲喜也不应该被色彩塑造,否则就是“不尊重”。纵观全书,她的行为几乎从未超出这些约束。只有一次宝玉把她比作费阳,惹她生气,但过去只是冷冷的讽刺。我以前很讨厌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那段。现在想来,其实也不是完全不可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帝王之家,这种“趋吉避凶”的方法应该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里。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是在她身上,也许人们觉得人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辈子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教育所左右。她从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开心也不不开心,只是顺其自然。她从来没有被完全爱过,也没有人真正关心过她。而她认为世界就是这样。她认为夫妻之间拥有的不是真挚的感情,而是“以梅绮为例”认为母女之间存在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百依百顺的孝心。这样冰冷的规则,其实已经让她恪守了生活的原则,麻木的没有了意识。

事实上,她所做的并不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顺从者。她很聪明,很有才华,但她受到的教育是认为女人读书是无用的。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一个女孩子家就拿诗来谈正经事,让有学问的人听了,笑话她不守本分。”她对戏剧、戏曲也很熟悉,但她认为这些淫秽的文字、巧妙的句子,是不能让端庄的贵妇人知道的,所以她委婉地批评了宝琴的诗。她想和任何人一样有更好的生活,但是当她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嫁给宝玉的时候,因为她母亲告诉她,她已经答应了,她只好含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了高潮。即便如此,她还是无法让自己的天性做到。王夫人道:“宝钗虽哭,他根本不走,却劝我。”想想宝钗,这样的性格,又这么年轻。这时,我想到我的生命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不在黛玉的焚稿之下!但她还是只能克制,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生活可能更加悲惨。林至少追求了自己的幸福,得到了一份真挚的感情。最终宝钗“懵懂”了一辈子,按照她的性格,只能让生活的钝刀一点一点地切割她的人生!

“停工可惜,夸人才可惜。玉带挂于林中,埋于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