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及第!天子门生。 是啥意思?

状元及第

状元及第是汉族传统寓意纹样。明清时期,“状元及第”象征功名和高官厚禄。纹饰主要以三个孩童组成,中间大孩高举冠盔,表示得中状元,旁二孩手持如意、喜报以示庆贺。

  “状元及第”即考中且高踞榜首。一年一度廷试,万中取一,自是了不起的大事,故有“天上麒麟子,人间状元郎”之誉。旧时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为元。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为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及第,科举考试列榜有甲乙次第,凡考中状元,都称状元及第。  “状元”制度于唐代。《明史·选举志》云:“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三元及第”为“解元”、“会元”、“状元”连考连中之谓。“金榜题名时”,为旧时儒生所求。一旦,“状元及第”,“骑马游街三日”,好不威风。民间对此,并不人皆幻想。然红袍白马倒也喜气洋洋,故以“状元骑马”祝吉。  武强年画中的状元及第,则是一童子执戟,造形古拙简朴,身披状元红的衣服,色彩对比强烈而淳厚。天空中龙与凤送这名童子执戟(及)落地(第),龙凤所衔的对联也是极尽祝福“凤凰金宝地,喜生状元门”,给及第童子以中状元祝愿。无“官气”而有民趣。很有地方特色,水印木版味道也很浓厚。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这个名称才正式被沿用。  及第这个词,指科举考试考中,特指考中进士,明清两代只用于殿试前三名。  第就当榜讲,可以参考落第的意思:科举考试未中嘛。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  状元还有过其他的叫法,但是用来表示一甲一名的确切时间是南宋以后。天子门生  所谓天子门生,是指参加殿试被录取的进士。  在科举时代,士子科考被录取后,称监考官员为宗师,自称学生。考官与考生有可能以师生关系的名义互相勾结,朋比为奸。而殿试是国家最高级考试,皇帝为了防止大臣特别是宰相借做考官扩充势力,在殿试时往往亲自监考,被录取的进士自然成为天子门生。  其实殿试早在武则天时代就有过,但这类殿试在唐代时断时续,并没有形成一种制度。    唐朝的科举考试,同科及第的进士互称同年,称主考官为座主、座师或恩门,自称门生。这样,新进士就和主考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师生关系,他们有可能结党营私,建立和培植自己的势力,这对皇帝的集权统治是非常不利的,唐末的牛李党争是为明证。  而到北宋时,宋太祖赵匡胤有鉴于此,就让所有礼部考试录取的考生,都必须到殿前来进行复试,由皇帝亲自确定最终录取的名次,科举考试也就从两级考试制度演进为三级考试制度了。  据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的记载,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翰林学士李昉主持省试,录取了38名考生,赵匡胤在召对这些考生时,发现有2个考生材质太差而予以淘汰,其中一个叫武济川的刚好是李昉的同乡,这就引起了太祖的怀疑。而当时一些落第的考生又正好在击鼓控告李昉营私舞弊,希望能复试。于是太祖就命令在落第的考生中选出195人,和已录取的38人一起殿试,结果已录取的38人中有10人落选。李昉为此受到了降职的处分,而殿试则由此成了科举最高一级的考试形式,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其实殿试早在武则天时代就有过,但这类殿试在唐代时断时续,并没有形成一种制度。所以唐代的科举考试实际上还是州府的解试和礼部的省试两级考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