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杀过人吗?
“小任侠,几手几刃,朋友从靖阳,道死天子,回夏,亡友崩,其骨河道白收。”击剑是李白的另一项终身爱好。15岁开始学习剑术,冒充侠客。据记载,李白少年时期,曾与数人牵手。在李白的诗中,内心和灵魂是胆怯的,有时显露出来。“所有五座圣山,没有距离的想法,根据我一生中一个不变的习惯。”本文研究李白《北门》的前因后果。认为李白入长安时与武陵家奴狭路相逢,斗鸡导致北门风波,导致李白“几手”。
郝伟《李翰林集序》说李白“少任侠,数手数刃”,而刘唐白泉唐代留下的翰林学士李龚欣墓碑说李白“少侠义”,《新唐书·文艺》也说李白“为任侠击剑”。
本文研究李白《北门》的前因后果。认为李白入长安时与武陵家奴狭路相逢,斗鸡导致北门风波,导致李白“几手”。李柏芳不得不调动御史台的力量迅速施救,才得以脱离危险。
李白的剑术不错。
李白诗歌意象丰富多彩,个性突出,长期以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天马、龙飞、凤凰、大鹏、明月、猿猴、酒等。“剑”也是李白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之一,但专门研究并不多见。李白一生留下千余首诗,其中有94首使用了“剑”的意象[1]。有必要高频讨论这个形象。
剑的文化意蕴
《释名》说:“剑也是捡来的,所以防止被捡来是很重要的。”[2]《说文》和《说文解字·段注》也说:“剑,人引兵。”[3]可见剑主要被视为防身武器。屈原在《为国丧》中描写为国捐躯的将士:“出不去,不去反,平原忽远。用长剑和阿沁弓,留头就不罚。”[4]而汉乐府民歌《东门记》中的主人公,因为“塘里无一斗米,架上无一挂衣”[5],不得不以“拔剑东门”为生[6],铤而走险。他们手中的剑充分发挥了锋利的杀伤力,这是剑作为武器的主要特点。同时,在古代社会,剑被视为身份的象征。“古代的皇帝被二十个加冕,带着剑;王子们三十岁时带着剑加冕;这位医生四十岁了,戴着一把剑。.....庶人有事要带剑,无事不能带剑。”[7]而且,不同规格的剑是由某个领域不同层次的人佩戴的:“...长五,茎长,重九,称为上制,上士取之;长四,茎长,重七,称中统,军士取之;身长三,茎长五,称下制,下士取之。”[8]因此,剑在社会生活中被打上了等级的烙印。
但是,在文学艺术的殿堂里,文人对剑进行了大量的加工和塑造。它不再仅仅被定义为无情的武器或者简单的身份象征,而是有了更深的历史文化积淀。
《管子》曰:“昔以葛天禄之山为金,蚩尤为之,以为剑有甲,此剑亦始。”[9]这种带有一定神话传说色彩的记载,让剑在中国文人心中有了某种与生俱来的神性和灵气。而且一把好剑的铸造工艺也很复杂:用料考究,要“采五岳之精华,合六金之智慧”[10]。齐桓公和魏文帝曾经选择“美元”[11]和“好黄金”[12]做剑;而且铸剑必须是“阴阳同光”[13],要求“良辰吉日,雨师洒路,雷公送鼓,龙捧灶,天帝做炭,太好看了”[14],有时还以人血为熔剂。《吴越春秋》记载:“乾将军曰:‘昔’”[15]剑的形成也与地域有关,并不是所有的好剑都能出。《李周》云:“郑之刀,宋之重,鲁之切,吴越之剑,不能移其所好,而地方之气也自然。”[16]因此,剑承天地人之精华,价值更大,虽有“三十镇有城,千马,二城有千户”[17]或“满城金珠玉,犹无可比”[18]。但是,剑的稀有性让人向往。《越绝书》载:楚王命冯赴吴越,请见著名铸剑大师欧冶子,为其铸龙泉、太亚、贡士三剑。后来郑锦“闻此三剑,甚喜,故欲围程春。”[19]一场由剑引发的战争,最终导致了数百万尸体的死亡。
剑的神圣与灵动,使它与中国人心目中的圣物——龙联系在一起。《张瑜纪》载:“吴不死,紫灵永在。张华听说了雷孔和张妙达的纬度像,但他想留下来问问天文。孔璋说,‘只有公牛之间有一种奇怪的气,这是一种宝藏,在张羽凤城是精致的。’张华遂以孔璋为凤城令。到县城,挖两尺深,得一玉盒,长八尺。打开它,拿两把剑。已经不牛了。孔璋将留下一个盒子,并进入它。宝剑到了,光芒璀璨,光芒四射,便是电发。张华被杀后,这把剑飞进了襄城水中。当孔璋快死的时候,他离开了他的儿子,跟随了他的剑。之后儿子在建安从事。过了一个浅濑,他的剑突然从腰间跳了出来,他看到了两条龙在互相跟随。”[20]剑作为龙的化身,是与龙融为一体的。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龙是神兽,是“沟通天地人的特殊中介”[21]。所以剑也有“变而伸,藏之为黄泉,升之为云”的神性[22]。同时剑内充满了如龙腾飞的能力,神秘莫测。《异园》有云:“晋惠帝元康三年,军械库失火,烧孔夫子高祖斩白蛇之剑。当他看到这把剑时,他在房子里飞来飞去,不知所措。”[23]《吴越春秋》也提到了飞剑:“曰:‘好(湛卢剑——作者注)!手持金铁之衔,吐银锡之精,送气养灵,有神游出。拿着这把剑就能克敌制胜,计划不周就去他国。”昀昌提议吴跟在一起。吴公子的光杀死了吴王僚。湛卢去了楚国。”[24]在这里,剑既有亲正恶的智慧,又有近贤远德的君子之德。
因为剑的珍贵和通灵,它作为武器的威力也大大增强了:“...王引Tya之剑,登城鼓劲,三军尽毁,士卒大乱,流血千里,河被克制”[25];《列子》也记载:“魏祖上得过殷皇帝的宝剑,被童子所夺,却是三军之员。一种是它包含了光,光是看不见的,它在不知道它接触到什么的情况下被输送,它是无边无际的,它对事物是不觉察的。第二,程英...它碰到东西,没有声音,但东西没有病。三天,在云端修行,画,见其影,不见其光。但是,如果走得太远,不出血就会觉得恶心。此三宝已传十三世。”[26]剑在这里显然已经脱离了单纯的武器形式,具有了文学性。
正是借助艺术,剑在不断流传的过程中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可能表现为一种人格品质:“耿介,好剑”[27],屈原以长剑为饰,以示其志之高洁:“长矛之地远,冠斩云长。被明月所仰慕。世态浑浊我不知道更多,我们却视而不见”[28];韩愈视剑为知己。“宝剑亮了,还我清白。故人思念我,给我一个伴。”[29].或表现为一种非凡的才能或抱负:庄子把“剑”分为皇帝的剑、诸侯的剑、平民的剑三种,甚至赋予天子的剑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直行,举之以顶,压之以无,运之以无。”去云端,去绝地。此剑一用,诸侯皆服”[30];梁代武君在《论剑诗》中说:“我有一把昆吾溪的剑。照人如水,削玉如泥。饼边霜寒,盒中风萧瑟。留言给张公子,为什么来看他”[31];初唐时,李乔也把自己的才华集中在“剑”上:“我有一把昆武剑,我要当大师。白虹琢玉,紫气干夜星。芙蓉花动于饼上,盒中霜雪明千古拥国,画以取男名”[32]。或如人物:一、“虽再埋没尘埃,仍可夜夜翱翔天际”[33]等等,虽已废弃,仍保存实力,从不妄自菲薄;第二,坚信“宝剑出鞘,兵器可破”[34]等等,并积极谋求官位,渴望天鹅高飞。
李白是为了剑
剑法刚柔并济,风格、格调、经典、武功,为历代文人所珍视,李白也不例外。生活中,李白希佩戴宝剑。“当我还是一个浪漫的少年时,我在北京和洛杉矶旅行。燕陵剑绕腰,玉带珠袍”[35],“高观佩雄剑,长访荆州,高丽”[36],剑成了诗人诱人的点缀,凸显了李白的倔强和优越感。而且李白剑法了得,曾自诩“剑法十五好”[37]。他曾带着剑去乡下,留下亲人远行[38]。《新唐书·李白传》载:“(白)喜纵横技,剑术为任侠”[39],可见诗人对剑的熟悉。李白的《快剑》也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唐代选拔士子,为超常人才设立“制度”。《新唐书》:“唐兴崇儒。虽然当时君、愚、好恶不一,爱贤求贤之意不足。所以从京师之外到各州县,都有常被部选之人,时有提拔,而天子则号召四面八方的德才文之人,或敢隐居而达不到自己目的的人,下到军中略作打算,关关拔山。”【40】击剑作为一项技能,也可以成为官阶。李白意识到这一点,并付诸行动:“谷雨不如当官,学剑来山东”[41];裴敬在翰林学士李白墓碑上称李白为“舞剑人”。裴将军,致叔祖父叶。读完这本书,他说,'我希望离开将军的门没有任何意义。'”[42]本文“裴将军”,名裴旻,当时以剑术闻名。”文宗时,白鸽诗歌、裴敏之剑舞和张旭草书被称为“三绝”。”[43]由此可见,剑在李白的生活中有着双重的工具:娱乐用和公务用。
同时,李白把剑带入了他的诗歌,渗透了他独特的个性和情趣。在他的作品中,剑既有虚的,也有实的,有多层次的应用:或直接用原意,或象征意义。本文仅尝试对整理出来的94首诗进行归纳,并结合李白生平对剑意象中所蕴含的四个诗人意象进行简要分析。
(1)侠义胆壮,内心有边的李白。
这把剑赋予了李白一种任侠精神。罗宗强先生说:“处于历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的地主阶级,充满了活力和信心。它的一些成员需要以各种方式显示他们的英雄主义,这是一种适当的建立成就的方式,任侠也是一种适当的方式,而且是一种更容易做到的方式。”[44].李白诗歌中的剑有很大一部分夹杂着侠义的意象,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诗人豪放俊朗的个性和对自由的向往。
李白把剑作为游侠的象征,重在剑上的侠义气质。《侠客》中:“十步杀一人,千里留一人。说完后,拂去衣服,不露一点声音,深藏处。”赵可”[45],悠然饮酒信陵君,脱剑屈膝,豪放洒脱,重义轻利。他的侠义精神得到了李白的欣赏,诗人自身崇尚侠义、坚持正义、功成身退的豪情也包含在其中。李白的“任侠少,有手的人多”[46],诗人和一些权贵子弟、士绅百姓一样,希望通过任侠活动来博取功名,如“见义勇为、对钱大方、长得帅”[47];与此同时,任侠的活动“实际上已经从一种带有英雄传奇色彩的非凡行为,变成了一种以享乐为目的的时尚生活方式”[48],受到皇室和士绅们的推崇。所以少年游侠的形象多次出现在李白的诗中。”《杰克少年实地考察》:“少年学剑术,与柯灵白猿公。珠袍拖锦带,匕首插吴红”[49];《一个少年的旅程》第一部:“击楼饮酒,剑歌易水”[50];”《送别广陵公》:“追忆少年往事,与赵、颜为友。晋骏马,晋戴恒龙泉"[51]...诗人将宝剑附着于盛唐的青春气息和乐观奔放的时代潮流,用它来描绘包括自己在内的青年游侠豪放不羁的个性和激昂的人生激情。
李白追求人格的自由和张扬,同时又将渴望建功立业的社会风气融入游侠形象,塑造了一批边塞游侠作为自己的化身。“耻生济南,九十背古文。否则,剑将升起,沙漠将获得奇怪的荣誉。[52]诗人虽远在江湖,但晚年仍将自己强大的内心送上战场,希望借此机会安生。诗人将仗剑见义勇为的侠义精神与爱国英雄主义相结合,这种去边陲救难的英雄形象出现在20多首诗中:“执剑高奏必胜”[53];”我愿弯刀斩楼兰”[54];”流星白翎插腰,剑花秋荷轻出框”[55];”万里探虎穴,舞龙泉三杯剑”[56];”酒后舞剑,草草化解汉汉纷争”[57]...在这些诗歌中,侠客与为国消灾、报效国家紧密结合,侠客与文人紧密结合,展现了唐代盛世诗人的形象。
(2)无奈被抛弃的李白。
李白一生怀有报效国家的愿望。“我愿为辅,使寰区安定,海贤县明”[58]。然而,我的事业坎坷,无法舒展抱负。这种经历使得李白的气话在他的诗中得到了体现,使得他的诗中萦绕着一种不平的气息。
94首诗中,有6首* * *用了“舞剑”,分别是:古风三十九首,二难走,赠我弟襄阳少府号,于震公主前两首,赠宣城宇文卫张青,赠当涂丞相杨冰。在这些诗歌中,诗人用《史记》中“冯谖访孟尝君”的故事来描述自己孤独的处境,剑成为诗人哀叹的工具。730年,李白初进入长安,遇到张洋,住在钟南山于震公主的别馆。其实这个别馆只是一个无人居住的沙漠花园。“厨房里没有烟,刀上长青苔”[59]。诗人在这里受到了冷遇,于是他用冯谖的一声长叹来抱怨张洋:“我头晕目眩,苦不堪言,我深感忧虑和怨恨。为什么清秋是安慰?白葡萄酒装满了我的杯子。.....一个人说话,鼓励自己,谁在乎经济。弹剑谢子,无鱼哀。”[60]李白这次进长安,想爬龙见主,但所有的朝见王公大臣和于震公主都失败了。"丰欲归路,无鱼可吃,周不思屈而遇之"[61]。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对未来的愿景是模糊的,“我扔掉我的食物棒和杯子,我不能吃也不能喝,我拔出我的匕首,我徒劳地窥视四个方向”[62],所以他憎恨世界的广阔,但没有自己的地方。
李白还用空缺的男剑比喻自己的才能得不到重用,颇有一种绝望的感叹。“雄剑挂在墙上,永远长明。恒犀、锈涩苔”[63];“谈皇上,紫丝带不挂。男剑藏玉匣,女命元素尘”[64];“宝书玉剑挂架,金鞍骏马散故人”[65];“紫燕嘶鸣,青萍盒中吟”[66];“古琴藏空盒,长剑挂空壁”[67];“盒子里有板剑。
鱼,闲在腰未用的运河里。且将与君换酒醉,醉留吴篆注”[68].......................................................................................................................................................
(3)暴风雨般的会议,慷慨激昂的李白。
诗人沉入江湖,落魄当时,却总时不时流露出自信与激情。《古风》十六:“剑为双龙,雪照芙蓉。拍天地,雷腾不能冲。一离开金盒子,我就失相了。风已经凋零很久了,所以潜伏着。吴水深,楚山重。男女无分,神仙也会。”[69]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剑为喻,同时试图渲染剑的精致与独特,以衬托自己的独特。于是剑在这个时候成了诗人的化身。但能欣赏这种绝世剑风胡子的人早已消失了,“我会拿起我的琵琶,我会演奏,但是,唉,这里谁会理解?”[70].于是诸神隐遁,天才孤独。但是,剑的自然面貌是大山深处藏不住的,他们会冲破重重困难,找到知音。李白用剑的孤独来比喻自己与个人的才华,也用剑的自潜来表达自己“松柏孤直,桃李难做”[71],不愿向媚俗和洁身自傲低头。诗人在深感知己不存在的时候,不愿意埋没自己,也不愿意抱怨,而是积极地憧憬未来。一旦局势和谐,他一定会大有作为。傅亮音也使用同样的艺术手法:“傅亮音”听起来积极而悲伤。张弓与二龙双剑,神与物有时合。风云感会开始宰鱼,大人要安全。”[72]这里的“龙剑”仍然凝结着诗人的自我形象。他所要等待的只是神兽相遇的机会,以便等待机会,而这一刻终将到来,所以不必心急。
李白昂扬的斗志,还表现在《水军中一席赠幕府》诗中:“四十年裹帐。更知草中有人,腰有龙泉。云在空中,誓要宁静美好。我想和这四位先生私下谈谈金殿的事。齐新戴朝恩毫不犹豫地捐了。”[73]此诗注于李白年谱[74]。公元757年左右写的时候,李白已经过了“十客梁园”,进入了王勇的军事大幕。诗人以为此行的目的是抗击安史之乱,清剿中原,所以想为国家建功立业。诗人用著名的古剑龙泉剑,表达了自己有能力为郭榜复辟而鞠躬尽瘁。龙泉剑终于可以为中国骄傲了,诗人久违的重见天日的兴奋和愉悦早已浸透了纸的背面。然而,世事难料。李林兵败丹阳,李白一路逃亡避祸,却因寻杨而锒铛入狱。在狱中,李白多次上书求救,在崔焕、宋若思的帮助下才被释放。经过这次悲惨的经历,李白依然深爱着这座寺庙。甚至在他生病期间,为了利用它,他两次给诗歌张高。见《给张翔宇的礼物》第二部:“抚剑夜啼,志在突飞猛进。我誓杀鲸,澄清洛阳水。”【75】言语之外的激情附着在剑身上,让它向往着有一天会显示出它的巨大威力。“安得倚天剑,杀鲸过海”[76]。
(4)心情阴郁,支持技巧的李白。
然而诗人一生失意,仕途的艰辛迫使他只身闯荡江湖。李白在诗中多次用孤剑来表达自己知己难求、师徒难遇的孤独与失意:“剑难托,金囊不易寻”[77];“长啸倚孤剑,眼极长”[78];“西所为,孤剑持知己”[79]。每当此时,诗人倚剑远眺,却是“淡榛遮山岗,秀草藏深谷”[80]。面对小人居高位,君子居野的社会现实,诗人无能为力,只能“抱剑叹空”[81],甚至“三杯剑舞秋月,忽吟泪下。”
于是,深感无望的诗人转而把“做陈述”作为不朽的事业。“剑为一人所用,书可识名”[84]。《把曹楠的官员留在江南》中也说:“十年后,我会笑对西方,对镜如秋霜。李白从一个远涉重洋积极做官的书生,变成了一个“弃剑学朱砂,成了炉中玉童”的道士[86]。乍看之下,剑在这里有一种更加有形的形象,但实际上它们代表了诗人积极和渴望成就的心。虽然诗人每次被击中都很沮丧,扔掉了他的剑,但他内心的热情最终还是失去了,他想帮助世界的雄心仍然在他体内涌动。偶尔有微风吹过,能在他心里掀起轩然大波。”马老,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充满勇气[87]。以上三首晚年写的诗,突出了诗人一生报国的理想,但表达趋于曲折。
《剑》走出了文学传统,承载了前人留下的创作痕迹。李白在诗歌中继承了自己的文化内涵,同时又注入了自己的才华,从而使手中的剑独树一帜。一方面,诗人借剑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理想自由精神的向往;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希望与知识和才华相遇的失落感。所以剑就成了李白抒发感情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