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淑和的散文《还闻着是蓝灯》
前几年写了一篇小散文《蓝灯记》,开头抄了一封东坡书,当然是按照自己的“读书”方法。文章加上“文案”不到600字,但是修改了好几次,越改越差,所以现在还是初稿:
“年底了,天气越来越冷,刮风下雨,不能出门。即使没有什么特别不如意的事,我也难免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凄凉。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竹楼的纸窗下点上一盏油灯,让绿光照亮翻开的书页,随意念上几行自己喜欢的文字你的心情才渐渐好起来。渐渐的,我会觉得独处的生活是有自己的兴趣的,可惜没有人能和* * *,我只能一个人享受。——如果你知道,你也会对我微笑。”
以上是东坡的题词《与毛维展》(照我看)。
文人写自己的读书生活,如宋濂的自叙苦读,顾的卖弄博学,令人钦佩,但不易让人感到亲切。“纯文学”的作品,比如《窗前绿草》,不像东坡的寥寥数语那么矫情,它可以通过夜间写作打破寂静。
东坡说“灯绿”,后来陆放翁有诗说“青灯闻似童年”。现在在电灯下很难想象这样的状态。抗战八年,我一直在平江农村,晚上看书全靠油灯。如果用的是清油(茶籽油或菜籽油),外焰会出现蓝绿色,就像火候完美的时候一样。三根灯芯的亮度略等于十根蜡烛,读木刻大印刚刚好。可惜那时候我还没有资格读东坡全集。他的“古文”我只在《唐宋问春》中看过几篇,印象没有杂文深刻。石印本的旧小说用油光纸倒在灯下,偷了不少。比七字还细的牛毛小字伤了一双眼睛,使他抗战胜利后在城里上高中,不得不戴上一副近视眼镜。
《绿灯记·闻童年》最后一句是“白发无情侵旧年”,是翁芳《秋夜读二鼓为节》诗中的对联。这首诗写了一个老人的深刻记忆,他觉得童年的一切都很好吃,即使是在晚上。其实古人小时候想看的东西未必能点一盏灯看,家长老师要上的晚自习也未必有趣。在另一首诗中,翁芳自己也承认“过去我年轻的时候,我把音量调到了睡眠状态”?
周作人《苦茶寺打油诗》第八续中有两句话:“也许不比黑米贵,但闻起来还是绿灯侠。”后来在《灯下读书》中引申:“我曾经说过读书而不是抽烟...现在书价很贵,但肯定比地贴便宜多了。”所谓“土糊”就是鸦片烟,也就是句中的“黑米”,也是无奈中的消遣。周接着说“读书是最适合的消遣”,但读书“既无任何益处,也无多少快乐,所得的只是一点知识,而知识是苦的,至少知识总有一点苦”,但“无论如何,孤独总是不可避免的,只有耐得住孤独的人,才能从中得到教益”。
我喜欢《蓝灯笼》,就是喜欢它折射出的孤独。当然,对此最好的描述是东坡的原文,“年已过,风雨萧瑟,纸窗竹楼,灯青灯亮,有你在少了些趣味。”灯下看完,它说:“这种场景真有意思。一般这种灯是台灯。里面装的是清油,灯芯当灯芯用。光线很冷,有绿色荧光的意思,适合阅读和娱乐世界。”真的很深刻。总是要经历生活的艰难困苦,才能体会到这种处境,才能从孤独中找到一种好的兴趣,但孤独还是孤独,因为这种好的兴趣只有自己才能享受。
现在连煤油灯都成了收藏品,古代的油灯早就不见了。水泥建筑中的玻璃窗已经用纸窗取代了竹屋。生活在其中几乎与大自然完全隔绝,刮风下雨的时候感受不到一点悲伤的美,绿光只能存在于你的记忆里。
然而,蓝光不仅仅是具有“绿色荧光”意义的光。就像我在《蓝光》里说的,它是真实的,我以前也见过。八年抗战期间,我一直住在湘北的山里,那里没有电灯,乡绅家用的“洋油”也在这个时候断了。村民们还在用“杉树”(满是松香的松树碎片)照明,学校自习和家里夜读就靠一盏油灯。如果使用当地丰富的茶籽油,点燃两三根白灯芯,在鼻烟打结后随时掐断,冉冉闪烁的灯焰上部就会呈现出蓝绿色的光彩。通常,我们在黑暗的房间里用木炭取暖。当燃烧极其旺盛时,火焰的蓝绿色会极其明亮。这个“完美”的颜色就是蓝灯笼的颜色。
学校里靠近课桌的两个学生有一盏灯,灯座是竹子做的,上面放着储油瓦灯。每个班十几二十个灯在黑板对面的墙上挂成一排。晚自习开始时,把它们捡起来点燃,放在两张课桌之间。灯低而亮,坐在灯右边的比较好,坐在左边的比较苦。争风吃醋经常发生在学生之间。
瓦灯里存放的茶油本来应该是纯净的,但总务主任怕学生把它倒进炒冷饭里吃,叫人把桐油甚至桐油的“油脚”掺进去,于是浓烟滚滚,灯光昏暗,不再是绿色,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这个时候就没有“好味道”了。另外,训导员不定时巡逻,不准看作业之外的闲书。尤其是被逼着背诵“知耻而后勇”之类的废话,自学的* * *迟迟不响,更是难上加难。
只有十四岁那年,因为湘北第三次战役,我辍学了。这时,我能懂一点文言文了。偶然在老房子的楼上发现了一堆毛巾盒和笔记本小说,每天晚上都在自己的油灯下看。书的小字也小。当你累了的时候,你的眼睛会很自然地转向你面前的灯,只看到一团美丽的蓝绿色的火焰在不停地跳动,像一个有生命的东西。看着它,你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沉思,你的心会在上面徘徊,他在下面寻找绿色的虚空,黄色的春天,尤其是在读了英宁和黄英的美丽故事之后。直到风吹乱了门前的竹木,或是雨雪交加,或是窗外有人走动,一阵沙沙的声音把我唤回了书里。那里的漫游停止了,这里的故事又接上了。
笔记小说中的一些故事让人紧张,甚至觉得恐怖。这时,蓝光会增加奇怪的颜色。如果有微风吹进房间,他身后墙上的巨大身影就会晃动,变成书中描述的异物,头发会竖起来,心跳会加快。但大多数故事总是给我新鲜感和幸福感,还有刚认识人时那种自然而然的遐想。应该说我的心理和生理的启蒙和觉醒是在家乡的蓝光下开始的,虽然那时的我还远没有达到夜读的境界,也无法体会书中的辛酸。
总之,蓝灯给我的感觉,虽然有点寒意,但大部分时间还是比较温和的。让我开始体会到读书的“好趣味”,接受生活的光和热。虽然60多年过去了,但蓝灯下的生活依然有味道。在我心里,这盏灯永远不会熄灭。
(200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