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宋朝的哪三桩奇怪现象,就知道大宋要凉?

大宋的三百年历史,真是自豪与憋屈交织。

作经济总量远远甩开汉唐,城市经济空前繁荣的大宋,“富宋”名号从来响当当,那如宋词般精美的文化,风情万种的优雅生活,也叫多少历史票友们身不能至,恨不得一跺脚穿越去。可这么个财大气粗的王朝,除了有些时段雄起过,大多时候却腰杆子软。北宋的时候,就是花钱买和平,“买”到半壁山河玩完后,南宋年间更是一跪到底,几乎是跪着被人端了临安城。煌煌史册里的各种憋屈,让人不住叹气。

都说“落后就要挨打”,可这经济高度繁荣的“富宋”,为何依然被打得惨?

如果看懂了下面三桩怪事,这件叹气事,不但不难懂,相信,更有超越历史的思考。

“奇怪现象1”:城市繁荣,农村极穷

“富宋”富得让人眼热之处,就是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但大宋上下,是不是都“富”到这程度?宋太宗也曾这么认为过,还当着群臣的面自夸过,却被老直臣吕蒙正一怒打脸:“臣尝见都城外数里,饥寒死者甚众”——皇上您醒醒,大宋农民还饥寒交迫呢!

到了号称“盛世”的宋仁宗年间,在这个皇帝仁慈且满朝“多名相”的年月里,司马光韩琦王安石们笔下的北宋农村,却更穷到触目惊心:哪怕在富庶的东南地区,也常见大片良田荒芜,青壮年劳动力大量逃亡,甚至还有人藏身山中,摇身变成“盗贼”。村村人烟稀少,只剩了满眼老弱。翻翻他们的奏折甚至诗词,说到农村,满是悲惨哀叹。

堂堂“富宋”,农村真的穷到这地步?事实是,比这穷的更严重。

宋朝“不遏兼并”,贫富分化本就严重。偏偏大宋冗官成堆“冗费”扎堆,还要大把岁币买和平。农业税赋也就大头,除了正常的“两税”外,宋朝农民还要交“农具税”“身丁钱”“牛皮钱”“鞋钱”等多种杂税,多的要交几十种。负担十分沉重。

而且以司马光的说法“有一村多豪户,税不可督”。宋英宗《会记录》统计:掌握宋朝百分之七十土地的有钱人,从来一分钱农业税都不交,百分百的农业税,压在剩下的苦农民身上。照包拯的呐喊说,那真是“重率暴敛,日甚一日”,玩命的压榨。

如果说宋朝田赋坑农民,那么劳役专坑稍有钱的自耕农。哪家农民稍有点钱,立刻被官府盯上,委派组织劳役,服一次役就倾家荡产。闹的农民们“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不敢多种一桑,多置一牛”。宁可过苦日子,也不敢有钱——勤劳致富?下一年就让你破产。

这坑爹的农业政策,造成了大宋奇怪的畸形繁荣,更让两宋吞够了苦果:“两宋的农民起义,三百多年里闹了四百多次。为镇压农民起义,更要不断扩军。宋辽和平的一百多年里,大宋禁军从一二十万暴增到一百万,“冗兵”成了巨大负担,甚至越和平负担越重。恐怖的恶性循环,纠缠两宋几百年。

“奇怪现象2”:贸易赚钱,国家缺钱

“富宋”另一桩亮点,就是发达的贸易。特别是《澶渊之盟》后的宋辽贸易,照近代许多学者夸耀,那真是赚海了去,甚至还有“宋朝战场上没打赢辽国,商场找找回来”的高论。账面上的数字,也看上去大赚:仅一个河北榷场,每年就收入四十万钱,直追宋朝“买和平”的岁币数字。

但奇怪的事情来了:宋辽贸易火热持续几十年,宋朝的铜钱,却比赛跑似的往外奔。以至于“公私上下苦乏铜钱,百货不通”,成了严重的“钱荒”现象。而宋朝大臣郑阶出使辽国,却看到辽国“其给舆箱钱,皆中国(北宋)所铸”。明明“赚”辽国的钱,怎么大宋的铜钱,全跑辽国来了?

第一个原因,就是北宋的贸易利润太水。比如每年赚辽国四十多万钱的河北榷场,其赚到手的可不都是货币,而是包括了“银钱、布、羊马、橐驼”等各种物资,虽说总价四十万钱,其实硬通货极少。

但大宋出去的铜钱,那就多了。因为辽国人不傻,别看生产落后,但会打贸易战。

辽国人的常见套路,就是诱使宋朝铜钱消费。宋朝商人到辽国境内贸易,入境就要被征收铜钱。还故意向大宋大量销入奢侈品,比如辽国特产的北珠,就惹得北宋权贵疯抢,到了宋徽宗时期,宋朝更是动用府库储备,年年辽国爆买北珠。以至于“中国(北宋)倾府库以市无用之物”。另外辽国还动用资源优势(铁矿多),铸造大量假铁钱,兑换北宋真铜钱。于是“泻中国之钱于北者,岁不知其几何”——人家拿到手的,都是硬通货。

而辽国“贸易战”更惯用套路,就是强买强卖。比如牛羊贸易,辽国卖给北宋的牛羊,大多是老病牲口,且点名要大宋拿钱买。宋神宗年间,大宋一次花四十万缗钱从辽国采购数万只“好羊”,运到汴京就成了一堆羊尸。不买行不?一听“不买”,辽国就是各种变脸,动辄把“撕毁《澶渊之盟》”挂嘴上,总能叫大宋乖乖买。

如此简单粗暴的“贸易战”套路,大宋就真忍着?听听宋仁宗原话:“先朝置互市以通有无,非为计利”。只要不打仗,吃亏咱就认了。于是多年贸易,表面赚钱的大宋,也就各种忍。结果就如大臣张方平叹息:“百年之积,谓存空薄”——大宋的家底,就在这账面赚钱的“贸易”里,活活被坑成空账。

“奇怪现象3”:前线着急,后方扯皮

宋朝军事的一大槽点,就是前线缺自主权。自从宋太宗以后,越是重大战役,越要前线将领乖乖听话,等着后方君臣们“讨论”出结果再打。如此操作,也曾被赞誉为“先进的参谋制度”。可如果参考具体战役,这“先进”的操作,却是常见扯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