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文学史的评价就像一个主题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代表作之一。写于作者在日本留学的1921年,被收入同名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

《沉沦》采用第三人称,注重以“自传式传记”的形式进行心理分析,毫无顾忌地表达主观感受,大胆暴露主人公心理状态的描写。说明了主人公在日本留学期间屡遭歧视,抑郁甚至变态。但最后他不忘祖国,表达了郁达夫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

《沉沦》中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中国典型的传统家庭,在各地求学时接受了更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的一些气质,又有一些自由和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受到压制,目睹了国内学校“专制与学生自由,几乎小如针眼”的现象。离开W中学后,他看到杭州的学校没有他想要的那么好,就决定不去别的学校了。他回国后,选择住在小书房里。”他抑郁症的根苗就是在这个时候培育出来的。"

半年后,在大哥的支持下,他去了日本留学,那是他十九岁那年的秋天。出国留学后,随着青春期的觉醒,他的抑郁症更加严重。在异国他乡,饱受“性压抑”和“外国人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愿意为此放弃一切。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了理性的控制。他开始自虐,偷窥浴女,甚至去妓院寻欢作乐,只为探寻感官的一时快感和满足,最后陷入了罪恶的泥潭,这让他更加抑郁,更加自责。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然而,他的经济状况不佳,与家人,主要是他的大哥关系紧张。最终,他不得不投海自尽,结束这种恶性循环。

郁达夫选择青年学生的性苦恼作为小说的切入点,是很有见地的,可以说是大胆离经叛道之举。小说中对性压抑的坦率露骨的描写,是对封建道德的有力挑战。对于年轻人来说,最直接最强烈的影响就是两性关系的观念。中国儒家道德的古训“男女要提防”“男女不可亲昵”等,不仅以直接的形式影响着主人公的观念,也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传递给他。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一个循规蹈矩的少年英雄不可能养成与同龄异性自由交往的习惯,也不可能获得追求异性爱情的起码知识和能力。

性本能觉醒后,主角突然陷入性开放程度很高的日本文化环境,道德观念和本能欲望的冲突大大加强。但本能的欲望和要求让他对可以自由交流的日本青年男女既羡慕又嫉妒。

主人公患有性压抑导致的抑郁症,以及道德观念动摇时的恐惧、迷茫、焦虑,使其心理扭曲、变态。

同时也要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后,自身的发展强化了民族尊严感,所以对当时还处于贫穷落后状态的中华民族表现出明显的歧视。清政府被日本打败后,割让土地赔款。这些屈辱的经历让那些留日学生成为这种歧视的直接接受者。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弱者,觉得被羞辱,在异性面前没有和日本青年平等的权利。

因此,性苦恼、生活苦恼(金钱、荣誉)和社会苦恼(民族的贫穷落后)有机地交织在一起,进一步强化了青春期的性苦恼,反过来又强化了对民族贫穷弱小的自觉意识。

民族的贫穷落后——个人的贫穷,得不到尊重——在异性面前自卑,无法自由地争取异性的爱——性压抑和性压抑——日益痛苦的国情意识——这是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时痛苦的精神体验。在《沉沦》中,他通过主人公的行动和心理活动很好地把握了这种体验。

郁达夫震撼人心的语言,道出了主人公的苦闷——对生命和性的苦闷,对人生思考的苦闷,对社会孤军奋战的苦闷。

郁达夫立足于反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主人公在性层面上的巨大压抑和痛苦,揭示了一个既不是人也不是鬼的“弱国”的可怜形象。主人公清醒的理智和卑微的情感之间的冲突被写到了极致。

具体来说,主角的性困扰随着主角的性觉醒逐渐由弱转强,进而扭曲变态。考察小说,主人公的性苦恼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一、遇见日本女留学生恐慌——自我后悔。

二、在床上犯的罪,自慰——羞耻、恐惧、怕见人。

3.偷看酒店老板17岁的女儿洗澡——很害怕,很羞愧,也很喜欢。

四、在野外,偷听一对男女幽会——心中痛骂自己肮脏,但一双尖耳朵却一个字都不愿意漏掉。

踏进妓院的大门——他已经成为最底层的男人。

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复杂而丰富。如果我们想要欣赏这部小说,我们必须探索人物内心的矛盾心理以及他们自身和社会的原因。

主人公想爱却不敢爱的懦弱,与他作为弱国的懦弱是一致的;性的压抑和他自由精神的压抑是一致的。从深层来看,这都是对人格的压抑。小说深刻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灵魂与肉体、伦理与情感、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沉沦》是一部关注内心争斗和压抑的现代抒情小说。性压抑是时代病的症状。他大胆的自我揭露,是对千百年来隐藏在铠甲下的士大夫虚伪的暴风骤雨般的问责。小说出来后,震惊了一些虚伪的伪人才到了暴怒的地步。可见他对传统封建道德的挑战是多么大胆和激烈!无疑,在他们中间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主人公热爱自己的国家,生活在日本。他知道自己的祖国弱小不稳,以至于忧国之心只能留在里面。小说将主人公个人的情感苦恼和不幸与积贫积弱的祖国的悲伤紧密交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比如,他在跳海前感叹:“祖国,祖国!”我的死是你的错!"

“你要发财了,要坚强!”

“你还有很多女儿在那里受苦。”

这使得主角的抑郁不仅仅停留在性方面的抑郁,还表现在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上。所以,如果只把主角的抑郁看作是性抑郁,显然违背了作者的初衷。

《沉沦》中主角的自虐倾向非常明显。他也想过报复自己对外国人的冷漠和歧视,但一直没有行动。除了性格懦弱,还有其他原因让他觉得自己不如弱国人民,让他开始贬低自己,最终把他推向死亡。

小说中主人公的每一次懦弱的逃避,都是他更深一层沉沦的开始,无法摆脱自己生存困境的现实,这不仅让主人公逃避,也让他的心态更加焦虑,加深了他对周围人的报复心态。逃跑和复仇都根源于主角的自卑。作为一个弱者,他无法自立,他没有足够的独立性,所以他的反抗只能加剧自我羞辱。

在充满自怜的哀歌中,他首先需要的是来自异性的爱和同情,对自己太多的爱,以及一种懦弱早熟的情绪,这让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他的感伤,既是弱国人民的感伤,也是身心的疲惫。他为自己构造了一个非常悲剧的人生幻象,难以自拔。

他压抑的感情,以及由此产生的颓废、变态的心理言行,细致而真实。

《沉沦》中的主人公是生活中不必要的人。在俄罗斯文学中,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人物,都是贵族青年,不满现实,赞成改革。这些人物的特点是自恋,抑郁,比行动和言语矮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类知识分子的人格弱点具有普遍性,珍惜这种弱点,对五四时期及以后的知识分子会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考虑到《沉沦》的写作出版时间是白话文学的起步阶段,它的成功更是难能可贵。

下沉的成功在于各方面的创新。第一,写个人欲望是一种创新。第二,作品深入人心,多层次真实展现人的双重人格。第三,小说揭示了社会病的根源,是一部引发医疗的社会问题小说。

在《沉沦》的写作方法中,哭泣语调的运用,语言的浓烈活泼,文笔和笔触的清新优美,都表现出“清、细、真”的特点,悠远的忧伤伴随着优美流畅、自然真挚的语言,表现出主人公心理的一定率。笔墨华丽,却不掩真情。更多的是以简单直白取胜,随意止步,在平淡的文字间展现跌宕起伏。语言的色彩与其独特的风格相得益彰。

《沉沦》开创了中国抒情小说的道路,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