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摇滚歌手多短命?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像每个流行音乐爱好者一样,我在那个充斥着青春和荷尔蒙气味的年纪,站在狭小的livehouse现场,跟着镁光灯下的乐手们跳跃欢呼,高喊着“摇滚不死”。那时,虽然涅槃乐队(Nirvana)的灵魂人物科特·柯本已经离去多年,但这句著名遗言还是被我当作了叛逆标签,来标榜自己的清醒,或者彰显某种特立独行。两年前,曾斩获五项格莱美大奖的英国爵士女伶,艾米·怀恩豪斯(Amy Winehouse)的骤然离世,在人们的一片扼腕声中又一次将“27俱乐部”(27 Club)这个话题推到了台前。滚石乐队创始人布莱恩·琼斯在泳池内溺毙,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服用安眠药不当被呕吐物窒息,迷幻摇滚皇后詹尼斯·乔普林吸食海洛因过量……这些天赋异禀的摇滚音乐人将生命之钟永远地定格在了自己的27岁。不要放下你的吉他当我们听到一首节奏暴躁、情绪亢奋的歌曲,会自然而然地发泄愤怒的情绪,比如《无地自容》。而一曲旋律舒缓、歌词唯美的音乐,又不禁让我们追忆往昔、感激生活,比如《What A Wonderful World》。音乐的确可以放大不同的情绪,但如果你认为这些摇滚歌手敏感脆弱的灵魂是被他们亲手扼死在了自己的作品里,就太不公平了。有科学家做过一个长达50年的调查,追踪1500位已成名的不同领域音乐家,其中有10%的人在此过程中去世。年轻人,千万别因为惜命而急着放下手里的吉他,因为音乐并非始作俑者。大多数非命都与暴力、毒品和酒精挂钩,这也正印证了那句英文谚语“live fast, die young”。回忆一下那些你最欣赏的已故音乐家,他们的英年早逝貌似大多都跟不当的生活方式有关。小白菜,地里黄我们总能在一些伟大人物的传记和回忆录里,发现主人公或多或少的童年不幸经历。这也许催生了他们艺术性的倾向和表达习惯,但无疑也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调查显示,成年后再多的财富和声望都无法与人生幼年的心灵创伤相对抗,更不要提能够将其遗忘或弥补了。音乐家们纵使再才华横溢也不能免俗,而且更甚。柯本8岁时经历了双亲离异的变故后,就变得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15岁居然拍了一部名为《Kurt Commits Bloody Suicide》(科特的血腥自杀事件)的短片,就在女儿诞生的第二天他还带着枪去产科病房要与妻子一起自杀。看来这个念头自柯本童年起就流淌在他的血液中了……想做石破天惊的音乐,又想安享儿孙绕膝的天伦?有趣的是,调查者给出了这样的建议:组一个乐队吧,少年!别单练。如此看来,摇滚歌手们并非都是天生的短命鬼。之所以活得比我们这群不那么rock的人年头少,原因是多重且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