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的文学地位
艾略特(1888-1965)托马斯?艾略特,英国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和文学评论家。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65438年至0906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后赴英国牛津大学,后留在英国教书、做文员。1908开始创作。有《普鲁弗·洛克和其他观察到的事物》、《诗选》和《四重奏》等诗歌。《荒原》作为一首代表性的诗歌,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的精神幻灭,被认为是现代西方文学中划时代的作品。1948因“创新现代诗歌,成就卓越的开拓者”获诺贝尔文学奖。
姓氏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是20世纪英国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他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祖父是一名牧师,也是这所大学的前任校长。我父亲经商,母亲是诗人,写过宗教诗。艾略特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接触梵语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哲学家感兴趣,也受到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1914年,艾略特遇到了美国诗人庞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来到英国,在伦敦定居,在那里当过教师和银行职员。1922年创办文学评论季刊《标准》,任主编至1939年。1927英国国籍。艾略特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派,在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在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这些都可以在他的创作中找到。1948凭借《四重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艾略特的诗歌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作品情绪低落,经常使用联想、隐喻和暗示来表达现代人的苦恼。普鲁弗·洛克的著名作品《情歌》(1915),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渴望与恐惧的矛盾心态,表现了现代人的空虚与懦弱。这首诗后来被收入他的第一本诗集《普鲁弗·洛克等人》(1917)。他在此期间出版的另一部作品《诗集》(1920)也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知识分子的悲观失望情绪,受到英美文学界的好评。《小老头》被认为是《荒原》的前奏。
1922-1929是艾略特创作的重要时期,其诗歌的技巧和内容趋于复杂。代表作《荒原》(1922)和《空心人》(1925)集中表现了西方人面临现代文明崩溃的困境,希望相当渺茫,生活状态极其空虚。《空心人》中的绝望非常明显:人是空心的,脑子里装满了稻草,他的声音“完全没有意义,就像吹在干草上的风”,整个世界都会在一片嘶嘶声中结束。空心人是现代人失去灵魂的象征。
1929之后,艾略特继续探索诗歌的艺术,同时他的思想也开始发生变化。他的长诗《灰色星期三》(1930)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作者试图从宗教中寻求解脱。《四重奏》(1943)是他后期的重要作品。这是一组哲学和宗教沉思诗,有四个标题。被烧毁的诺顿指的是一处英国乡村民居遗址,东柯克是艾略特的祖先在英国居住的村庄,甘萨尔维克斯是马萨诸塞州海滩上的一块礁石,小查尔托利亚是17世纪英国内战时期中国基督徒的小教堂。这些地方是诗人认为值得纪念的地方。每首诗都模仿贝多芬的四重奏,有五个乐章。诗歌表达了生活的幻灭,宣扬基督教的谦逊和自助。一些评论家认为这是艾略特的杰作。
艾略特在诗剧领域也颇有建树,试图创造一种现代诗剧模式。《大教堂谋杀案》(1935)这出戏的主角是12世纪的贝克特大主教,剧本肯定了宗教献身精神。他的其他戏剧包括家庭聚会和鸡尾酒会。艾略特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写过许多著名的文学论文,如《传统与个人才华》和《诗歌的三种声音》。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如作家要有历史感,作家不能脱离文学传统但可以用自己的创作丰富和改变传统,诗人要寻找一个“客观的对应物”。他还在《圣林》、《论诗歌与诗人》等文章中提出了诗歌创作和评价的原则。这些观点对新批评影响很大。
艾略特的第一个创作阶段(1922在《荒原》发表第一首诗之前):普鲁弗·洛克的《贵妇画像与情歌》;第二创作阶段(1922年《荒原》出版和1927年艾略特加入圣公会之前,即“荒原”阶段):第二章“棋”: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诗人以女性及其情欲为主体,展现了西方文化衰落的景象。第三章“火的传道”(又译“火诫”):写男人和他们的情欲。第四章《水中之死》,以“水”为主题意象,象征情欲与死亡的泛滥。第五章“雷霆之言”
简述《荒原》的思想内容。二十世纪象征主义作家艾略特的《荒原》是诗人将自己对西方文化困境的感受上升到哲学高度的一部戏剧性的、启示录式的内心独白。1以深刻的危机和超越意识思考西方文化的困境和出路,展现一个没有神性的世界的真实状态。在一个没有神性的世界里,西方文明已经完全退化为干枯的碎片,世界的夜晚已经进入午夜,世界的夜晚充满了黑暗。作者把对现实的思考扩展到历史的视角,所以他的《荒原》是普遍的、永恒的。诗人想用他的恐怖诗来震撼上帝不在旷野的现实。诗人的诗向我们传递了上帝回归的信息,所以《荒原》不是那种尽管死亡却绝望的。荒原意识也是危机意识,荒原之死就是重生之死,即通过皈依宗教来拯救荒原。
简述《荒原》的艺术特色:作为现代主义诗歌的巅峰之作,二十世纪象征主义作家艾略特的《荒原》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特征。1内心独白的应用。2广泛使用自由联想。将诗中的人物置于戏剧场景中。诗人暗示那些不能或不需要通过感人的形象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场景化和具体化是他著名的“客观对应物”效果。6.广泛使用文学和历史典故。《荒原》中的铭文和章节标题或取自古希腊神话和宗教仪式,或指向文学作品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我很喜欢他的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