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辽在天龙八部入侵宋朝,要绕过雁门关?
金庸小说一直被奉为经典,尤其是《八龙》,被很多粉丝誉为金庸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北京大学孔董卿教授也对小说大加赞赏:“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武侠小说,而是中国的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罪与罚。”黄金研究资深学者陈墨先生这样评价天龙八部:“天龙八部所表现出来的国际主义与和平主义精神,是一种伟大的、开放的人道主义。”
《天巴龙部》是一部历史与江湖相结合的武侠小说。把故事嵌入特定的历史背景,是金庸先生的特长。金庸以优美的笔触,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描述和高度的审视,展现了一幅北宋末年波澜壮阔的社会画卷,令众多读者赞不绝口。
但也有人对金庸的“八龙”提出质疑甚至嘲讽,其中以雁门关的质疑最多。
有人通过《八条龙》嘲讽金庸对历史的无知,戏弄读者。《天龙八部》中,萧远山经过雁门关时,遭到了中原二十多位武林高手的伏击。虽然他杀死了许多专家,但他失去了他心爱的妻子和僧侣的婴儿。他失恋了,跳崖自杀了。幸运的是,他被一棵大树挡住了,活了下来。
辽国皇帝耶律洪基率军南下,意欲将大宋纳入辽国版图。三军开在雁门关外,战事一触即发。冯晓站了起来。他为正义献出了生命,在雁门关外洒下了鲜血,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和平。
有人说辽在北方,宋在南方。宋辽边界是雁门山-大茅山-白沟。西边是雁门山,东边是白沟。白沟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与右云、马平川十六州相连。耶律洪基的军队如果要南侵宋朝,可以从华北平原直接进攻北宋。直取汴京也不是不可能。为什么要走很远的路?是卢野鸿基脑子有洞还是金庸认为读者脑子有洞?所以有人借此嘲讽金庸,嘲讽金庸不懂历史,也暴露了为了小说情节发展而戏弄读者。
雁门关雁门关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见证了自秦以来的多次重大战争。是历史最悠久、战争最频繁、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广的重要关隘之一。历史学家有句话叫“一个雁门关,就是半部中原史”。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北部的雁门山。它是万里长城上的一个重要关口。它以“险”著称,有“中国第一关”的美誉。“天下九封锁,雁门为头”进一步说明了雁门关的险峻。正因为险峻,易守难攻,雁门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既然雁门关易守难攻,耶律洪基为什么放弃从马平川华北平原进攻北宋而选择雁门关呢?
这和北宋的国防有很大关系。
北宋的劣质国防是秦始皇修建的,后来很多朝代都有长城作为北方的天然屏障。然而到了宋代就不一样了。宋朝时居庸关到山海关一带是辽国控制的,北宋时没有长城作为屏障。北宋边境唯一的内部危险是上文提到的山西雁门关。除了雁门关是主要的内险,第二道防线是河北的一条河,就是著名的拒马河。拒马河无险可守,但至少可以算是宋朝一条很差的国防防线。
过了拒马河,马平川和汴京一马平川,黄河出露,太行山以东是一片大平原。北方的骑兵如果南下,三五天就可以到达黄河,过了黄河就可以直接扣住汴京。这是宋朝国防的先天缺陷,不能怪宋人无能。
宋人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国防劣势,所以要收复幽云十六州,并为此多次北伐。但他们的军事实力实在不敢恭维,屡战屡败,损失惨重,信心受到打击。久而久之,他们接受了幽云十六州属于辽国的现实。
既然打不赢,就防守吧,于是宋朝对辽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守。
前面说过,北宋和辽朝的边界是雁门山-大茅山-白沟一带,西面有雁门关把守,但太行山以东的大平原没有天然屏障。
既然没有屏障,那设置屏障就是人为的,于是宋人就想尽办法制造障碍来阻挡辽骑兵,也就是著名的卖塞、榆木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