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曾对《水浒传》中的人物作过一些深刻的评论。内容是什么?
水浒中最早提到自己和江湖有关系的主要人物,可以说是高俅。书中说他“身败名裂”,“不得不刺枪使棒”,符合江湖人的特点。但是,高俅很快就升官发财了。在他被提升到一个寺庙指挥官的职位后,他成为了一个官方人物,从而离开了江湖生活。另外,就算高俅在江湖久了,恐怕也不会处得太好。他玩的好,武功看似花架子,忍耐力小。这些都是明显的缺点。所以我必须帮忙。接下来出场的王锦,武功高强,交游广泛。他表现得像个绅士,但他出现后很快就消失了,所以可以跳过。但是王锦没有进入江湖,真是江湖的损失。以王锦为首的史进,可以算是比较纯粹的江湖人物。史进当时虽然没有太多的江湖经验,但是跟着几个师傅学习,学到了很多江湖礼仪,这也为他日后闯荡江湖打下了基础。少华山的几个头领想借粮食,路过金诗村,双方就闹起来了。少华山强人当然是不折不扣的江湖人物。史进与少华山几位头领的争斗才刚刚开始,可以说是江湖故事的序幕。我们已经可以窥见一些江湖上的独特行为了。比如做一个好的中国人,要生死与共,要特别忠诚。如果你是国王,你就得吃饭。你不从事农业,所以你必须靠抢劫谋生。但是,说你去政府抢粮,借名义,就委婉多了。后来鲁达拳打镇关西,林冲雪夜上梁山,七侠斗不过生辰纲,宋武灌醉蒋门神等。这些人是真正的江湖精英。有了他们,水浒就成了水浒,江湖就闪亮了。各位英雄相继出现,就像一幅画卷缓缓展开,江湖故事逐渐达到高潮,读者才意识到江湖中的种种跌宕起伏,真假难辨。
江湖这个词在书中被多次提到,有些是作者叙述的,有些是出自书中人物之口,这也是书中的一条线索。英雄就是拴在上面的珍珠,“一拖就全身动”使得像是大大小小的珍珠倾泻成一盘玉璧。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江湖上的许多知识和奇闻。
水浒中的江湖是一个松散的结构,江湖人“自己门前雪自己扫”,没有一个专门的头领统一指挥。其实在一个和平的社会,江湖的影响力是微不足道的,生存空间也是狭小的。所谓“四海,是王者之地吗?”当民众聚集起来造反的时候,这样的性格和行为模式就在民众和朝廷面前脱颖而出了。就这样,很多时候,江湖仿佛若无其事,难以寻迹。江湖和主流社会相比,总是显得格格不入,或者很多时候干脆混在一起,不分你我。江湖不是指某个地理区域,而是指一个社会空间,这个空间依赖于人,是松散的,无形的。可以说,哪里有江湖人,哪里就有江湖。
江湖人没有领袖,只有精英。宋江,柴进,晁盖都属于江湖中的精英。当这样的数字出现时,它们经常以相似的风格被介绍。《献身富贵》《爱遇天下英雄》《爱刺枪使棒》。江湖英雄一般不从事生产,居无定所,四处流散,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所以在江湖中树立口碑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从“仗义”和“吝惜金钱”来看,一个强调精神,一个指物质。如果你想成为江湖老大,你必须两手都要硬。两者也是密切相关的,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勇者叛逃,除了关怀,大量的金银不能吝啬。宋等人因为特别义气,肯给钱,在江湖上很有名。
江湖人流动性很大,没有互助很难生存。忠诚其实是群体自发形成的一种保护机制。所以他们喜欢说“四海之内皆兄弟”。江湖人见面,互相提起自己在江湖中的身份。“江湖上有名有姓”,无形中让他们拉近了距离。有时候他们可以化敌为友,化敌为友。赫赫有名的江湖英雄在江湖上更是如鱼得水。宋江危难之时,一提名字就立马救人一天。另一方面,如果你违反了这个规则,因为私利而生气,那就要吃“江湖英雄的笑话”了。
要成为精英,需要懂一些武功,不要太高,但要懂门道。宋江,吴用等。,虽然在江湖上不出名,但都有些功夫。江湖凶险,武功也是英雄们防身成名的途径,任何时候都要靠它。英雄一般都痴迷于武侠。在江湖上见面,要谈的一个核心话题就是“说点枪法,打点拳脚”。林冲得了一把宝刀,“那晚我看了一次”“天亮前我去看了刀”,学武之情令人振奋。
江湖人士构成复杂,多为流民,身份几乎涵盖各种职业。屠虎英雄李忠是一个“江湖卖枪棍”。刘唐投奔晁盖时说:“小人自幼在江湖漂泊...我在山东、河北都见过私商,很多都投奔我哥了。”菜园子张青向宋武介绍说,有三种人不会伤害别人。“第二个是江湖上的妓女……”。
持枪棍棒卖药的,妓女,私人商人,流动性都很大,从事这些行当的,都可以称之为江湖人。当然,这只是上面的引用。水浒中的江湖人物,涉及的阶层和行业非常广泛。典型的江湖人行当还包括各种流动摊贩和手艺人。《水浒传》中的英雄,有十三个来自商贩,六个来自工匠,不算少。其他很多相对稳定的阶层也是藏龙卧虎,也属于江湖人士。比如阮晋勇是渔夫,柴进是官僚贵族,李颖、卢俊义、西门庆是富商,宋江是小官吏,鲁达、林冲是军官,公孙胜是道士。这些人物大多喜欢结交江湖豪杰,与江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官僚、富商、地主在主流社会也有比较高的地位,这种社会背景对他们在江湖上的名声也很有帮助。而水浒中的江湖只是主流社会的附庸,并不被统治阶级所认可。他们只是主流社会殿堂后面的影子,有着天然的自卑心理。如果把一般人从稳定的社会身份降为难民,那是不情愿的,也是被视为无邪之耻的。
江湖作为与主流社会相对立的存在,具有强烈的反社会色彩。在张青提到的清廉的第三类人当中,第三类人是到处犯罪的混合体。“中间有很多英雄,不要惯着他。”。张青和宋武谈江湖英雄事迹,都是“杀人放火”。可见江湖中很多英雄扰乱社会,犯罪。梁山好汉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如宋江、鲁达、宋武、林冲等,都有命案在手。杀人放火可谓是拿手好戏,最后还得“逼”上梁山。只是在水浒中,水浒英雄是正面形象,被杀的大多是恶霸、贪官、妓女。当然,杀人是有原因的,偶尔伤及无辜,几笔带过,对“替天行道”的大局没有坏处。当然,对于主流社会来说,江湖是一个很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应该严格管控。
所以主流社会和江湖有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比如宋江,只是一个小胥吏,却在江湖上有很高的声望。所以大部分江湖人都有两张脸,一张来自主流社会,一张来自江湖。他们的行为语言在不同的场合是不同的。甚至主流社会的一些权贵,可能会脚踏两只船,刻意培养江湖资本,一旦有变,可以为我所用。
新武侠小说中的江湖波澜壮阔,自成体系,更多文人加工和想象的成分。就像化妆中的美人,虽然妩媚动人,却缺少一种自然的状态。《水浒传》中的原生态内容更多。更像是象山姑娘,朴实自然,“一首民谣值几千块钱。”武侠小说只能算是故事或者寓言,而水浒通过江湖展现了一幅宋元时期的民俗图景,可以作为社会史研究的辅助材料。
另一方面,水浒中的江湖大概是理想化的,不能等同于真实的江湖。连阔如写过一本书《江湖丛谈》,描述了民国时期的江湖状况。与水浒传相比,时代当然遥远,但江湖性质的一些内容不会有太大变化,所以还是要以现在为例。江湖系列的江湖,世俗气息更浓。江湖人不一定要会武功,但都是各种各样的人。江湖人所想的,主要局限于钱、米、油、盐,以及日常的算计。江湖人要忠义,但不像水浒传那样极力渲染。事实上,宋立科·姜超的“仗义疏财”是1200两白银,这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是极为罕见的。真正的江湖应该是日常的,世俗的,充满市场精神的。水浒是英雄土匪的江湖,主业是杀人放火。
可以想象,《水浒传》是一部由宋元剧本加工而成的书。江湖出于刻画水浒英雄的需要,不可避免地做了大量的艺术加工,这是虚拟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水浒传》也可以算是英雄侠义小说的开端。就水浒而言,清代帮派盛行,模仿水浒英雄是常事。真实江湖自身演绎的发展反过来影响了小说创作,新武侠小说的江湖模式才达到顶峰。小说与世界,虚拟与现实的互动,让人感觉不真实,梦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