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山与海的相遇
下了飞机,并没有想象中的潮湿闷热,但是因为是深夜,有一丝雨后的凉意。到达住处时已是凌晨一点,一路奔波的疲惫终于得到释放。
第一,热与软
第二天一大早,走在院子里,很多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都挺拔,叶子圆圆的,上面还有裂缝,和同伴一起笑得像“屁股”小树低矮,小花绿叶,生机勃勃。雨后,空气潮湿湿润,很快我就开始出汗了。对福州的天气有了初步的了解,不是一个炉子比一个炉子好。
第一次来到一个城市,总喜欢边走边看。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人们忙忙碌碌,生活状态写在脸上,或急或缓的动作。城市里的生活充满了烟火气,最触动普通人的心。住宅周围有一条小街。路两边的房子都很旧,看起来很旧。清晨,配菜店最忙。店门前摆放着几种海鲜,有蛤蜊、蛤蜊,还有新鲜的带鱼、虾。看着家庭主妇熟练地挑选蛤蜊和蛤蜊,我实在看不出该如何分辨好坏。偶然看到一个人在挑担卖螃蟹。螃蟹被粗粗捆住,呈青玉色,蟹肉膨胀,仿佛要裂开。
晚上,餐馆变得热闹起来。这些小吃摊名副其实,陈设简单。客人点了几个菜,在喝酒打闹声中开始了他们的夜生活。这里很多商店通宵营业,到处都是勤劳的人们。夜深了,这么小的店还开着。我很佩服这些努力工作的人。随着对闽南文化了解的深入,越来越发现“爱必胜”是闽南人的精神内核。每一个个体都是城市文化之星的集合,一群勤劳的人繁荣了一座滨海城市,成为今天的富庶城市。
深夜的福州是一座热闹的城市。白天的福州是名副其实的古城。
这是榕树的世界。到处都是榕树,满眼绿意,阴凉。福州临海临江,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的环境造就了榕树古城。街上的榕树都不年轻了。是两个人围着的一棵普通的树。弯曲的树干上长着长长的胡须,看起来像是饱经沧桑。有些榕树侧着身子,把树枝伸向马路,心照不宣地形成一条林荫大道。一个个,独立却又不远,静静地看着路上过往的行人和车辆,守护着这座城市。
榕树的根很发达,到处都可以攀爬蔓延。他们喜欢自由自在的成长。城市里限制很多,很多榕树的根都是方的,可以看到被陷害的痕迹。空气太潮湿,树干上长了很多苔藓,层层叠叠都是绿色的,好像穿了一件绿色的天鹅绒西装。
?福州的雨又湿又软。这里的雨随时随地都会下,没有任何预兆。早上雨停了,然后下午突然下起了雨,就像雷公午睡醒来,拿起一个盆随便洒了一下,只听一声雨很大。雨水打在身上是软的,所以不冷不急。在雨中行走很舒服。
二、孤山灵秀
?在下雨的周末,我无事可做去爬牯岭,当地人特别推荐看这里的风景。下雨天上山的路弯弯曲曲,从市区步行要近一个小时。站在刘山王公园门口,周围没有行人,一条小路两旁有几家民宿,公园门口也没什么特别的。走进公园,爬上楼梯,我们看到远处有一棵巨大的雪松。我们的意识里应该有更大的树王,于是我们继续前行,没有过多停留。再往上走,还有一条路。两边的民宿建筑风格基本一致,都是为了吃,娱乐,住宿。雨变大了,我们稍微修整了一下,一路寻找。我们从未见过更大的雪松,但我们看到了更多的风景。朱莉露营地,听谷峰和牯岭的风景,站在高山上看风景,一览无余。北方的绿是绿的,南方的绿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这样的青山绿水,我看不够。
走着走着,雨停了,游客们渐渐开始一起上山。我们开始沿着公路寻找更多的历史遗迹。想象中的教堂是翻修一新的建筑,古老的砖瓦上长满了青苔。一百年前的古建筑,现在变成了休闲娱乐区,房子不会说话,因为这里的主人已经不是景区人了。
?沿着山路,我看到了数不清的不知名的花草,它们生长在一片青山中,为牯岭增添了美丽。大雨过后,树是新绿的,花是鲜嫩的,一切似乎又舒展了。
大雨过后的牯岭,站在高处向下看,雾气渐渐升起,变得朦胧。浓浓的绿色伴随着浓雾。浓雾来的时候,天空和大地是同一个颜色。过了一会儿,绿树又露出了本来的面目。
?一路探索,想象中最大的雪松其实就在眼前。回来的路上,我们又回到了柳杉国王公园,走在柳杉国王后面,最后我们被近距离震撼了!1300年前的一颗小种子,如今已经长成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苍老而充满生机。在侧面绕了一圈,大概在正面,看到一个专门为神立的牌位,香火很旺。站在大树的枝叶下,渺小的人类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都不算什么。此时,神圣的柳杉王树俯视众生,以几千年的经验抚平世间万物。万物静止,时间停止,心灵平静。三毛说,如果有来生,我愿做一棵树。许个愿,世俗的人不敢奢望,我希望来世不动,今生如树一般宽广浩繁。
?鼓山位于福州东郊,闽江北岸,是福州著名的风景名胜。据说是因为峰顶上有一块鼓一样的巨石,每当下雨刮风,就会发出摇摇晃晃的声音,故名鼓山。孤山一直很受当地人的欢迎。是爬山锻炼的好地方。山上的千年古刹涌泉寺,也是一年四季香火缭绕。
周末我们相约去爬鼓山,离我们住处几站地,坐地铁2号线很快就到了。来爬山的大多是本地人,老人小孩,我们也加入其中。走进鼓山的青砖路,随处可见绿色,树是绿的,草是绿的,砖地面和裂缝都是绿的。我们沿着绿地慢慢向山上走去。每走一段,都有小亭子,有的是老建筑,有的是新建的。
?石板路旁边的小溪在山脚下干涸了。越往高处走,会看到一条像蚯蚓一样的细流缓缓流淌。半山腰的一大块高低岩石上有水的痕迹。每次下大雨,这里都会出现瀑布。这块石头光滑如刀。经过多年的冲刷,已经磨成了石床。没有棱角的石头,充满了柔软。
?到了鼓山山顶,听说有庙要上,我们继续前行。一路上,岩石上的书法和篆刻吸引着我们,我们边看边走,惊叹不已。进入涌泉寺,我们真的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叫做寿水泉。一眼望去,泉水不断从泉眼里涌出。一条古老的龙口不断涌出清澈的泉水,古老而神奇。
?在涌泉寺,石板路两旁有许多书法和石雕,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最早的字是宋代哲学家朱题写的,最近的和民国及现代人题写的差不多,读起来很有意思。石壁上的题字字体大小不一,内容有特别的笔记,刻上名字留作纪念,更多的是游山玩水的感受。这是古代书法艺术的天堂,让我们一群热爱书法的人流连了整整一个下午。
涌泉寺是一座非常著名的寺庙。院墙上有佛教的排列,很细致。附近的斋堂里,桌椅整齐,每个人的碗洗完后都放在原来的地方。斋堂里没有多余的装饰,在这里吃饭很干净。寺内烟火环绕,走进去拜佛烧香是世人的心愿。
?路上遇到一个和尚,戴着眼镜,拿着新手机。他说话非常温和。站在旁边观察,他很书生气。我们真的想知道他是不是佛学院的学生。他笑了笑,没有否认。热情地给我们指路后,他长袖飘飘地转身走了,带着一点仙气。
孤山的最高点海拔只有几百米。往下看,岷江与另一条叫不出名字的河流相遇,蜿蜒曲折。从远处看,河水像黄河一样浑浊。城市里的高楼依水而建,平添了几分灵动。
第三,平潭在海里游泳
周末,我们租了两辆车去平潭岛游玩。一路高速,要一个多小时。跨海大桥特别长,海面上大大小小的船特别多,和远处若隐若现的海平面形成了特别美丽的海景。
顺着灯塔走到一个叫太岙村的小岛。这里的石屋建在海边,海风很大。海风咸咸的,很有力量。当我们走到一所房子时,院子的大门上挂满了网。这张渔网很有特色。长长的尼龙丝上有无数黑色的橡胶条。一对父女正在将排列整齐的渔网均匀地叠放在一起。你看看堆着的渔网,再看看旁边散落的渔网,有几百米长。真不知道这么复杂的排序工作是怎么认真完成的。这种渔网是用来捕捞牡蛎的。从断断续续的故事中得知,这样的渔网下到海里后,牡蛎会生活在橡胶条上,成熟后被打捞上来。每年9月份下网,次年4、5月份关闭。
平潭是中国第五大岛,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进入平潭,道路全是新的,街道整洁干净,车辆行人很少。看起来很安静,不像旅游城市那么热闹。我们首先来到一座石头房子。一眼望去,全是石头房子,装修风格各异,到处都是民宿,游客很多。看蓝泪的季节过去了,我们下到一个海滩看海。软软的沙滩被小波浪荡起波纹,海水清澈凉爽。踩水的乐趣是不分年龄的。大家慢慢走,感受海浪拍下的腿的清凉和舒适。
第一次体验海水后,我们对观光的兴趣更浓了。下一个海滩更大。海滩上到处都是沙蟹洞。小螃蟹很小,但是很聪明。当它们听到一点动静,它们会迅速爬回洞里。有人想挖个洞,钻深了也没看见。看来小沙蟹是挖坑专家。沙蟹洞穴密集。他们勤快地将湿漉漉的沙粒裹成小球,扔在洞口附近,看起来就像散落的无数沙珠。
在这里的海滩上不时可以捡到贝壳。我们看得越深,就越难赶上大海的潮起潮落。偶尔,我们发现一个完整而独特的贝壳,大声招呼我们的伙伴去欣赏,就像发现了一个宝藏。
当我们来到第三个海滩时,海边有很多人在水里玩,我们也踩在了海里。天色渐暗,海浪不断向前延伸。一波比一波高,裤子都到顶了,还是湿的。海浪看似温柔,实则狂野。高潮开始了。晚上,浪越来越高。波浪像卷发一样,汹涌时气势十足,消散时变成一串美丽的水泡。
有生以来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大海,忍不住在海边走了一圈又一圈,只为在大海广阔无垠的心灵中感受与大海的亲密接触。在大海温柔而有力的波涛中,洗去内心的尘埃,获得片刻的宁静。
四、武夷风光
周末坐动车去武夷山景区。这里的景点一年四季游客不断,陪同我们的还有四位在福州工作的台胞。刚开始有点担心,但得知他们在福州工作,我就放心了。
朱最早住在武夷山这里,是从景区的入口进入的。一路绿树葱郁。抬头望去,群山英俊挺拔,溪水蜿蜒碧绿,溪水上的竹筏随着水流缓缓流动。它看起来真的像一幅彩色的水墨画。山坡上有天然洞穴,阴暗凉爽,有石桌、石凳。试想这样一个安静的地方,如果有人来访,真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走到真正的山脚下,非常平坦开阔,后人又赋予传说四周巨石,看的人不禁遐想。在沿着石阶爬山的过程中,根据山势险峻,有的台阶接近80度直立,让登山者可以手脚并用,不用担心重心掉下来。山其实不高,但每座山总是高的。炎热的天气没有一丝风,汗水一层一层往外冒。爬到山顶全靠意志力。令人欣慰的是,如果你沿着山腰往下看,风景卷轴的颜色会变得更浓。山水之美在于风景,爬山之乐在于你心,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在山水。
?这里盛产岩茶。几百年前的大红袍母树,与其雄壮的外表不可同日而语。在半山腰的岩石上,几棵看起来普通的树是罕见的,难以想象的。
?晚上去看《印象大红袍》,说是舞台剧,诗意地展现了武夷山大红袍的前世。第一次在露天场地看演出,声、光、电、影与实景相连,场景转换巧妙自然。巍峨的武夷山王峰和潺潺的九曲河水,在灯光的映衬下,气势磅礴。数百人的观众随着戏的转场而感动,仿佛置身于一个虚幻的空间,人在戏外,人在戏中。
?第二天一大早,九曲河漂流就排起了长队。我们匆匆登上竹筏,坐在厚厚的竹椅上,开始了漂泊的旅程。小溪绿了,山绿了,竹筏在静谧的景色中欢快地流动着。两根杆子一前一后,前面的竹筏倾斜半弯,后面的竹筏是直的。我们分两排坐在竹筏中间。竹筏都是小腿粗的竹子做的,结实的材质看起来很让人放心。这条小溪有时湍急,有时平缓。湍急的水流搅动起来,引起一片惊呼。温柔的时候,它伸出手划桨,然后看着两岸的青山,随意想象。一群人自得其乐。
下午来第一眼。国内很多景点都有这种特殊地貌形成的景色,并没有发挥多大的想象力。武夷山的这个地方是名副其实的风景。两座山之间只有一个能容纳一个人的缝隙。里屋气味难闻,抬头就能看到蝙蝠在飞,让人很担心。走上楼梯,感觉雨水滴落在石缝上,落在身上和脸上。台阶比较陡,越往上走,手脚会一起用。墙壁感觉又湿又腻,走路时随着缝隙的狭窄呼吸变得急促。水滴不停地滴下来,越来越密,却不敢迈得快,不是怕掉下去,而是要侧着身子才能走过缝隙。当我终于出来时,我发现天在下雨。这次难忘的一线行走,令人难忘。
然后,武夷山给我们看了一场瓢泼大雨,站在洞下避雨,看到眼前的干沟变成了满流的小溪,一路奔流下山。
武夷山是自然景观,闯入其中的人只停留片刻,留下的只有陶醉和赞叹。
动词 (verb的缩写)鼓浪屿一瞥
鼓浪屿是海上小岛,游客密集,是网络名人中热闹的景点。只有1.88平米的海中小岛,离2平米小岛的最低标准还差了一点,但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岛上常住人口不多,外来务工人员超过常住人口。日常出行靠渡船很不方便。目前只有老人还住在这里,年轻人更渴望外面的世界。
鼓浪屿的街巷宽窄不一。据说有300多条小巷。当我们沿着历史遗迹行走时,我们只能看到外表,而内部却无法进入。这里的房子都是石头造的,但最高的只有三层楼。一个数百米长的防空洞将居民区和旅游区隔开。旅游景点早就商业化了,繁华的中央大街上满是商店,大部分都是卖食品的。行人匆匆看风景,看都市化的商业店铺。
?中午,天气炎热,沿着岛边长长的步道,人并不多。现在不是靠着栏杆看海的时候。鼓浪屿非常注重环保。岛上只有三辆烧油车,我们遇到了一辆,是垃圾车。商家拉货都是手工,还要标数量,管理非常严格。
?我们中午到达,我们只想躲在阴凉处。鼓浪屿的风景是匆匆看的,像海水一样涌向鼓浪屿的游客,看到的应该是不一样的风景。与其听风景,不如看风景。虽然请了导游讲解,但最后还是一知半解。有时候,看风景就是看风景,用最好的心态看眼前的风景和植被,收获内心的闲适。
匆匆道别,不知何时再来,热情的鼓浪屿!
第六,正本清源,求长生
?泉州的石雕非常有名。它是石雕的故乡。道路两旁有令人眼花缭乱的雕刻,有十几米高的观音像,也有各种石狮子的小块。
崇武古城随处可见雕塑。金陵十二钗,历代名家,唐僧师徒在沙滩上眺望大海。展厅里的大师雕塑更是精美绝伦,引得我们一群人站在雕塑前思考如何雕刻出内外四层的效果。
崇武古城有上千年的历史,海门的风光伴随着雄伟的古城。试想,千百年来,士兵们守卫边境,浴血奋战,今天人们感慨良多。这也是东海和南海的分界线,中央电视台的海洋天气就是以此为依据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标志。
古城居民的生活一如既往。从表面上看,每个家庭都有所贡献。下雨天,石板路不滑。在狭窄的通道里,行人和电动车只能穿越。可见生活条件改善了不少。门口的水磨石、瓷砖地面干净漂亮,但还是有人守着木质窗棂,又窄又暗,不敢随意撬。
下着毛毛雨,我们一路跑到清源山。山顶天湖景区下车,一路下山。独特的天湖形状像半个月亮。石桥的一边是一片深林,另一边靠近山的地方是天湖。湖水干净清澈,湖里的锦鲤鱼清晰可见。游到岸边才发现有六七斤重。一湖一鱼保持自然安宁。
当我们下山时,雨开始下得很大。为了尽快见证老君山,我们选择了一条小路。谁知道,我们遇到了很多没有路标的路口,有时候上山,有时候下山。行走的艰难和疲惫,再加上艰难的抉择,让他无比迷茫。一边走,我一边想,是不是因为我今天不真诚?为什么下山这么难?
好在胜利终归是艰难的。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下山了。老先生高大平和,背靠青山,眺望远方。从远处看,他的智慧无穷,笑容深邃。造像的时候没有眼睛,但老子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可以俯瞰世间万物。在思想家面前,普通人只能俯首膜拜,希望无量的智慧传播利益,让更多的人获得智慧,明白生命的意义,过上平凡的生活。
站在老先生面前,《道德经》我一个字也记不住。太可惜了。广场前有赵孟頫写的《道德经》全文,刻在一块方形石碑上。大书法家赵孟頫的书法苍劲有力。来到福州,感觉对书法和篆刻的阅读和研究太少了。所到之处,只看到风景,背后的历史和文学渊源大多不为人知。这种观光可以算是打开了一扇门,加深了对历史文化的了解。
?弘毅大师死在清源山,那里有一座佛塔。读他的生平,晚辈无法评论大师的人生经历。只愿修行完备的师傅长眠于此仙山。
?一日寻仙,清源山高葱郁,环境幽静,山川皆是。我一直在想,古人修行,在这么安静的地方,人和山川应该很容易得到开悟。但是,拥有修炼之心,常年远离人间烟火,是神仙的修行。普通人偶尔求长生,有志之士修行终身。
七、闽南美食
?在闽南游泳,就一定要在闽南吃饭。街上有很多小店,这就是街头小吃的世界。第一周就迫不及待的想尝尝闽南人常吃的鱼、锅边、蚝干饼等等。海鲜真的很新鲜,味道不太适合。胃有记忆。虽然西北人的胃对海鲜没有抵抗力,但是不辣不香真的很难看到。这里的食物清淡香甜,著名的荔枝肉是典型的甜点。
本来我对猪肉不是很感兴趣。来了这里成为主食后,笋子和猪肉包子,蒸饺,肉燕,排骨汤都很好吃。尤其是排骨汤,加点玉米,汤又甜又香,而且汤色清淡,再配上几颗扇贝就很好吃了。
肉燕和鱼丸是闽南最常见的小吃。这里的海鲜丰富,鱼丸鲜嫩,肉燕鲜美酥脆,吃起来不会腻。当地人通常用一碗肉燕或鱼丸汤配面条,边喝汤边吃面条。不试配的原因是不加任何调料的面条和北方的面食差别太大,所以走进店里,每次都是安心喝汤。
海鲜是沿海城市最丰富的。本来打算买海鲜自己做,没达成计划。终于在当地一家很有名的海鲜店的聚会上认识到了。饭前来一碗粉丝老鸭汤。海鲜种类很多,第一次涮海鲜。底料是一锅清水,各种海鲜涮,很好吃。在家乡的内陆城市吃海鲜是比较好的一餐,而在沿海城市吃海鲜又新鲜又好吃,味道永远不会忘记。
写在最后:
长途旅行是难忘的记忆。写下来,留在正文里。每次打开,总会回忆起一起走过的风景和人。夏天的炎热和暴雨没有好好对待想看风景的人。那时候的懊恼和各种不适,经过时间的沉淀,就会变成情景交融的体验。我亲身经历过,留下的只有当时的感受。看看山山水水,终会回到熟悉的地方。这份安心,就是我的故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