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心目中的文学 (速度啊 ,急求)
我心中的文学
从理论上而言,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然而,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我却期待在文字的海洋中,记录内心的涌动,感受作家与读者、作品与读者间的精神交合。 还记得大学第一次到图书馆,我站在木架与木架之间不知所措,泛黄的纸张因久远而微酸的气味弥漫于空间,从那些保存完好、厚厚的书籍里散发的强大威慑力,我完全被镇住了。好友问我要借哪本书,走神的我胡乱说了一个书名,拿了书就逃了出来。后来在一本散文集里看到一位作者这样写到“我感到的确有那样一片巨大的森林,人类的情感记忆就在那种幽深的地方储存着”。是啊,在文字的森林里,现在的我无疑是一个闯入者,又如何敢觊觎它的精髓? 我常想,那种无名的震慑力是什么呢?我从未见过那么多的书,也许是我的身体对无数文字发射出来的信息产生了感应! 在这片原始森林中穿梭,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惊觉,它们并不是普通的树,它们像巨大的蝴蝶那样在一张一合。是因为它们也有了情感,才让它们丢弃了语言的纠缠? 纵观古今,徜徉书海,楚辞的风骚,汉赋的酣畅,秦汉的冷月,唐宋的俊逸,明清的悲歌,观沧海,望星空,大江东去,金戈铁马,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明月清风,杏花春雨,残荷冷月,优雅淡远......文学无疑将世事沧桑人生百态尽展眼底。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和细腻,还是“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待残荷听雨声”的萧瑟?是“为人性辟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千锤百炼;还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神来之笔?是林黛玉“冷月葬花魂”的冷清,还是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悲悲惨惨戚戚”的孤寂?是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壮,还是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甘为孺子牛”的雄浑?点点滴滴的渗透,作家情感的寄托,这就是文学。 在莎士比亚建造的罗马城里,人们像幽灵一样在大街上游荡,随口就说出寓言(《裘利斯.凯撒》);在歌德创造的古希腊的幻境中,遍野都是粗野与高贵的直接同一,奇丑无比的魔女具有最高级的空灵之美(《浮士德》);而在卡夫卡的奇怪的世界里,人将自身当做罪犯来审判,甚至将自己送上断头台(《审判》)…… 在这些作品中,在他们的笔下,语言获得了新的生命。个性、随性,这就是文学。 因此,谁又会去在意莎士比亚的英国特色,但丁的意大利特色呢?说到底,文学不就是人作为人为了认识自己而进行的高级活动吗? 卡夫卡的《审判》中神父对K说:“你来它就接受你,你去它就让你走”。或许这就是文学之于人的意义吧?文学是自由的化身。当你全身心的投入到文学阅读中,那蝶翼般的文字一张一合,将自己完美的展现在读者面前,随你遨游于蓝色的海洋。是文字的绮丽吸引了你?还是深邃的情感蛊惑了你?与作者、与读者交心,这也是文学。 “池边梨花的颜色被雨洗得更白净了,但朵朵都懒懒的垂着。姐姐说:‘你看,花儿都倦得要睡了!’妹妹附和:‘你看,花儿的泪都滴在我身上哪。’”偶然看到许地山的《空山灵雨》,作品的内容果真如题目一般俊逸幽远。雨后的池边梨花少了骄阳下的张扬,不似雾天的暧昧,亲切和蔼没有丝毫心机却也不乏风情万种。这样一幅迤逦的画面中,作者该是如何以娴静的心态才能阻挡如此瑰丽的景象里心潮的澎湃?简简单单的文字,平平静静的意境,波澜不惊的心性,何尝不是文学带给我们的震撼!这是怎样一种精神境界? 然而,随着物质世界的发展,许多作家却越来越懒,越来越满足于一些表面经验,而忽视了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而读书的人,也在一天天减少。幻灭感如同黑色的幽灵在全世界游荡。现在的部分文学,弥漫的是过多的浮躁、浅薄与喧闹。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明月霜天,绿满窗前,文学,已不知不觉在心头荡漾。童年的天真歌谣,青年的瑰丽梦想,中年的深沉拼搏,老年的沧桑回顾,文学,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记录着属于我们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