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说
上海和上海人在很多国人眼里似乎是不一样的存在,这个市和它的市民们凭借独特的城市文化习俗脱颖而出,为人津津乐道。马未都先生曾对上海人有很多有趣的评价,对上海的特点评价也是一针见血。
一、上海人非常“细”,说话做事细之又细都说南北方人是“南粗北细”,北方人豪爽,南方人细腻。而若论起细腻来,那上海人绝对是魁首。马未都先生评价上海人非常之“细”,所谓细,即一针一线皆可用之到竭,一毫一厘皆可明码标价。用“锱铢必较”四个字来形容莫过贴切。
马未都先生说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半两粮票”的故事。在北方几乎是没有半两这个计量单位的,大家买东西都是论斤卖,一般都是直接买二三斤,最少也得一斤。而上海呢,半两粮票能买的东西还不少——一个小馄饨,一个小月饼等等。假使一个北方人去上海,跟饭馆说“来一斤馄饨”,那他面前会上二十来碗小馄饨。
这个风趣的故事也道出了上海人的细。还有一个马未都先生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他说在上海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的时候,身边会紧贴着人,尤其是老太太,她就趁你挂电话的那一刹那赶紧拿过去,这样就可以给自己省电话费。马未都先生风趣形象的描述将上海人的细描述得跃然纸上。
二、马未都先生认为上海是东西方文化结合最好的城市在关于上海将东西方文化结合最好的这个论点上,马未都先生用天津和北京和它做了一个比较。马未都先生认为上海是将东西方文化结合得最好的城市,而天津是将土洋文化结合得最好的城市,而北京也是保持着自己一贯的东方文化没有与外结合。
因为上海是中国著名的沿海城市,也是最先接触西方文化的一批城市之一,它对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是非常好的。近代上海以十里洋场上海滩的名号闻名世界,那个时候将将被打开国门,上海首先接纳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因素,比如洋装、电话、汽车、小洋楼等等,都是代表。
时至今日,上海依旧是国际闻名的大都市,曾经留下来西方文化被上海接纳并与东方文化紧密融合,形成了现在中西融合的上海。从外滩黄浦江到南京西路再到淮海中路,处处可见中西结合风格的建筑、装饰。上海被誉为“恒新之城”,创新发展是它对自己的标榜,这座国际大都市独有着它的魅力,在东方韵味和西方奇异之间游刃有余。
三、上海人很“有款儿”说白了就是上海人很有钱。这是公认的,不言而喻。上海人有多有钱呢?打个幽默的比方——想在上海买一套房,一个普通城市的普通市民别说打一辈子工,就是打十辈子工也未必能买到。这并不是夸张,上海的确是寸土寸金,上海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天价跑车。
上海之所以这么富,其实和上面说到的它最先接触世界上最先进的因素有很大关系。早期大量的外资流入和工业创办是上海的基础财富地基,作为经济枢纽城市上海富的理所应当。如果你去到上海,看到那些高大的富丽堂皇的建筑,你可能会以为那是名胜古迹、遗留下来的私人公馆之类,但其实它们很有可能是银行。
这样一来,上海人自然也就财大气粗,因为他们有这个资本。而有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之后呢上海人就对生活水准有了更高的要求,吃穿用度都要最好的最先进的,一般的东西入不了上海人的眼。当然同样的,一般的普通人也入不了上海人的眼。很多人说上海人排外,其实,更近乎于人们将物质基础之间的差距物化了,拉大了。
总之马未都先生对上海和上海人的评价特别到位,作为一个常年在北京生活的上海人,可以感觉到上海其实是融入马未都先生身体里的,就像别人形容马未都先生的那样——他看到上海饭店投机取巧将带鱼斜切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而一个真正的北方人又怎么会细腻地在意到这个细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