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特蕾莎修女传随笔五篇
读《特蕾莎修女传》随笔五篇(1)
爱也是一种信仰
我没有看过任何关于宗教的书,也不知道他们对宗教的强烈信仰是什么,但是特蕾莎修女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朝圣者。18岁高中毕业后,她有了去修道院的强烈想法,她深信这是上帝的召唤。65,438+08岁,我们还是没有经验的孩子,但是为穷人服务的思想已经深入她的内心,放弃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和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这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出家。她说这是上帝的选择,不是她自己的选择,她开始影响更多的人。38岁那年,她放弃了修道院的生活,开始走进那些受苦的人,因为她坚信,如果不和他们一起生活,她就无法每天感受他们在修道院的经历。这一切都是经过近两年的奋斗才取得的。后来,靠着对上帝和世界的强烈热爱,她创办了临终关怀和麻风病治疗机构,关注孕妈妈和她们宝宝的健康~ ~这一切的举动,都是因为她爱这个世界,爱每一个人。
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特蕾莎修女一生致力于实现她的诺言。那些被家人抛弃、腐烂生蛆的人,都是在垃圾堆里出生的~特蕾莎修女并没有放弃他们,而是把照顾他们当做上帝对自己的召唤。她亲切地和那些人握手,有时只是简单的微笑,没有太多的话语,但这一切都让他们感受到了她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世界的爱。有人在离开前对尼姑说:谢谢你让我此刻觉得自己是天使。
高中有一次课外阅读。一个乞丐在街上向一个人乞讨,但是那个人搜遍了他所有的口袋,没有找到任何现金。然后他满怀愧疚的握着乞丐的手说:“对不起,朋友,我今天忘记带钱了。”
他们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出对生命价值的尊重。
生活中看到的故事
大街上乞丐随处可见,有朋友开玩笑说,如果我把他们都救济了,要不了多久我也救济了。还有很多很多的说法,说这些人都是团伙,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而且都是很有钱的人。我亲眼目睹一个老人乞讨,说几天没吃饭了,姑娘就把买的面包给了老人。结果老人说我只要钱,女孩生气了说不要留下,就把面包拿走了。其实我还能说什么呢~
公交车上,一个女孩背着电脑,背着沉重的书包。一个男生给女生让座,以为他会下车,然后站了一个多小时回学校了。跟阿飘异口同声的说我们学校还有人品这么好的人~
很多人说我们现代都是不信的人,我们不否认。有时候觉得有信仰也是一件好事。当我做很多事情的时候,我会受到规则的约束,也就是所谓的道德标准。
书里经常出现的一句话:爱会痛。
读《特蕾莎修女传》随笔五篇(2)
看了《德兰修女传——一口气走在爱情里》之后,我几次感动得流泪。以前我知道特蕾莎修女很伟大,从媒体的报道中对她的事迹略知一二,但这本传记让我详细了解了她用一生去爱穷人、孤儿、被遗弃的人、麻风病人和艾滋病患者的生活。hellip& amphellip这些人都是修女认为的“穷人”。
首先,以加尔各答为代表的印度,因为战争、饥荒、社会等级制度,有大量的穷人。他们没有食物,没有衣服,没有药品,他们的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些人在物质上无疑是绝对贫穷的,但即使是贫穷的人也有同样的尊严和对尊重的渴望,他们也有爱。有一次,特蕾莎修女给一个有八个孩子的家庭送去了一袋大米。据说已经暂停做饭好多天了。但令修女惊讶的是,饥饿的女主人一拿到米饭,就把它分成两份,并拿着其中一份匆匆出去了。后来,达勒姆问她去了哪里,她说:“他们也在挨饿。”原来,她把刚刚得到的一些大米的一半给了饥饿的穆斯林邻居。所以特蕾莎修女本着博爱的精神默默为穷人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其次,特蕾莎修女认为贫穷的另一面是这样的:很多人非常积极地向远方的人表达自己的爱,比如热情地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和志愿者活动,但对周围的人,甚至是父母都漠不关心。还有很多人因为渴望更多的个人成功或者更大的个人发展,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父母,照顾孩子,导致家庭遗憾。很多人其实生活在一个很深的精神和心灵的贫困中。心灵被焦虑、怀疑和巨大的虚无所困扰,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中,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富人,却不想成为一个穷人。然而,当我们盲目追求物质财富的时候,我们不自觉地制造了许多精神上的穷人。所以,要想成为一个有钱人,就需要在精神上和情感上得到关爱,尤其是来自自己的家人和周围人的关爱。就像修女说的,我们怎么去爱穷人,如果我们不能先爱我们的孩子,如果我们爱他们?
读《特蕾莎修女传》五篇随笔(3)
刚刚读完《特蕾莎修女传》,我发现我有一种很棒的感觉,我现在可以深刻理解作者想要描述的那个人的心情和风格。同时,我也能感同身受。
特蕾莎修女第一次去救一个人的时候,你要知道,那是一个非常非常脏的老头,满身污垢,臭气熏天,奄奄一息。要抱着这样一个人,不仅需要爱,更需要勇气、意志和力量。但是特蕾莎修女做到了。为穷人中最穷的人服务并不容易。光有爱和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巨大的耐心和无私的爱。
当今社会人们都做些什么?当然我说的也不是绝对的,但是总有一些人像老人一样摔倒,现在舆论都不敢扶,怕老人起来后直接不走。首先第一件事就是拍照然后帮忙,有的人视而不见,冷冷离开。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当然,光是为了这个摔跤,有些老人也不缺钱。后来我觉得有句话叫文盲很可怕,但是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就更可怕了。特蕾莎修女追随她的信仰直到最后。她觉得一切行动都是上帝的指示,她只是来修行的。同时,我也认为自己是基督手中的工具,每天努力做一点点事情就会离开。这种深刻的谦卑特别值得我们理解。在妹子看来认识自己就是认识上帝,所以这种自知之明可以帮助我们觉得自己很卑微。
当我看到妈咪离开我们的时候,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但是在妈咪看来,死亡不是结束,而是生命的开始和延续。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在上周五的读书会上也讨论过。我当时说的是,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人死的时候,这种物质的痛苦比生孩子的痛苦大十倍。这时,一个同学站出来说,请不要把这种恐惧强加给我们。当然,她好心提醒我不要让痛苦的感觉留在身体里。其实我还没说完后半句。当我们对生活有了信念,就不会害怕死亡,就像姐姐说的那样。
还有一段是妹子说的“要爱一个人,先要爱家人。同样,如果你想爱上帝,你必须先爱你的家人,然后通过爱你的邻居来爱上帝。家是你爱的起点,是你对上帝的爱。涟漪就是这样传播的,更大的波浪也是这样开始的。”
这段话也对我触动很大。首先,我们要爱自己,有能力去爱我们身边最亲近的家人、邻居、朋友。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力量,我们会再次爱众生。这也是我需要练习的方式。
特蕾莎修女在爱中行走,但这么瘦的女人却做着这么伟大的事情。她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模仿。
读《特蕾莎修女传》随笔五篇(4)
写名人传记大概是最安全、最省心、最不出错的。对了,小说是纯虚构的,你要从一开始就构思一个凄凉的框架。名人传记就不同了。几个伟大的事迹和功绩都在那里,挖点史料,探探当事人的内心,写得有点文采,还行,乖巧,两三个明星就在那里,一部小说一旦写得不好就是明星。
豆瓣评分这么高,我很惊讶。个人觉得三星不能再多了。大概是因为有图,文字通俗易懂,所以才这么受欢迎吧?豆瓣搜索特蕾莎修女传,全是华子写的。
我首先想到的是terresa妈妈翻译成Dylan。。。我觉得是特蕾莎修女,在文中用“母亲”这个词太别扭了。
看完整篇文章,感觉特丽莎从小就立志献身于主。她愿意做尼姑,愿意受穷,极其虔诚。她可以通过祈祷来祈求施舍,也许是因为我不是基督徒,也不是信徒,不太懂。作者文采尚可,但感觉不到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多是陈述事实,内心分析肤浅,难以引起读者的赞叹。我认为特蕾莎在一路信仰的支撑下成功地走完了这条路,但特蕾莎也是一个普通人,不是不需要吃喝的天使。她其实选择了一条很艰难很艰难的路。作为一个普通人而不是圣人,她是如何坚持走完这条路的?你后悔过吗?她是如何说服人们捐款的,她是如何分配这些钱的,她是如何管理协会的修女牧师的?
读《特蕾莎修女传》随笔五篇(5)
首先声明,这本书我还没看完。很大一个原因是作者的文笔过于生硬,可能是因为作者的参考资料大部分是英文,所以语言有欧化的感觉,不好读。另一方面,作者的语言过于幼稚,没有传记的生动性,而且近乎直白,很难让人通过文字去感受特蕾莎修女的一生。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失败的传记。
其次,我声明我是无神论者,没有宗教信仰。我不能理解迪伦对基督的爱是因为我不能理解_ _,这也是我没有坚持读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根据评论,看这本书的人大多是宗教信徒,所以我就以一个非宗教人士的身份来阐述一下我对这本书和迪伦的看法。
诚然,作为一个不信教的人,看到作者反复强调迪伦对基督的爱,我会很反感。所以“这本书不适合不相信_ _”是值得怀疑的。我不认为没有宗教信仰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我也不认为有宗教信仰可以假装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有了慈悲心和清醒的头脑,只要不迷失在宗教和不信中,有没有上帝就无所谓了。
看这本书的初衷是感受人文情怀,但这本失败的传记所传达的人文情怀真的很难感知。但这让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mdash& ampmdash现代人的失落。我不能理解,这种传记应该算是现代人失落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可能是因为对上帝或者除了自己以外的物体缺乏信仰,所以强烈的情感表达越来越少。缺乏虔诚热烈的爱,导致现代人冷漠,缺乏勇气,也导致人们盲目跟风,追求物质上的成功。所以物质上的成功取代了信仰原本的地位,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让我感触颇深的一句话是迪伦说的:“现代人迷失在体制中。”
迪伦心中有爱,她爱基督,所以不管走多远,她都知道自己为什么开始,这让我很佩服。在现代,很多人的目标和信念是融合在一起的(目标是信念,比如以物质成功为目标,以物质成功为信念),却走向极端,迷失在路上。
迪伦的伟大在于她的付出,那是一种我无法想象的无私。我曾思考过这是否是一种自我迷失,但从她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看出她完全是在“服事基督”,头脑清醒。这种坚持不仅没有让她迷失自我,相反,恰恰是这种坚持让她抛开了个人的羁绊,释放了自我,实现了对生活的大爱。我觉得这是一种心性,一种品格,儒家的仁,道家的道,佛教的空,所有宗教或信仰的大成。mdash& ampmdash大善大美。
在很多人迷失在物质的今天,谈什么大善大美都太模糊了。自我救赎是接近迪伦,走向伟大、美好的第一步。学会思考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才不会在路上迷路。宗教是引导人们走向善与美的工具,但今天太多的人过于自大,过于自信,于是抛弃了宗教,最终迷失在自己的梦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