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主要内容概述
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告诉徐贤白娘子是蛇妖,徐贤对此表示怀疑。后来,徐贤按照法海的方法,让白娘子在端午节喝雄黄酒。白蛇夫人不得不露出他的本来面目,但他把徐贤吓得半死。白娘子到天庭偷仙草灵芝来救活徐贤。
法海把徐贤骗到金山寺,软禁了他。白娘子和法海打架,淹了金山寺,却伤了其他生灵。打破天条的白娘子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装进碗里,压制在雷峰塔下。白蛇夫人的儿子长大后成为最好的学者,他去塔里崇拜他的母亲,救了她,让全家团聚。
扩展数据
《白蛇传》在今天已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而白蛇与徐铉的爱情故事也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个故事在越来越多编辑的笔下不断变化发展。经过几百年的积淀,已经成为中国四大著名民俗之一。
早在唐代,《博支一》中就有一篇名为《李皇》的短篇小说,写的是陇西男子李皇与一位白衣美女同居三日,归来后却觉得有猫腻,“转过头来”,“会说话,却觉得自己的身体在渐渐消失。把被子露出来看看。只不过是空注水,只有脑袋保住了。”
一家人去寻找一个白衣女子的家,但看到一个空空的花园和一棵孤零零的树,就问邻居,看到树下有一条大白蛇在进进出出。本文最后附另一个故事,说是某衙内李延与一个便衣女子交往,脑分裂而死。
一家人去了前天住的地方,却看到一条蛇缠绕在一棵枯萎的槐树上。砍倒它的树,弄几条小白蛇。这两个故事都看到了白蛇的影子,但故事只是为了说明邪灵的主题。
真正的白蛇传说的原型是阿明洪琨写的《西湖三塔》,这是一部宋元时期的书。它描述了在宋孝宗的惜春时期,xi玄赞娶了一个用白蛇精的白衣女子,后来被她害了。多亏了Xi真人的营救,三个魔鬼被困在了西湖的三座塔下。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临安人,名字和徐铉差不多,白衣女子是白蛇变的,而且有同伴,两人都被压制在西湖的塔下,和后来的白蛇故事有明显的渊源关系。
白蛇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是在明朝。明末冯梦龙的词《永镇白蛇雷峰塔》比以前复杂丰富多了。以借湖打伞、签盟给钱、发朝廷消息、一一送礼等情节,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白娘子、徐铉等主要人物的性格也十分突出。
白蛇虽然还没有摆脱恶灵,但已经是一个大胆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义妖了。徐铉是一个庸俗胆小的小市民,胆小懦弱,与白蛇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故事描写了白蛇和徐铉的矛盾,为白蛇故事的进一步演变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存最早的白蛇故事戏剧创作是黄图一刊山亭刻本《雷峰塔传说》。这本书写于清朝的干勇时期。它继承了剧本中对白蛇性格的描写,着重描写了白蛇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而且白蛇的温柔和深情更让人感动,大大削弱了白蛇的邪气。
但从全剧来看,他还是抱着封建正统的观念,否定白蛇传那种不礼貌的婚姻。从全剧一开始就可以看出,他宣扬的是徐与白的姻缘是命中注定,人力物力无法挽回的。
他也强烈反对民间艺人在剧本中加入“生孩子是第一位的”等情节。在《看雷峰塔传奇入门》中,他说:“白娘子,蛇妖,若入衣之列,邪在何处?”这段话很露骨。在作者心目中,白蛇还是妖。
乾隆中期,先后出现了《梨园旧稿《雷峰塔》和竹楼《雷峰塔》两部重要著作。《梨园》旧稿早于《水竹居本》,相传是陈父女的演出。
《水竹居》是方承培对《梨园旧稿》的修订。此稿参考了梨园,并加入了端阳、秋草、水斗、断桥、河伯等各种剧目,为雷峰塔的传奇悲剧冲突奠定了基础。并以其悲剧的深刻性和独特性征服了广大观众。
随着悲剧冲突的深入,《方本》中的几个人物形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端阳、水仗、乞草、断桥等剧中,白蛇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描写,比黄本更深刻。她变成了一个追求幸福生活的蛇妖。
面对强大的迫害,她的反抗虽然有很大的影响,但还是以失败告终。白蛇是在追求美、抵制丑的过程中被毁灭的,这构成了她的悲剧性格。这也是“雷峰塔”传说仍能流传至今,仍具有感人力量的重要原因。
客观来说,《方本》是雷峰塔众多戏曲中比较完整优秀的一部。他在《雷峰塔传说引论》中说,他认为旧本“俗于文字,伪于文字”,所以“多加注意,遣词造句,经营得很好,使之为世所用,回归高雅。”他为这个民间传说做了很好的刮痧和磨砺,让这个人神恋的悲剧故事家喻户晓。
此外,晚清的《类鲍锋卷》第一次将前代各种剧本或传说中的因缘解释得清晰透彻。仅仅1700年前,一条小白蛇来到一个乞丐的刀下,被徐铉上辈子买下放生。于是,白蛇只好报恩,与徐铉结为夫妻。
释迦牟尼佛逼白蛇发誓,如果出了什么差错,就要遭受镇压。宝卷加上这个开头,让人从一开始就觉得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操纵白蛇和徐铉的悲剧命运。
然而,把《类鲍锋卷》仅仅看作是天与因缘的表现是过于简单化的。还有一个伦理因素。第一篇写白蛇和徐铉,“夫妻恩爱如鱼水,家庭和睦值千金。”中间有一段偷草救夫,也说明“从此夫妻更和睦,夫唱妇随。”
而《河火》这一段,描写的是夫妻、母子的离别之痛,主题依然是伦理。在第二部分,许孟郊牺牲了塔,承认了他的父亲,成为第一,等等。最后救出母亲,“夫成佛,妻成仙。”就这样,夫妻之爱写在第一卷,孝子之爱写在第二卷。家庭伦理得到了充分有力的体现,这才是宝娟真正想表达的。
在小说方面,沈编著的《雷峰奇闻》和《白蛇二记》、嘉庆年间虞山主人的《雷峰塔传说》、梦花馆主人的《白蛇传说》以及著名作家张恨水的《白蛇传说》都是白蛇故事的发展和演变。
吴秉文在《清·雷峰山十三传》的序言中说是为了“昭示后人”,但从文章所说的内容来看,作者对白蛇追求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所以最后作者还是写了一个“标黄榜扬名振金街,合家团圆”的大团圆结局。
至于清代梦花馆主人写的《白蛇传》,则完全由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变成了一部长篇的神仙小说。
第一次开头,作者就表明了主旨:“书的本意是说,一个人不应该忘恩负义,就是一个妖怪要报恩前生的恩情,才能成就一个道果,跻身神仙之列。”他还借鉴了大学时“人不如鸟”这句话来说明自己的写作目的。
今天的话剧《白蛇传》主要是由现代著名戏剧家田汉先生根据方承培的话剧《雷峰塔》改编而成。剧中直接将白蛇和青蛇带到人间,删除了“许仕林拜塔”、“白娘子皈依佛门”等情节,只在结尾暗示雷峰塔倒了白蛇获救。
在“开药房”一节中,解释了白娘子坐在教室里行医治病救人,删除了“偷库银”“偷衣”等有损白娘子形象的内容,让读者感觉白娘子更加可亲、平易近人。
雷峰塔从清初开始流行于戏剧舞台,两个世纪以来从未间断。京剧和川剧领衔的《白蛇传》故事,在舞台上更是经久不衰。各种地方戏也在不断上演《水斗》《断桥》等名剧。
总之,从宋元故事到雷峰塔传说,再到各种地方戏曲、白蛇传和文人小说,白蛇传故事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重要剧目。
百度百科-白蛇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