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就是人性。
但读完尚道,我不禁松了一口气。《尚道》这本书,贯穿着“尚道即人性”、“高手造势,中手造市,低手做事”的思想。林尚沃认为做生意其实就是投资于人,厌倦了金钱的人是不可能发财的。只有把经商当成事业,顺其自然,才是经商的最高境界。林尚沃仍然被人们所称赞,正是因为他是一个大写的人。他待人诚实,靠高尚的人格获得成功。他想做的是事业,不是收钱。金钱象征着他的成功,而不是他的最终目标。所以,成功了,有钱了,就达到了造福社会的目的。这难道不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吗?
《尚道》讲述了朝鲜巨商林尚沃在19世纪初从一个不起眼的杂货商变成世界第一商人的真实而传奇的一生,以及他在经商中体会到的所谓“经商之道”,即“视财物如普通水,公平正直如秤砣”。按照作者崔的理解,使获得巨大成功的,是他的师傅石崇的三句真言:第一是“死”,有了死的意识,才能不惧怕生命的危机;二是“鼎”。对财富、权力、名誉的欲望,一定要像三脚架的三只脚,这样人生才不会被打翻;三是“解英杯”。如果一杯太满,酒就会消失,七分钟后才能喝完。这个杯子总是提醒他的主人不要膨胀。林尚沃在石崇大师的教导下重返商界,成为“天下第一商”。晚年,他把自己的全部财产还给了社会,甘愿做一个田园诗人,心满意足地度过余生。
古语有云:“不患贫,患不均”。在我看来,这里的“平均”一词并不是指“锅饭”或“绝对平均主义”,而是强调财富的分配要尽可能公平合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富人阶层”甚至“富人阶层”,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他们来说,问题不是如何有钱,而是如何花钱。社会在变,但人性是普遍的。崔创作这部小说时,正逢南韩发生经济危机,国民经济被迫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监管。所以他一边创作一边想,韩国之所以陷入这种境地,是因为它在经济活动中没有遵循“商业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韩国的昨天就是我们的今天。无论他的理解是否正确,这将是对中国读者的一个警告。
书中讲述的一个小故事让我深思。
一天,当林尚沃回家时,他看到三个人来借钱。他给每个人一两个便士,看他们五天能挣多少钱,然后决定借给他们多少钱。
五天后,第一个人报告说,他用一两银子买草绳、编草鞋赚了1分钱,第二个人报告说,他在庙会上卖风筝赚了1两银子。当第三个学者型的人来了,他对林尚沃说,我的主,1银能做什么生意?我拿了一两银子去酒馆喝酒。喝了一天,花了九毛钱,只剩下1。我用这1美分买了一张白纸,然后给尹福勋爵写了一个存折,说我在寺里学习四书五经,希望它能提供我学习期间的一些开销。你看,这是府尹给的10银子。
林尚沃赠送草鞋100元,风筝200元,学者1000元。1年后再相见。
1年后,草鞋匠还清了本钱,卖风筝的开了五家店,书生空手而归。他带着1000两白银来到当时的首都平壤,和一个妓女鬼混了一年。最后,他花了1000两银子,向那个情人借了回程的路费。
林尚沃问他怎么办,书生说,你能再给我一次机会吗?我想再向大人借点钱?
林尚沃又给了他2000两银子,以备来年之需。
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八年后,有一天,这位学者出现了,要求林尚沃准备10辆牛车。过了65,438+00天,秀才带着65,438+00车人参,价值65,438+万两银子,回到了家。
原来秀才拿了2000两银子,然后去平壤和妓女鬼混了两年。最后只剩下100两白银,于是他买了100两人参种子撒在深山老林里,六年后获得了大丰收。
林尚沃认为:小富是勤劳,大富是天生。编草鞋的人就像种田一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要努力,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并不难。
卖风筝的人灵活,善于抓住市场机会,也能达到中等水平。
要想非富即贵,就不能对金钱感到厌倦,要有“种瓜得豆”的能力。大多数有所成就的人并不依赖于小聪和肖辉。下雨时他们不卖伞,放晴时他们不卖木屐。而是要有三年五年的规划,能够根据几年后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经营策略。这就是所谓的“大智若愚”。
这个秀才拿着1银子喝酒,可见他对金钱并不厌倦。他花了100银子买人参种子,愿意等六年,可见他是有长远眼光的。这种人经历了酒色之后,就会大有作为。
联想到所谓的第三类,第一类做“势”,第二类做“市”,第三类做“事”。
其实真正的赢家,这三件事都要做,而且都要做好。
偶然在朋友的书架上发现了这本书。虽然是一本过时的畅销书,但是两个下午看完之后,觉得经典的东西不会过时。
对了,因为引用的古文很多,读起来有点晦涩,对于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网友来说不是问题。
这本书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当下,一条是古代。一部是根据韩国旗平汽车集团总裁金的自杀,另一部是根据200年前的生活。
这两条线互相交叉,以为主,金为辅,以死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