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如何阅读古典小说

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发布时间:2009-11-2 16:17:00来源:散文吧。

这是鲁迅1924年7月在Xi安讲演的抄本。修改后收录于1925年3月西北大学出版部出版的《国立西北大学与陕西教育厅合办暑期学校讲座(二)》。

我说的是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很多历史学家说人类历史是进化的,所以中国当然也不例外。但是纵观中国的演变,有两个非常特殊的现象:一个是新的来了很久,旧的又回来了,就是反复;一个是新的放了很久旧的还没丢弃,就是杂。但是它不进化吗?不是这样的。只是比较慢,让我们不耐烦,有一天觉得自己像三秋了。文艺,文艺小说之一,自然也是如此。比如,即使在今天,很多作品中,唐宋乃至原始人的思想和手段的糟粕还在。今天,我只想忽略这些糟粕——虽然它仍然很受社会欢迎——从杂乱的作品中找到一点线索。一* * *分六讲。

从神话到神仙传第一讲

小说考证之名,可以从庄子“饰小说作县令”的说法中找到,最为古老。“县”高,字高;“玲”是美女,有很好的口碑。但这指的是他所谓的琐碎之言,与道家无关,与后来的所谓小说不同。

因为从孔子、扬子[1]到墨子[2]的学生,都可以从庄子的角度称之为小说;另一方面,庄子的作品,别人也可以看做小说。至于《韩曙》、《文艺志》,则说:“小说家街谈巷议。”这和现在所谓的小说差不多,不过是古代官员收集老百姓议论的小词来考察国家的民情风俗罢了。现在已经没有所谓小说的价值了。

小说是怎么起源的?据《韩曙》和《文艺志》,“小说家流出官”官员是否收藏小说是另一个问题;

就算有,也只是小说书的起源,不是小说。至于现在研究文学史的人,大多认可小说源于神话。因为原始人,在山洞里,看到世间万物,不会经常变化——像风一样;下雨、地震等。——有人类不可预知的反抗,这很让人意外。我想万物必有主宰,所以打算命名为神。想象上帝的生活和行为。比如中国说盘古开天辟地,这就成功了“神话”。从神话的演变来看,故事逐渐接近人性,外貌很可能是个“半神”。比如说,古代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他们的天赋是在凡人之上的,因为他们是上天赋予的。比如Judie吞了一只燕子的蛋做成生意,姚的《十日出柜》,姚对它的出手,都是异于常人的。这些口头传统被现代人称为“传说”。从这种演变中,商业被归类为历史;这个轶事变成了一部小说。

我想,在文艺作品的排序上,恐怕诗歌排在第一,小说排在最后。诗歌起源于劳动和宗教。一是因为工作的时候可以一边唱歌一边忘记辛苦,所以可以从简单的叫发展到发挥自己的思想感情,有自然的韵脚;其次,是因为原始人因为恐惧而逐渐崇拜神灵,所以赞美他们的威望,赞美他们的功德,这就成了诗歌的起源至于小说,我以为他们是从休息开始的。人们在工作的时候,用歌曲来自娱自乐,忘记自己的辛苦。当他们休息的时候,他们也需要找些事情自娱自乐。这种事情就是互相讲故事,这种讲故事就是小说的起源。——所以诗是韵文,是劳动期间发生的;小说是散文,发生在课间。

但在古代,无论小说还是诗歌,它们的元素总是离不开神话。印度、埃及、希腊如此,中国也是如此。只是中国没有什么包含神话的伟大作品;它零星的神话还没有被收集成一本专门的书。我们只能从古籍中得到一点,而这些古籍中最重要的就是《山海经》。但是,这本书也是不系统的。最重要的一个,和后面的记述有关,有西王母的故事。现在给我一个:

“玉山是西王母的住所。西王母似人,豹子尾虎牙,善吹口哨,满戴胜,是司与五残之力。”

这样的事情很多。这种古典一直流行到唐朝,被骊山的母亲夺走。此外,还有一种《穆传》,讲述了八马西征的故事,是蓟县古冢中的杂书之一。——总之,中国古代的神话材料很少,拥有者也只是片段,不长,而且似乎后来也没有散去,这本来就不多见。我们是来找原因的。我认为有两件事最重要:

第一,太辛苦了,因为中华民族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自然情况不好。为了谋生,生活很辛苦,所以注重现实,忽略幻想,所以神话无法发展和传承。劳动虽是文艺的源泉,但有条件:不过分。各种诗,只有在你工作休息舒服的时候,或者感觉有点累的时候,才会出现。有一点空闲的时候,就会聊小说。工作太多,休息太少,疲劳没有恢复的余地,就睡不着,吃不下,更谈不上文艺了。

第二,很容易忘记,因为中国古代只有神、人、鬼,经常是混菜,那么原始的信仰就存在于传说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旧的死了,后人不知情。例如,申屠和雷宇是古代的大神。相传他们手持芦苇绳缚虎辟邪,因此在古代被视为守门人。但后来门神被改成了秦琼和尉迟敬德,各种事实被引为证据,于是后人只知道秦琼和尉迟敬德是门神,而不再知道申屠和雷宇,更不要说编造他们的故事了。而且,他们还不少。

中国的神话没有什么长的。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汉书》和《艺文志》中的小说:很多《汉书》和《艺文志》中的小说都没有目录,只能看到一些遗迹。例如,《大戴礼》和《富宝篇》中引用的《清实子》说:

“古人八岁离家,学小艺,做小活;带着一束头发上大学,学伟大的艺术,完成伟大的节日。如果你住在房子里,你会学会礼貌,如果你走路,你会听到和谐和爱的声音,所以你没有自我进入。

……"

《青史子》这几个字是古代小说;但就我们所见,和《礼记》一样。不知道为什么是小说。还是因为还是有很多和儒家不同的观念。至于所有的所谓汉代小说,东方朔写的有两种:一是神异经典,二是《十国演义》。班固做的作品有两种:一是汉武故事;第二,汉武帝传。此外,还有郭喜安的《东明集》和刘欣的《西京杂记》。《神经》里的文章是对《山海经》的模仿,里面有很多奇形怪状的东西。现在给我一个:

“西南荒山里有个假兽,长得像蝎子,人会说话,经常骗人,说东说西,说恶说善。其肉美,其食,其不真。”(西南饥荒经典)

《十国志》是汉武帝在《西王母》中听到有关十大洲的记载。也是《山海经》的翻版,但比神异经典略显庄重。《汉武故事》和《汉武帝传》都是关于汉武帝的出生,甚至是崩葬。《鬼里洞》讲的是神仙道教和远处的怪事。《西京杂记》是一部记载人类琐事的杂记。

但是《汉书》和《艺文志》中并没有记载《神经》和《十国志》,所以很明显,东方朔并没有制作《神经》和《十国志》,而是后人伪造的。《汉武故事》和《汉武帝传》与班固的文章风格不同,夹杂着佛教语言。那时候佛教还不流行,汉人也从来不喜欢说佛语。关于《东明集》,《西京杂记》已被证实为六朝人所作。——所以上面说的六部小说都是假的。但另外,刘向的《神仙传》[3]是真的。晋代葛洪写《神仙传》[4],多在唐宋,对后世思想和小说都很有影响。但刘向的《神仙传》当时并没有打算作为小说,而是作为一个真实的东西。不,它仍然被用作儿童书籍的材料。现在经常会出现一个问题:这个神话可以作为儿童读物吗?顺便说一下吧。一方面,反对的人说:用这个神话教孩子,只能培养迷信,危害很大;另一方面,赞成一方面的人说,用这个神话来教孩子,符合童馆的性质,而且很有趣,无伤大雅。现在我认为这取决于社会的教育状况。如果孩子能继续接受更好的教育,将来自然会懂科学,不会迷信,所以当然没有坏处。但是,如果孩子不能继续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知识不再高深,那么从小就被灌输的神话就永远是真的,所以可能是有害的。

六朝志怪第二讲

就像我上次说的:1。神话是文学艺术的萌芽..第二,中国的神话很少。第三,所有的神话都不长。第四,《汉书》、《艺文志》中上传的小说已经不存在了。五、现存的汉人小说大多是假的。现在,读六朝小说怎么样?中国相信鬼神,但鬼神与人隔绝。因为他想让人们和鬼神交流,女巫就出来了。女巫后来分成两派:一派是炼金术士;一个还是女巫。女巫多谈鬼神,方士多谈炼丹求仙。自秦汉以来,此风渐盛,六朝无兴。因此,有许多关于奇怪事物的书,像自然历史。

“燕太子丹质在秦,...欲归,请于秦王。国王不听,却荒唐地说:‘让乌头白,让马长角也可以。’但靠在椅背上,叹了一口气,他的头白了,他倒下呻吟,马晟有角。秦王只好把它送了...”(《史部》卷八)

这都是怪诞的,受炼金术士思想的影响。再如刘的《异园》:

“在时,东海许氏丫鬟兰突然发黄,拭之不正常。* * *等之,见笤帚自墙角至丫鬟床前,乃烧之,大嫂方得平复。”(第八卷)

这说明六朝时期的人把一切都当成了怪物,这正是巫术的思想,即所谓的“一神论”。这种想法,直到现在,仍然存在,就像:

在树上挂“有求必应”的牌匾很常见,足以证明树在社会上仍然被奉为神,就像六朝的迷信一样。其实这种思想在古代无论什么国家本来都是存在的,只是逐渐消失了。但是中国仍然很繁荣。

除了博物和异园,还有甘宝的《寻神记》和陶谦的《寻神后记》。然而,苏姬神的大部分已经丢失。现在保存下来的是明代编纂的各种书籍的语录,加上其他奇书。这是一本半真半假的书。至于《寻神后记》也记载了神异,但陶谦心胸宽广,未必如此,也是别人的借口。

此外,还有一种思想帮助六朝人发展了他们的奇思妙想,那就是印度思想的输入。因为晋宋齐梁四朝以佛教闻名,当时翻译的佛经很多,同时鬼神奇谈也杂糅其中,所以当时把中国和印度的鬼怪都纳入小说中,使之更加发达,比如鹅笼的故事,这是:

“杨很羡慕在遂安山之行,结识了一位秀才,...躺在路边,云脚疼,求送鹅笼。他认为这是一个笑话,学者进了笼子...现在他和双鹅坐在一起,鹅们并不感到惊讶。他是关在笼子里走的,也没觉得重。走到树下之前,秀才从笼子里出来说:‘我要给你搭一间薄房。’他说:

很好。这是一个铜棺材,里面有一个盘子。.....过了几行酒,颜说:‘我暂时要请一个女子。' .....把一个女人吐在嘴里,...* * *坐下。忽然书生喝醉了,这女子叫颜曰:

.....去偷一个男人,...暂时称之为......' ...女人嘴里吐出一个男人..."

这种思想,不是中国有的,完全是受印度思想的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六朝志怪小说与印度的关系。但要注意的是,六朝人志怪,但一般都像今天记录的新闻,当时并没有写小说的打算。

上面说了六朝志怪小说,现在来说说志怪小说。六朝有志之士的小说也很简单,同志们几乎都很陌生。刘崧一清的《世说新语》可以作为一个代表。现在让我举一两个例子:

”阮光禄在唰的一下,有了好车,借款人全都给了。有人埋了他妈,他想借却不敢开口。阮听了,叹道:“我有车,别人不敢借。“为什么?”那就烧了它。”(《美德》卷)

”刘令恒暴喝一声,还是在屋里脱光衣服。人见讥笑曰:‘吾以天地为楼,以室为衣。“你为什么进我的房子,””(《任生篇》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