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赖恩·卡斯特罗
查看我的收藏
0有用+1投票
讨论
布赖恩·卡斯特罗(1950—),澳大利亚华裔作家,中文名高博文,生于香港,父亲是葡萄牙人,早年在上海创业,母亲是混血儿。由于家庭环境和教育,卡斯特罗能流利地说英语、粤语、法语和一些葡萄牙语。第一部小说《飞鸟集》于1983年出版,立即引起轰动,并获得1982年澳大利亚人沃格尔文学奖。
中文名
布赖恩·卡斯特罗
外国名字
布赖恩·卡斯特罗
国籍
澳大利亚
出生地
香港
出生日期
1950
职业
作者
主要成就
获得1982沃格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
候鸟与追踪中国
当布赖恩·卡斯特罗11岁的时候,他独自离开香港去了卡斯特罗。
布赖恩·卡斯特罗[1]
他在当地的寄宿学校学习,然后在悉尼大学学习文学,1976毕业。他的论文是诺曼·梅勒小说中主人公与风格的关系。现在住在墨尔本。[2]
卡斯特罗已经出版了八部小说,分别是;候鸟,追踪中国,二狼,随波逐流,Pomeroy,Stapper,
布赖恩·卡斯特罗的作品《海派舞曲》[3]
《上海舞蹈》《园书》,散文集《寻找埃斯特拉》。八部小说中,有五部在澳大利亚获得了各种奖项,其中《候鸟》的影响力最大。作品以两条平行的线索,通过戏仿的方式展现了早期华人移民在澳大利亚的生存体验和主人公的文化身份困惑。[4]
《两只狼》获得1991年《时代》小说奖,《追踪中国》获得1993年《万斯·帕尔默》小说奖,《斯塔珀》获得1997年《卡斯特罗的介绍》班卓琴小说奖,《上海舞蹈》获得维多利亚/新南威尔士总理奖。[5]
读卡斯特罗的小说,读者会有一种印象,当今西方流行文学理论的代表人物就像路人,匆匆出现在他的小说里。比如法国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的第一部小说《候鸟》,法国结构主义者路易·施特劳斯的代表作《结构人类学》出现在《波默罗伊》。德国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在他的小说《追踪中国》中成为两位主人公的阅读对象,弗洛伊德和他的故事《狼人》成为小说《两只狼》的基本来源,还有福柯、阿尔都塞等人。
作品主人公在他的小说中直接或间接地谈到这些理论家,公开讨论他们的理论观点。一些澳大利亚评论家认为,在卡斯特罗的小说创作中,该理论往往包含在叙事中,并不断在情节和主题中发挥作用,而不是在对话中。
叙事离不开故事,而如果故事中穿插不同的文学理论和代表人物,大众能接受吗?许多澳大利亚评论家对此提出了批评。比如艾伦·古尔德认为《候鸟》的结构和人物难以令人信服,格雷厄姆·伯恩斯认为《候鸟》中西姆斯·欧阳与罗兰·巴特的偶遇纯属投机取巧,越权小说。然而,伯恩斯似乎意识到了卡斯特罗的创作意图,他指出《候鸟》为了应对文化身份的挑战,肆意渗透了批评理论。[6]
卡斯特罗在创作中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他最喜欢的作家有美国作家诺曼·梅勒、欧内斯特·海明威、威廉·福克纳、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索尔·贝娄、英国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和安东尼·伯吉斯、德国作家弗朗茨·卡夫卡、保加利亚作家埃利亚斯·卡内蒂和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他不喜欢许多澳大利亚作家,其中帕特里克·怀特是他最喜欢的。[7]
在澳大利亚,卡斯特罗被认为是澳大利亚最大胆、最具创新精神的作家之一。澳大利亚现代主义传统形成晚,持续时间短。所以卡斯特罗一方面继承了现代主义的传统,作品晦涩难懂。另一方面,他体现了后现代特征,表现了澳大利亚人对自己文化身份的重新审视。其作品的典型特征是关注过程,再现语言和文本的不确定性,表现少数民族的文化错位。
据报道,卡斯特罗写了5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约24篇发表在较小的文学杂志上。两个是作者的最爱:
跳房子发表在1996的一篇体育声明中。在这部小说中,跳房子成了卡夫卡过去家族历史与现代生活现实之间的纽带,因为作者和卡夫卡一样,是远离故国的流亡者,但同时也意味着选择、新的机遇或死亡。小说中,过去和现在,中国和澳大利亚,叙述者和卡夫卡依次出现,形成对比。
《你应该记得吧》发表于1993年《皮卡多新作选》。同样,小说中的“它”字指的是三明治。就像普鲁斯特作品中的蛋糕一样,三明治的味道让叙述者想起了过去,想起了他与家人和故国不可分割的联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