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感人的关于人和狗的小说?

有一本书叫《小狗鲍比》。我已经读过了。很感人,有它的形象。

关于鲍比的故事

焦小军发表于2005年8月24日16: 11: 00。

经历过刀光血影的苏格兰人,被一只小狗的善良和执着所感动。他们的雕像不仅代表了他们对波比的向往,更代表了他们对纯真感情和美好生活的崇敬和向往。

在爱丁堡的格里芬教堂外,我意外地发现了一尊小狗的铜像。它小而多毛,坐在一根石柱上,凝视着远方,仿佛在等待它的主人从市场回来。印象中很少看到有人给狗做雕像。即使有,也必须高大威猛,为救世主立下了汗马功劳,或者意在辟邪消灾。这狗绝对是碰不得的,完全可爱甚至可怜。

我对这只小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了解了一个听起来平淡却又感人的真实故事。

这只狗的名字叫博比,它的主人是19世纪中叶一个名叫约翰·格雷的普通老牧羊人。每周三,约翰都会带着他的狗去爱丁堡的市场做生意,然后去Trail酒吧吃午饭。酒吧里的人都喜欢鲍比,每次酒吧老板特雷尔先生都会给他一个甜面包。

1858年,约翰去世,他被安葬在格里芬教堂的墓地。葬礼后的第三天中午,博比突然独自出现在Trail酒吧。他看上去疲惫、悲伤、肮脏。特雷尔对此感到很抱歉,像往常一样送来了一个甜面包。饥饿的鲍比没有当场吃,只是对着特雷尔摇了摇尾巴,低着头,嘴里含着面包离开了。

第二天,第三天...鲍比每天中午都会出现在酒吧,每次都是低着头,嘴里含着面包离开。

好奇的特雷尔决定跟踪鲍比。结果他发现鲍比去了格里芬教堂的墓地,在主人的墓碑旁吃了那顿少得可怜的午餐。原来约翰死后没人照顾博比,博比也从未离开过共同生活多年的主人。它每天都躺在那里给主人看坟,只有下雨的时候才会跑到教堂边上找个地方躲起来。它所有的食物就是酒吧里的那片面包。

人们被狗感动了。许多人试图收养它,并把它带离墓地,但鲍比拒绝离开。1872年的一天,人们发现博比死在墓地里,他在那里和他的主人呆了十四年。人们破例将鲍比安葬在教堂,并建了一座雕像纪念他的“忠诚”。

听完这个故事,我被小狗鲍比的坚持所感动,更被苏格兰人真诚善良的淳朴情怀所感动。说真的,我从小到大听过、看过很多和狗有关的传奇故事,几乎没有一个比狗博比更好的。然而,我从未见过有人为一只狗竖立雕像。中国人似乎认为狗的忠诚是理所当然的。哪怕死得“比泰山还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身体,得到几个赞,看到几滴泪,就“埋”了,也绝不会费心为一只小狗(也是别人的小狗)立个雕像。现在我们看到的雕像大多是威武的皇帝或者虚幻的图腾。就连历代作家、诗人、艺术家、发明家的雕像也不多见。加在一起,可能就没有安和南靖的石马多是皇帝的守灵者了。

正好我也有一篇以狗为主题的文章,作者是我最敬佩的博学正直的作家李国文先生。他回忆起文革“劳改”期间,一只长毛狗王曾朝夕相处的故事。当时,他因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第一篇小说受到姚的批评而成为“右派”,被发配到贵州某林业局货场当搬运工。他那个好色、贪婪、鬼鬼祟祟的工头,养了一条“德才兼备”、忠于主人的狗。这只狗之前在牙克石林区封印过狗王,曾经咬死过一只公狼,在一次山体滑坡事故中救了主人一命。然而它的主人却把它当成了小丑,或者当成了酒后炫耀的资本。最后,可怜的老狗受贪婪的主人委托,把它变成了又厚又厚又暖又软又白又黑又亮的硝毛。

读到这里,感觉李先生的话是从心里滴出来的——

“那一刻,我真的觉得自己死了。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面前,天不是天,地不是地,在我身边飞速旋转。你能看到的只有弯弯的月牙儿,你能听到的只有伤心的哭声。”

记得有本书叫《学会感动》。在心灵容易被功利物化的今天,学会感动或许是我们心灵沙漠中的一片绿洲。经历过刀光血影的苏格兰人,被一只小狗的善良和执着所感动。他们的雕像不仅代表了他们对波比的向往,更代表了他们对纯真感情和美好生活的崇敬和向往。

只有能被小事感动的民族,才能伟大,才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