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科幻小说的鼻祖:威尔斯的《世界大战》
最著名的早期科幻作家属于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恐怕是很多学生科幻题材的启蒙读物,尽管当时是在“外国经典”的分类下读的。
凡尔纳的很多想象都实现了,比如鹦鹉螺号潜艇、飞机等等。
与凡尔纳相比,与他同时代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对国内读者来说是陌生的,而威尔斯关注的是科学技术和人类的命运。如今广为人知的“月球生物”、“时光机”、“隐形人”等题材都是由威尔斯发起的。
而他的《世界之战》更是影视改编的宠儿。十几年前,有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今年有两部背景不同的电视剧,还有一部由杰夫·韦恩改编的音乐剧,被无数西方人奉为“童年经典”。这是第一部描写外星人入侵的科幻小说,在末世的氛围中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
小说以第一人称开始,男主“我”是一名记者,在喜欢观察天象的邻居身上发现了火星的异常。
几天后,一个巨大的球形物体降落在乔治镇的郊区,人们聚集在周围。起初,这个球形物体一动不动,但有一天它突然打开了,出现了一个高大的火星人,他喷射出巨大的“热波”,杀死了周围的旁观者。
有主角光环的男人,自然是幸存者。他逃回了家,租了一辆马车送妻子去见哥哥,自己却开着马车回去归还租来的马车。这时,镇上的人已经发现不对劲,纷纷逃离。
逃跑的人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战争,他们仍然坚信“周日(安息日)不会有战争”。直到有几个火星人攻击,大家才如梦方醒,机智的男人再次逃脱。
那人被困在一个房间里,不敢出门。就在他弹药耗尽,命悬一线的时候,他发现火星人已经放弃了。因为不适应地球上的细菌,入侵的火星人自己也死了。
如果单看剧情,小说并不吸引人,看到结尾,有一种“什么?这就完了?”这种感觉。
的确,在习惯了外星人入侵甚至人类也能和外星人交流、谈恋爱的现代人看来,这部科幻小说的鼻祖实在乏善可陈。除了主角光环依旧闪耀,人们期待的人类与火星人的终极大战并没有出现。能在星际空间遨游的火星人被地球上的细菌打败,让人觉得难以置信。
但从小说的背景来看,完全可以理解。毕竟这部小说的写作是没有先例的。要知道,威尔斯写下登月的时间,比人类登月成功早了五十年,而他设计的时光机利用“四维空间”原理进行时空转换,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早了二十年。
1898年,世界大战出来的时候,当时社会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车。人类从来没有发射过飞行器,面对火星人完全没有抵抗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个严谨的理科生,威尔斯只有借鉴欧洲历史上“黑死病”的传播,才能让人类在这场无望的战争中取得胜利。
相比小说的情节,在火星人入侵的背景下,该男子在逃亡路上的经历更令人难忘。
在事件开始的时候,这个人惊讶地发现了这个城镇。他描述的关于火星人的一切,在别人眼里都是笑话。
没人把他的话当回事,酒吧里一切如常。
人们一开始并不相信,但即使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也认为这只是一场战争,英军会赢,会保护他们。
这非常符合普通人的习惯。当遇到难以理解的事情时,人们总会用自己惯常的思维去解释和接受。有的人在遇到无法解释的困难时会跳出自己的思维方式,有的人会一辈子困在自己的逻辑里看世界。
这个人第一次见到一个士兵。这个人在与火星人作战前信奉军队的统治,但在异类军队惨败后,他躲在自己的避难所里。
见到那个人后,他非常激动,终于在废墟中见到了他的同伴。他拿出珍藏的食物和酒来招待这个人,并愉快地告诉他打败火星人的计划。
但是,男人慢慢发现,这个人更多的是一种幻想,一种谈资,应该不会真的去实施。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尤其是临近新年或者整数生日的时候。有些人特别喜欢许下各种宏大的愿望,然后和别人谈论。在交谈的过程中,他们可以看出他的兴奋,好像计划已经实现了。
这就是那个人所面临的。在他的计划中,他打败了火星人。然而实际上,他的计划也就到此为止了,只是一个幻想甚至是一个发泄的过程,从未实施过。
而真正能执行计划的人,也很少向别人解释。
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在向他人描述自己的计划时,讲述者已经在脑海中体会到了实现的快感,这就大大降低了现实中达成目标的快感,大大削弱了执行力。
比起那些把自己的计划说给别人听的人,那些什么都不说,只是默默实施的人更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目标。
小说中有宏伟计划的男人对男主的影响很大。本来男的是找老婆的,目标很明确。但是,遇到这个人之后,他被酒和桥吸引,停下了脚步——乱世谁不想有一个安全的避难所呢?当遇到困难时,趋利避害的本能会驱使人们选择避开自己或他人构筑的“舒适区”,屏蔽外界的挑战。
幸运的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男方继续找老婆。
面对无法解决的困境,信仰更是重要。
小说中的一个助理牧师很有代表性。
末世之初,他信上帝,说上帝会保佑人。然而,在看到人间悲剧后,他怀疑上帝,觉得被上帝抛弃了。
是男人一直在安抚,对神父说:
与男方意见相左时,助理牧师毫不客气地攻击男方的弱点:你老婆已经死了,活不成了。
这可以说是恶毒了,但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很常见,“你不认同我,我就不让你好过。”"
当与该男子躲在一间有食物的房子里时,危险暂时解除,助理牧师回到了“上帝”的怀抱,认为这是恩赐,意味着自己可以得救。
恢复了“信仰”的牧师对男主分割食物份额置之不理,只想着“今天喝酒,今天喝醉”,没有想过未来。
不得不说威尔斯塑造的这种“猪队友”太形象了。很多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功利的求神拜佛。失败的时候,他们骂骂咧咧,但是有一点点改善的时候,他们就满心感谢。
我想变得有趣。如果诸神知道,他们不会要这么肤浅的信徒。
信仰不是天生的,需要保持。
人要不断地巩固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信念,在人生的风暴中紧紧抓住自己的救生筏。
信仰不一定是宗教,而是人们所信仰的任何东西,艾略特《荒原》中“断壁残垣谁支撑了我”的片段。(我用这些碎片支撑着我的废墟。)
小说结尾,男人终于坚持火星人是被细菌杀死的,找到了妻子和日常生活。
然而,小说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展开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对火星人和人类的思考。
这也是这部小说拍成影视后没有得到太多好评的原因,影视作品无法还原小说的倒影。毕竟,火星人的入侵只是一个背景,威尔斯的真正目的是描述和探索末世的生活。
毕竟不管什么环境,最可怕的是人心,而不是科技或者外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