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王小说
对探险旅游者来说,新疆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地方。这座被称为“沙漠中的庞贝”的神秘古城,就是西域古国楼兰。
古楼兰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罗布泊西岸,是新疆最荒凉的地区之一。这里悠久的历史和寓言是多么迷人;它神秘地消失在地球上,又意外地出现,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许多中外游客和探险家不厌其烦地沿着丝绸之路西行,去见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古楼兰。公元979年6月65438日至10月65438日,中国已故科学家彭从孔雀河北岸出发,徒步穿越沙漠,探访楼兰遗址。
楼兰是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历史上是中西贸易的重要中心。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记载:“楼兰,固始邑有城墙,近盐。”这是文献上对楼兰城的第一次记载。西汉时期,楼兰总人口为14000余人,商旅往来,集市热闹,街道整洁,佛寺佛塔雄伟。不过当时匈奴势力强大,楼兰也一度被他们控制。他们袭击和杀害汉朝的使节,抢劫商人。汉武帝出兵破之,活捉楼兰王,逼其依附汉朝。但楼兰听信匈奴的背信弃义,多次拦杀汉朝官员。汉元丰四年(公元前77年前),霍光将军派傅介子带几个勇士到楼兰,设计杀了楼兰王,立尝归王的弟弟,改国号鄯善,迁都南。但是到了汉代,对楼兰的管理并没有放松,楼兰依然很繁荣。
东晋以后,中原独立,战乱不休,楼兰逐渐与中原失去联系。唐朝中原强盛,唐朝与吐蕃多次在楼兰相遇。“天山五月雪,没有花只有冷。只有在笛子《折柳》中才能想象到春天,但现实中从未见过春天。士兵们白天在金鼓里与敌人作战,晚上睡在马鞍上。我愿把剑插在腰下,直斩楼兰。”(李白的《夏塞曲》)。“青海云长雪山暗,孤城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破楼兰不还。”(王昌龄《参军》)可见楼兰在唐代还是一个重镇。然而,不知道在什么年代,这个繁华的小镇神秘消失了。楼兰古国在哪里?成了几个世纪以来人们猜测的谜。
1900年3月,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率队远征新疆,他们在沙漠中跋涉。中国维吾尔人艾克迪原路返回寻找丢失的铁斧。他遇到了沙漠大风,意外地在沙子下面发现了一座古老的城堡。他把这个发现告诉了骗子。第二年,斯温赫丁到达这座神秘的城堡,发掘出许多文物。经过考证得出结论,这座古城就是消失已久的楼兰古城。
楼兰城的重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探险者前来探索和寻找宝藏。英国匈牙利人斯坦因、美国人浑钱敦、日本人橙瑞超先后到达这个“文化高度发达的古城遗址”,带走了一批重要文物。
楼兰城是从沙丘下被发现的,但一个更大的谜团困扰着探险者:为什么繁华已久的楼兰城消失了,绿洲变成了沙漠和戈壁,沙子埋在了城内?
1878年,俄罗斯探险家普尔·格瓦尔考察罗布泊,发现中国地图上标注的罗布泊位置有误。那不是在库鲁克塔格山南麓,而是在阿尔金山脚下。当年,普尔·热尔瓦尔沐浴过的罗布泊,水波荡漾,野鸟成群,如今却成了沙漠和盐沼。换句话说,罗布泊是一个流动的湖泊,实际位置在地图位置以南2度。
普尔·格尔瓦尔部分解开了这个谜。1979和1980年,新疆科学家对其进行了多次细致的考察,最终揭开了被沙尘暴掩埋了1600多年的“沙中庞贝”之谜,使人们看到了它的本来面目——
楼兰古城的准确地理位置是东经89度55分22秒,北纬40度29分55秒。占地面积10.8万平方米。城东、城西残存城墙高约4米,宽约8米。城墙是用黄土夯的;居民区的院墙是用泥土将芦苇捆扎成束或编柳条制成的。所有的木头房子,胡杨木的柱子,房子的门窗依然清晰可辨;市中心有一座独特的土楼,墙厚1.1 m,残高2 m,坐北朝南,似乎是古楼兰统治者的住所;城东的土堆,原来是居民拜佛的宝塔。
罗布泊怎么能流浪?科学家认为,除了地壳活动的因素外,最大的原因是河床堆积了大量的泥沙。塔里木河和孔雀河的沉积物聚集在罗布泊口。久而久之,泥沙越积越多,堵塞了河道。塔里木河和孔雀河另辟蹊径流向低洼地区,形成新的湖泊。在炎热的气候下,老湖逐渐蒸发,变成了沙漠。水是楼兰市一切生命的源泉。罗布泊北移,使楼兰城干渴,树木枯死,市民全部弃城,留下一座死城。在肆虐的沙漠风暴中,楼兰最终被沙丘湮灭。
楼兰的消失也与人们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有关。楼兰位于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汉族、匈奴等游牧民族经常在此挑起战争。为了国家的利益而过度耕种,严重破坏了水利设施和良好的植被:“3世纪以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河床被风沙淤积,现在改道向尉犁东南偏南”,造成楼兰“荒城”,“国久空,城废。”
楼兰文化是世界上最人文的景观。据考古学家介绍,塔里木河流域的人类活动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如果用红线把塔里木河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废弃的古城连起来,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包括楼兰王国在内的所有古城都在公元415年突然消失了,所有遗址都在距离今天人类生活50-200公里的沙漠中。时至今日,虽然很多学者都做了很大的努力,比如楼兰古城的兴衰和消失,但它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谜,楼兰遗址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轮台古城、且末遗址、古墓、古烽火台、木乃伊、古岩画等等都是世界级的旅游景点。在人类历史上,楼兰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它曾经的辉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人们对楼兰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充分说明楼兰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人类。楼兰是祖先留给霸州的不可估量的历史遗产,也是霸州人的骄傲。同时也意味着对楼兰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霸州人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通过各种方式展示楼兰和古代西域文化。当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时代给巴州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遇,那就是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契机,以经济实力的全面增长为前提,有计划地开发楼兰和古城的文化遗产。使它们为现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事实上,这是楼兰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生。
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早在公元2世纪,楼兰就是西域著名的“城墙之国”。东连敦煌,西北连焉耆、尉犁,西南连若羌、且末。古丝绸之路的南北道路从楼兰分叉。
中国魏晋梁倩时期西域首席史官办公室。位于新疆罗布泊西北部。它是根据遗址中出土的汉文文献命名的,与“楼兰”和“陆璐文”相对称的“库洛来纳”。20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等人多次来到这里偷挖。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进行了调查和发掘。
楼兰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接壤,与公元前后的汉朝关系密切..古代楼兰的记载是根据《汉书·西域传》、法显和玄奘的记载。《西域记》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知望千泥城,往阳关一千六百里,长安六千一百里。1570户,4.41万人。法显说:“这片土地崎岖而贫瘠。俗人的衣服和韩的一样,只是地毯棕色不一样。它的国王遵守法律。了解小乘佛教的僧人有4000多人。”在行程的最后,玄奘三藏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交代:“从那时起,他向东北方向行进了一千多英里,来到了故国那剑泊,也就是楼兰地。"
汉朝的楼兰国,时而成为匈奴的耳目,时而归汉,玩弄两面派的政策,在汉与匈奴之间,巧妙地维持着自己的政治生命。因为楼兰地处汉与西域各国的交通枢纽,汉不能越过这一带去打匈奴,匈奴也不能假借楼兰的实力威胁汉朝。汉、匈奴都极力推行软化楼兰的政策。
汉武帝派博望侯张骞出使大月氏,但未能缔结攻守同盟。之后又派兵讨伐遥远的大宛王国,多次向西方各国派遣使节。这些使者经过楼兰时,楼兰不堪重负,甚至杀死了使者。汉武帝终于出兵讨伐楼兰。结果作为投降的证据,楼兰王子被送到汉朝当人质。楼兰还派太子去匈奴,说在匈奴和汉之间严守中立。此后,汉远征军攻打匈奴某诸侯国时,楼兰王与匈奴结亲,在国内设下埋伏,触怒汉室朝廷。汉武帝再次出兵讨伐楼兰,逼得都城屹立泥城。楼兰王吓坏了,马上开城门道歉,武帝让他监视匈奴的动静。公元前92年楼兰王驾崩,汉朝被劫为人质的太子回到皇位。王子很伤心,不想轻易回国,他的弟弟继承了王位。新王不久前驾崩,匈奴人借此机会,带着在自己国家被扣为人质的前王长子继承皇位。汉武帝闻讯后大吃一惊,赶紧派使者劝说新建立的国王到汉室朝廷来挟持他,但没有成功。之后的两三年,汉与匈奴之间没有发生大的事件,表面上很稳定。楼兰边境靠近玉门关,中国使臣经常通过这个紧闭的大门前往西域各国,途经楼兰境内名为白龙堆的沙漠。沙漠里经常有风,风像龙一样把流沙抛向空中,使行人迷失了方向。汉朝不断命令楼兰王国提供向导和饮用水。由于中国使节多次辱骂向导,楼兰拒绝服从他们的命令,两人关系恶化。汉武帝终于派刺客行刺新王。为了嫁给在汉室被挟持的太子,一个玛吉被送回楼兰继承皇位。但是国王害怕被暗杀。汉武帝以护王为名,出兵屯楼兰境内,从而获得了讨伐匈奴等西域诸国的主动权。以上是汉武帝与楼兰的关系。此后,汉朝势力减弱,楼兰再次背叛。
[编辑此段]楼兰失踪之谜
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路过此地。他在佛典记载中说,此地是“天上无鸟,天上无兽,到处都是,只用枯骨作标识耳”。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楼兰,在经历了近500年的辉煌后逐渐消失,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历史舞台上。
公元4世纪后,楼兰王国突然消失了。
《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楼兰因塔里木河中游注水河边改道,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领65438+万的士兵来到楼兰,还从鄯善、焉耆、龟兹等地召集了3000名士兵,日夜向楼兰注水,缓解楼兰的缺水问题。然而之后,尽管楼兰人尽了最大的努力和尝试疏浚河道,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为缺水而被废弃。
据说楼兰的死是人类违反自然规律造成的。楼兰人盲目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风沙侵袭、河流改道、气候异常、瘟疫流行、水量减少、盐碱堆积,最终导致王国必然灭亡。
反正有一点是肯定的,楼兰人最后受到的打击是瘟疫。这是一种可怕的急性传染病,传说中称为“热巢病”。一村一病,一家一死。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楼兰人选择了逃离——就像之前的迁徙一样,是被迫的。楼兰国崩,人盲目逆塔里木河而行。哪里有树和水,他们就去哪里,哪里有生命,他们就去哪里,而且尽可能多。楼兰人欲哭无泪。当他们上路时,正赶上前所未有的沙尘暴。这是一场被埋没在天空中的大战役。天很黑,飞沙走石,声音像幽灵。理想的城市倒塌了,消散在阴霾中...
至此,辉煌的楼兰古城从历史中无声无息地永远消失了。虽然逃难的楼兰人世世代代梦想着复兴楼兰,但梦想只能是梦想。而且,在梦的最后,连做梦的人都等不及消失了。楼兰还是沙尘暴的地盘,死亡的王国。
楼兰:汉代在西域俗称鄯善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3800年,想想这是什么概念,有多长。中原3800年还是夏朝统治时期。文章中的楼兰姑娘,就生活在那个时代。不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如何,楼兰姑娘的美丽留给了生活在3800年后的我们。对于没去过古墓沟的人来说,找到它并不容易。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发展中的丫蛋地貌,类似的沟壑一个接一个,看似相连又分离。几经周折,才在这个沟壑群中找到了古墓沟。古墓沟离孔雀河只有几里地,墓地选在平台上,也有防洪的危险。好像当时的人都很看风水。“第一眼看到墓地,给人一种震撼感。在广阔的墓地上,仿佛落下了无数颗光芒四射的“太阳”,每一颗“太阳”都是一座坟墓。这一幕让我不禁想到:后羿射向太阳的九个太阳是不是都落在这里了?每个墓地都有一个“核心”,由紧紧盘绕的胡杨木桩组成。我数了数,每个墓地的胡杨木圈有7层。“7”这个数字在当时一定是有某种含义的,也许和宝塔是7层楼的含义是一样的。在墓地的外围,有一些浅埋的小墓。正是这些小小的墓地,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当第一具木乃伊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大家都急忙上前拍照,留下了永久的纪念。我陷入了沉思。我看过斯文·赫定拍的楼兰女尸的照片,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没想到,我会亲眼目睹楼兰女尸的真实形象,给我的感觉非常强烈。楼兰小姐真的很漂亮。他们的脸很小,下巴尖而圆,眼睛很大,似乎能让我们感受到那双明亮的眼睛里的清澈和欣慰。长睫毛由来已久。高高的鼻梁强烈的提升了整张脸的美感。浓密的黄褐色自然卷曲的长发,披肩随风散开后,头顶卷成一个尖尖的毡帽。深棕色毡帽的边缘用耀眼的红色羊毛装饰,颜色和谐美观,帽顶左右两侧还有几根色彩鲜艳的羽毛。脖子上围了一圈天鹅绒的皮草,既保暖又好看。赤裸的身体紧紧地裹在羊毛毯子里。露在外面的脚穿着一双补了好几次的短腰皮靴。整体形象是一个迷人漂亮的女孩。据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炳华研究员告诉我,他们以古古沟墓地出土的木材、呢子、羊皮为材料,并邀请国内多家权威研究机构进行了10组碳14测定。除了两组相差较大,其余都在3800左右。基本上可以认为古古沟墓的埋葬年代在3800年前左右。曾经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两组完全不同的测量值。那一年,新疆考古所将楼兰女尸送往上海展览,心急的记者第一个赶到机场迎接她。考古所负责护送的同志不小心把女尸的年龄说错了。第二天,上海《解放日报》首先刊发了楼兰女尸六千年的报道。6000年的年龄,远远超过了埃及法老木乃伊5000年的记录,引起了世界的轰动。好在后来大量的检测结果出来,弥补和纠正了这个错误。楼兰女尸虽然只有3800岁,但保存在自然状态下,保存完好,足以创造世界纪录。在出土的女尸上,我们在她纤细的金发中发现了枯萎的臭虫和死去的虱子。虱子和臭虫都是“热致性”寄生昆虫,但它们并没有因为人类的死亡和降温而离开,还是与美丽的楼兰姑娘产生了深厚的恋情?这可能是一个值得昆虫学家进一步研究的新课题。美丽的楼兰姑娘的生活其实很艰难。从她脚上穿的织得很差的毛皮和打补丁的皮鞋,可以看出当时的物质并不丰富。从出土的木乃伊或人骨标本可以看出,人死的时候都很年轻,艰苦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过早地耗尽精力,走向生命的尽头。楼兰从何而来?看到古墓沟里的女尸后,从高鼻梁、黄棕色卷发、尖毡帽上,突然觉得她们和今天的塔吉克人很像。考古学家告诉我,我的感觉是正确的,他们确实与塔吉克人有某种亲缘关系。在古罗卜人的墓葬中,包裹尸体的毯子上有一个小袋子,袋子里有一些细亚麻枝。根据瑞典学者贝格曼的说法,这种埋葬习俗类似于印度波斯人的埋葬习俗。在宗教仪式中,歌罗西人用一种植物来制造所谓的“马浩”或“索玛”,这样灵魂就可以安全升天。古代袍人使用的亚麻碎枝大概就有这个功能。巴什人是古依兰人的一个分支,新疆的塔吉克人也是古依兰人的一个分支。这种习俗的一致性也可能是他们民族起源的反映。当然,相邻地区也有可能由于文化观念的交流而在一些习俗上表现出一致性。新疆考古学家还对楼兰郊区墓葬中出土的6个头骨进行了民族志测量,其中5个属于欧洲人种,1属于蒙古人种。5个欧洲头骨中有4个形态相似,接近地中海东支的印度-阿富汗型,另外1个介于地中海型和帕米尔-费尔干纳型之间,但在很多特征上可能仍是地中海人的变异。属于蒙古人种的头骨,略接近南西伯利亚的类型。由此可以推测,古洛布人的民族构成在欧洲人种的东地中海分支中是相当占优势的。这一特征与帕米尔塞克居民相似,表明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种族系统关系。个别蒙古人头骨的存在也说明古洛布人的人类学构成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欧洲人种。罗布泊凹陷与塔里木盆地在地质时期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但在切断了与地中海的天然联系后,在历史时期的人类学上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这个事实说明环境和社会是遗传的。
有专家指出,孔雀河和切尔钦河汇入塔里木河,经库鲁克河进入罗布泊。罗布泊是古老的楼兰的生命之源。罗布泊的迁移使楼兰的水源枯竭,导致植物死亡,造成气候恶劣。楼兰人继续留在这里只能等死,只好弃城而去,楼兰古城将在历史中消失。
许多学者也认为,古代楼兰的衰落与社会人文因素密切相关。我国古籍记载,古楼兰国最后存在于东晋十六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北方的很多民族都成了诸侯,互相争斗。而楼兰是兵家必争之地,兵家必争之地。频繁的战争和掠夺破坏了楼兰的植被和交通及商业地位。沙漠边缘的古国,没有这两个基本要素是不可能存在的。于是,就成了今天满是黄沙的辽阔景象。
但楼兰被抛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专家学者仍在探索。
PS:有一本关于楼兰的小说,死亡之城。希望能给你启发。
快乐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