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作品中的生态环境因素比较】沈从文简介及作品
一,水:楚文学的永恒主题
《九歌》中屈原写的水神有三个:向君、湘夫人、河伯,只有一个山神是山鬼写的。《九章》里的诗基本都是纪实旅行的话,《过江》:“走一趟鄂竹,回头看看。秋冬风吹,马在山,房在车。被谁?其余船在筏上,其武邦致败。”(1)“早上浪费时间,早上是晚上。”2“当我进入溆浦,我不知道我在做什么。”(3)诗中描写了诗人离开陵阳,向西南远行,从鄂竹到芳林,进入洞庭,经废朱回,到晨阳,最后到溆浦。旅程基本上是一条水路。当然,《九章》和《离骚》中的水还没有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进入诗歌,而是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出现的,也就是说,伴随着抒情主人公的艺术形象出现。如《香夫人》是一首描写一对配偶神的情歌,表现了楚国的水乡风光。
在《香夫人》中,诗的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碧波荡漾的洞庭湖,主角萌动的爱情就在这清波中摇曳。等的人没有来,犹豫了:“袁有吗?我很忧郁,但我不敢说话。望着远方,看着流水?。"(4)主人公期待着,陷入了沉思。水是繁华,繁华是爱情,纯粹是诗意。
水的意象在沈从文的小说中非常突出。沈从文常说:“水和我的生活密不可分,教育密不可分,作品的倾向也密不可分。”⑤“虽然我离开了河流,但我在水边写了很多故事。故事里我最满意的文章,往往是以船上、水上为背景的。我故事里的人物都是我在水边的船上看到的人物。”⑥水的颜色、声音、特性都受到作家主观感受的影响,形成沈从文小说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摘要:沈从文和屈原都对水情有独钟,这主要包括地理环境因素、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独特的楚地巫风观念。他们都对故乡有着眷恋之情,与故乡的人们有着心连心的感情。
(一)碧波荡漾——楚国独特的地理环境。
屈原和沈从文时代的人都是水出门,水是楚人的生命。他们都生活在水乡,与水朝夕相处,必然会将水的气质内化于心,融入到自己的创作风格中,展现出自然与精神的魅力。再加上这个情结,铸就了楚人柔弱如水,坚强如水的性格。南方人柔顺,北方人刚毅,而楚人在江汉之间,虽属南方,但刚毅异常。这种刚毅与初山和楚水创造的独特地理环境的养成密切相关。
(二)袁与项之间的放逐——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
《渔父》写道:“屈原,一次放生,在河池里游泳,在河岸上行走,面色憔悴,形容枯槁。”⑦可见诗人虽远在京师,心系魏阙,誓死不渝。“还不如去香柳,埋在一条河鱼的肚子里,好让自己白得蒙上世俗的尘埃?”诗人受了委屈,只能向长江倾吐自己的悲伤,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因为湘水浩渺,路漫漫其修远兮。”屈原作品中的水生态是诗人痛苦中的知音。如果没有这种与袁翔相伴的经历,诗人的作品也不会总是随着水的颜色和声音而震动和溢出。
湘西水多,屈原漂流过的沅水,流经整个湘西。沈从文的生活几乎每天都与水有关。他说,“我的‘青春生命教育’就是从这水里毕业的。”“我学过多少人,学过多少知识,见过多少世面!”⑨即使过了20岁,当他去北京读另一本“人生书”时,他的心里仍然装着故乡的沅水,它融进了他的生活,成为他小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他最满意的作品往往是以船上的水面为背景。两位作家的心灵都是被《原乡》中的水洗涤过的,都有着和水一样纯洁高尚的品格。他们把人生理想建立在水上,希望以水影响地球,造福人民。
沈从文,踩着屈原走过的河流,不自觉地继承了具有楚地域特色的水源生态血脉。艺术总是与地域人文环境的倾向联系在一起。屈原和沈从文的作品自然会以水为表现主题。他们都有意识地从古楚搬运这水,这也说明他们对故土的眷恋。
二、香花、芳草、陈皮、竹子
据曹大中《花木与屈赋的文学魅力》一文统计,在屈原的27部楚辞作品中,涉及天地、水陆花木的约有253处。屈原的《楚辞》向我们展示了楚国的自然景观,同时诗人也借花借草构建了独特的象征体系。这一象征体系成为原型模式,对沈从文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因此,沈从文的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香花、芳草、竹子的意象。
屈原和沈从文笔下的繁花似锦,向我们展示了南楚大地的奇异风光,烘托了楚地的山川之美。此外,作为图像,它们具有多重含义。首先,好吃的花可以用来表达爱意。比如的“选了和,就把女儿丢下了”,湘夫人的“选了汀州和,就把女儿丢下了”,山鬼的“石兰带着杜衡,就把思念忘了”。沈从文《边城》里青翠的虎耳草,山鬼山洞里遗落的花瓣,黑色缩影中花瓶里的玫瑰、野花、菖蒲,都是主人公爱情的信物,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和真挚。作为一种象征,这些芬芳的鲜花和草药也体现了作家的理想。屈原用香花香草培养自己的高尚品质,用香花香草接近楚王,表达对楚王和朝廷的忠诚。这种表达抱负的方式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也有所表现。碧绿的竹泉,丰腴的虎耳草,迷人的花瓣,未受污染的野花,红枫,银杏,白杨,融入一片纯净的大自然。这一派水土,孕育了纯洁、善良、自然的人性。这正是沈从文的人生理想。只是屈原追求的是政治理想,沈从文追求的是人生理想,后者比前者平淡温和得多。
在这些芬芳的花木中,有一种树很典型,出现在两位作家的作品中,受到两位作家的称赞。陈皮是楚南的典型果树,在《陈皮》、《长河》中都有描绘。沈从文在《长河》中写道:“两千年前,楚追到大臣屈原,从乘木船。他在写那首《橘子颂》之前,一定见过橘子树。⑩,也许,沈从文也是受《橘颂》的启发,以《橘园人事》为主线写了这部小说。
陈皮有着美丽婀娜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它有着“走路比伯夷好,思维像Xi”的优秀品质。屈原通过赞美柑橘的高贵品质来表达自己的个性。龙江的陈皮应该是滕长顺和他在湘西陈赫河岸上死去的人的化身。沈从文在他的故事中,以陈皮为背景,以橘子为线索,体现了湘西的“不变”与“变”。在碑文中,作者写道:“将沅水流域的琐碎人事加以证明,希望能给外人一个更真实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希望下乡的同学们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此外,我以长河流域的一个小水墩为背景,以熟悉的人事为题材,写出了这个地方一些普通人生活中的‘不变’和‘变’,以及两相乘除中的所有悲喜。”柑橘“根深蒂固,不易迁移”的品质,是湘西原始人的真实写照。他们有屈原的爱国品质,这正是抗战来临时他们所需要的。在《长河》题词的最后,我写道:“在我所熟悉的一些读者的表现中,我看到了人类最高品德的另一面。如果可能的话,我最近会继续用一个普通的故事来写我对这类人的颂歌。”沈从文从屈原那里继承了陈皮的原型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并以此来歌颂湘西社会淳朴的人性,使陈皮的爱国志气在敌人当前的情况下得以发扬。
人类创造了环境,环境也改变了人类。从屈原和沈从文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楚文化华丽、灵动、天真的性格和楚人自由、浪漫、热情、忠贞的人格。
[注释]
《屈原:涉河》、《楚辞》,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年,第82、83页。
屈原:《项夫人》,《楚辞》,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年,第33页。
⑤《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故事》,《沈从文散文》第二集,中国广播出版社,1994,第231页。
⑥《沈从文:边城》,《沈从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07、209页。
⑦《屈原:渔父》《楚辞》,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年,第124、135页。
9沈从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沈从文散文》,中国广播出版社,1994,第167页。
⑩《沈从文:长河》,《沈从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45、344、346、3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