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石作品欣赏
柯林斯选择印度作为故事背景,与1857年印度雇佣军暴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骚乱的起因是英国当局用黄油和猪油作为弹夹的润滑剂,弹夹需要用嘴咬开。大多数雇佣军是印度教徒或穆斯林。对他们来说,触摸这些杂志上的油意味着亵渎。愤怒的士兵发动暴乱,不仅杀害了英国老板,还杀害了无辜者。英国媒体的报道大多颠倒黑白,歪曲事件真相。一时间,“嗜血印第安人”的名号不绝于耳。柯林斯和狄更斯共同发表了《英国俘虏的危险》一文,揭露了有色人种的阴险、狡诈和虚伪,赞扬了英国军人的品质。《月亮石》的写作恰逢暴乱十周年,报纸杂志上充斥着对这一事件的回忆、纪念或反思。这时,许多英国人逐渐明白了真相,深感英国当局无视印度士兵的宗教信仰是不恰当的,柯林斯的观点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小说中,他对英印关系的看法不再是对大英帝国的简单致敬,而是间接表达了他的深刻反省。
小说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也揭示了柯林斯对殖民者所谓高尚道德的质疑和批判。几个与宝石有关的英国人都来自中上阶层,但不言而喻,第一个抢到宝石的中校·赫恩卡索残忍而贪婪。珠宝盗窃案中真正的黑手亚伯·怀特的形象颇具讽刺意味。案件的最终解决暴露了阿贝尔·怀特虚伪的英国绅士的真面目。他是女主角瑞秋的追求者,出身高贵,受过良好的教育,从事高尚的律师职业;他定期去教堂,并热情地组织和参加各种慈善活动。他是一个相貌不凡,人人称赞的好青年:“光滑的圆脸,白哲的肤色红润,还有一头可爱的亚麻色头发”。然而谜底揭开后,他的双重身份暴露无遗:表面的光鲜掩盖了内心的黑暗,他不仅生活放荡,还挪用客户资金。金融危机后,为了避免身败名裂,他铤而走险,盗取宝石。柯林斯把这样一个可敬的人命名为艾布尔-怀特,耐人寻味。
印第安人的形象与阿贝尔·怀特帅气的外表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几位叙述者眼中,印第安人皮肤黝黑,形象恶毒,行为让人联想到蛇。但是,他们目标明确,信念坚定。为了拿回被盗的神圣月光石,他们不惜违背宗教戒律,牺牲生命一路追踪到英国。最后,他们依靠顽强的毅力、超人的耐心和精明的算计,将珠宝物归原主。当宝石归还给赵的时候,生死* * *三位护法不得不分开,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了。在小说的最后,探险家描述了印第安人庆祝宝石回归的盛大宗教仪式。当他讲到三人分道扬镳,周围的会众默默为他们让路时,他的崇敬之情跃然纸上。月光石成了衡量人性善恶的标尺,也成了反映人物道德的镜子。在这面镜子的映照下,欧洲人眼中的“野蛮人”成了美德的捍卫者,而英国绅士却忘记了什么是美德。这样的帝国建造者,怎么可能负担得起所谓的“白色负担”,完成给殖民地带来文明的使命?因此,当“能干的白人”阿贝尔·怀特被印第安人谋杀时,小说传达给读者的情感中没有义愤填膺,只有对印第安人正义的同情、敬佩和安慰。
月光石是印度教的圣物。这块宝石不再只是一个物质的能指,而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寄托。其曲折的命运揭示了英国乡村庄园的经济与殖民地息息相关,殖民地发生的事件最终会波及英国,引起英国社会动荡。《月亮石》揭露了殖民者的凶残和贪婪,反映了他们在宗教和文明的伪装下的道德败坏和虚伪。而且作者通过宝石对英国乡绅家庭的影响,暗示殖民事务破坏了传统社会和家庭等级秩序:只有当殖民宝石离开英国本土,英国家庭才能回归正常秩序。
小说的另一个主题是赞美雷切尔对爱情的追求,尽管她的追求充满了困难。她在生日派对前爱上了富兰克林,但她在深夜派对当晚目睹了富兰克林偷月光石,她开始怀疑他们的爱情。但不管她有多难过,她还是选择牺牲自己的名誉来保守秘密,保护富兰克林。小说中,有三个印第安人一直追寻着月光石的足迹。他们的任务是一波又一波地去寻找它,不怕牺牲,甚至通过几代人的努力,直到宝石回到原处。雷切尔的牺牲是以爱的名义,而三个印第安人的牺牲精神是以信仰的名义。两种牺牲精神相互呼应,相互支撑。《月亮石》中体现的恐怖神秘是哥特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总是处于猜凶手、猜错、继续猜、猜错的过程中。只有看完结局,我们才能知道谁是真正的凶手。事实上,作者已经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了线索,因此读者都赞叹作家高超的写作技巧,悬疑设置所展现的恐怖神秘完美地体现了哥特文学的特点。
在《月亮石》中,威尔基·柯林斯对时间和空间的控制极为精准,这是大多数推理小说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西方推理小说一强硬就这么成熟。小说和戏剧、电影拍摄一样,分为序言、第一部、第二部和结尾。第二部分,分六个故事来讲。整体叙事时间不变,珠宝失窃案一一追查——真相昭然若揭,但珠宝失窃案发生后,第二部六个人讲述的故事就像警察寻找线索,询问相关人员,单独六个人讲述的部分似乎是独立的。通过时间的巧合和空间的交叉,编织出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叙述、倒叙、插曲,空间、空间、时间、时间的交叉,让情节凌乱复杂,紧密错落,读者的情绪被作者控制,人性的真相如茧,最后出现一个白色的躯体。威尔基·柯林斯总是在他的叙述中设置陷阱,将读者的心灵移向“神秘”和“阴谋”的方向,但他却如此接地气地指向人性之美。就在你要相信人性的美好的时候,把已经远去的“阴谋”拉回来,是一个合理的意外。创业板最后是怎么回到印度的?你好像知道,但又好像不知道。这种若隐若现的叙事,在叙事视野的转换上极为精准。叙事视野的转换反映或弥补了人物对话中最后一个人物的缺陷,整个故事就体现出来了。一个偶然的事件造成了一个无法控制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