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看的言情小说。

那些年我们看的言情小说?

我记得当我在初中的时候,我所有的同学都喜欢我读琼瑶的小说。清新优美的语言,温柔深情的人物,浪漫热烈的爱情,营造了温馨美好的氛围,让我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

就连书中主角的名字都出彩。我被国际核事故等级、冉彦、朱蒙、云芝和韩翔的优雅和风度迷住了。

六梦,梅花烙印,烟锁重楼,一帘幽梦紫壳,她每一部小说的名字也都充满了诗意,小说中也会有大量的诗词引用,这也显示了她的文学功底。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看琼瑶的《天泪》,我会像个泪人一样为里面主角的悲惨命运而哭泣,心情会随着小说里的情节起伏。有时候看到的时候整个人会变得恍惚,每次看完都愿意安心睡觉。

后来,我读了琼瑶的《窗外》,这相当于她自己的自传。前14章都是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姜就是)我们会心疼主人公姜,佩服她爱恨交加的勇气。在18的花团锦簇的岁月里,我疯狂地爱上了比她大25岁的语文老师,可见她是一个最爱的人。

琼瑶小说的另一个明显特点是对生活的美化和对感情的夸张,使得书中的爱情因海藻装饰而扭曲,主人公的深情因夸张而虚伪。“我怎么能不爱你呢?”和“我真的很想你。我好想你。”这些是琼瑶戏剧中常见的台词。“我知道他爱你那么痛苦,我也知道你爱他那么痛苦。”我真的很喜欢你,不管是那个桀骜不驯任性的你,还是那个活泼可爱的你,还是现在那个楚楚可怜的你。“我妈妈等了你一辈子。但我还是感谢上帝让她有了这个可以等待,可以希望,可以责备的人...无论男女老少,我随时都能吐槽出一大堆煽情的对比。好像剧中每个角色都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

初中毕业后,她接触到了张小娴的小说。她擅长描写城市中男女之间的爱情、遗憾和追求。她说,爱从来都是一千次。我最喜欢她的经典名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亲情是我无法承受的负担,情话是我偶尔兑现的谎言。

她的成名作《面包树上的女人》花了我一天时间一口气读完。小说主要讲八个女孩的心路历程,关于初恋,关于成长,关于爱恨情仇,悲伤痛苦...爱情一直是她作品中永恒的话题。

我想,第一个主角程云也会有张小娴自己的情感经历在里面。毕竟大部分作家的第一部小说都会有自己的影子。

现在我更喜欢张爱玲。穿透力极强又近乎刻薄的语言,犀利生动的人物刻画,华丽与苍凉交替的生活感受——《森林里充满了悲伤》。正视惨淡人生的勇气和坦诚,言语间做个决定,“看花花,见佛灭佛”,千万不要畏首畏尾,心软,心存幻想,世界上很多温柔的善与美都会陆续露出本来面目,而只有凉薄的真相。

张爱玲的话总是在我们内心最深处一针见血。她似乎早早就彻底明白了这个世界的悲哀和人性丑陋的阴暗面。17岁的她在文章中写道,人生是一件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好像很早就把世界上的社会生活看得很透彻了。

《半生缘》中的曼璐牺牲了自己,成为一名舞蹈演员来养家糊口,并为她的姐姐和哥哥提供教育。是她支撑着妹妹有了读书进厂的机会,保持了她的清纯和美丽。但后来因为曼璐婚后无法生育,渐渐失宠,她却设计自己生病来绑住丈夫朱,并在让姐姐陪产时,让丈夫强奸了姐姐,囚禁了她九个多月,为她怀孕生子。它摧毁了她姐姐满震的生活,暴露了人性自私狭隘的一面。?

如果说琼瑶带给大众的是一种经过过滤和粉饰的美,一个少男少女的爱情童话,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美,那么张爱玲则掀开了人性中温柔的面纱,揭示了人性中的真实。?

我觉得每个女生的一生都有几个时期。少年时的我们,单纯无知,梦想着完美的爱情,甘愿为爱痴狂。琼瑶的小说和她的爱情童话特别适合寄托我们丰富多彩的幻想。也满足了我们少年时对爱情的无限想象。

当我们真正步入社会,经历世态炎凉,经历人生沉浮,逐渐涉世的时候,张爱玲的犀利和透彻,一次次擦亮了我们迷茫的双眼,让我们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在纷繁复杂的人生中发现人性的凉薄。让我们更加了解人性,让我们对年轻时的完美幻想有了新的认识。?

只有真正的勇士,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直面淋漓的鲜血。我相信张爱玲就是这样一个玲珑剔透,勇敢求真的女人。

无论是琼瑶、张小娴还是张爱玲,他们的小说都伴随着我们的青春和我们的成长。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都会喜欢不同的作家,喜欢不同的文风,这些都会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