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林黛玉

林黛玉孤傲,天真,率直。她和宝玉一样,讨厌官样文章,从不强迫宝玉做他不愿意做的事。她蔑视名誉和权力。贾宝玉送她一串北京景帝、雍正的珍贵念珠时,她说:“我不要一个臭男人送的这个东西!”她和宝玉志趣相投,真心相爱。林黛玉含泪而死。

首先,林黛玉是一个内在智慧,外在美丽的女人。“两弯似蹙眉,一双眼睛似喜而不喜。状态有二悲,且是病。眼泪一点点,气息微微。懒惰像一朵美丽的花照耀着水面,行动像一棵虚弱的柳树。心比茎多一点,病不如西。”这首诗充分展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态的美丽与气质。我找不到更好的形容词来全面形容这样脱俗的美丽和魅力,或者“她绝世清秀”,或者“这个女人应该只在天上,怎么能在人间见到!”林黛玉的美还表现在她才华横溢,富有诗人气质。

黛玉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品品”二字和“潇湘公主”的名字都是以她居住的房子命名的。林妹妹迷人的Xi式纤美更是绝世;富于之美的石的“捧心皱眉”和婉约的容貌,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林黛玉娇媚的样子很迷人。然而,让她更迷人、更有艺术感的,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美好的精神世界。首先,林黛玉是一个内在智慧,外在美丽的女人,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精致,讨人喜欢。她对人坦诚无邪,以诚见人。

《红楼梦》里的女儿都是美丽独特的,但只有黛玉的美丽让人由衷地感到心疼和怜悯。“两弯似蹙眉,一双眼睛似喜眼。状态有二悲,且是病。眼泪一点点,气息微微。懒惰像一朵美丽的花照耀着水面,行动像一棵虚弱的柳树。心比茎多一点,病不如西。”这首诗充分展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态的美丽与气质。我找不到更好的形容词来全面形容这样脱俗的美丽和魅力,或者“她绝世清秀”,或者“这个女人应该只在天上,怎么能在人间见到!”可以更形象,更贴切。

《红楼梦》里,林黛玉上辈子恨透了天上三石旁的一株绛珠仙草。当它枯萎时,她由一个名叫申英的服务员灌溉,他就是后来的贾宝玉。但她只是把自己修炼成了女体,心里有一种硬邦邦的感觉。她说,如果下辈子他是人类,我就陪他去一次人间,把眼泪还给他灌溉。后来宝玉被通灵到了下辈子,才使得整个故事发生...

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她刚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睛,描写了她天使般的性格。凤姐见了,叫道:“世上竟有这等美人!我今天看到了!”在宝玉眼里,这个“婉约的女儿”、“神仙姐姐”;然后别有一番风格和魅力:

两弯如蹙的双眉,一双眼睛似喜非喜,让人觉得忧伤又迷人。眼泪一点点,气息微微。懒惰像一朵美丽的花照耀着水面,行动像一棵虚弱的柳树。心比茎知,病不如西。

曹雪芹对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铸造和创造。他赋予了薛宝钗杨贵妃式的丰腴,又赋予了林黛玉式的清瘦之美更具神韵,使林黛玉的形象别具一格。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容貌与石联系起来,赋予林黛玉石婉约的容貌之美,还借宝玉之口赋予她“品品”二字,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娇媚的样子很迷人。然而,是什么让她迷人,更有艺术感。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美好的精神世界。首先,林黛玉是一个内在智慧,外在美丽的女人。她“比作品更懂自己的内心”。她的导师贾雨村说,他,一个女学生,“说话和行为都不一样,和其他任何一个女人都不一样。”因为他母亲的名字贾敏,“每当念‘闽’的时候,就念‘米’,遇到‘闽’字,也减一两笔。”到了贾府,她还是个孩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托:“外婆家和别的家不一样...步步小心,时刻注意,一句话不说,一步也不走,怕被人笑话。”她总是看着自己的想法,暗暗审视;然而他的言行举止却是如此的礼貌得体。

但我们也感觉她从一开始就心理压抑。她擅长诗歌。别人写诗,总是苦苦思索,她却“一笔带过”。她对贾宝玉说:“你要是一眼能看懂十行,我看不懂?”的确,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是出了名的。

她很会触景生情,善于利用话题。有一次宝玉去见宝钗,他在一个“金锁”和一个“灵媒”中间。没想到黛玉已经摇摇摆摆地进来了。见了宝玉,笑道:“哎哟!我来的不是时候!”宝钗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你这是什么意思,大家一起来,谁也不来;他今天要来;我明天来,但是时间错开了。不会每天都有人来吗?既不太冷,也不太热闹。”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有害身体,放下酒杯,恰好雪雁送来一只手炉,黛玉一语双关道:“谁叫你送的?”不要打扰他。-那里冷死我了!”雪雁说是紫鹃送的,她马上说:“你也要听他的!我平日告诉你的话,你充耳不闻;你怎么会照他说的做,比圣旨还快!“聪明的皱眉,她表达嫉妒的方式是多么的犀利和微妙,双击不漏。宝玉又一次望着宝钗雪白的手臂发呆。这时,“只见黛玉蹬在门槛上,嘴里含着手帕笑着。宝钗道:“风不能不吹,何必站在那个风口?”宝玉道:“怎么不在房里?就因为听到天上有叫声,就出来看了看。宝钗道:“鹅在那里呢?我也要看一看。黛玉道:‘我刚出来,他一声巨响就飞走了。他一面说,一面把手中的手帕一甩,向宝玉脸上掷去。"

这份机警,这份讽刺与戏谑,只有林黛玉才能如此纯粹无瑕。大观园里有几口有意思的,比如凤姐的口,贾母的口,晴雯的口,尤三姐的口,红玉的口。黛玉还有一个更感兴趣的“嘴”。宝玉的奶妈李嬷嬷道:“果然林妹妹一句话比一把刀子还重要。”但凤姐等人的“口”与黛玉不同:凤姐多为“世俗调侃”;黛玉优雅帅气。正如薛宝钗所说:“更何况还有个窄嘴。他用‘春秋’的方法描写粗鄙的语言,概括其要义,删繁就简,举一个例子,一句一个句子。”言之由衷,言之巧妙。

其实林黛玉并没有薛宝钗那么世故,所以她精明细腻,讨人喜欢;她对人坦诚无邪,以诚见人。她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她待紫娟如亲姐妹,真挚的友情令人感动。香菱学诗,宝钗嘲讽她“盼蜀”,无聊至极;香菱征求黛玉的意见,黛玉热情地迎上来说:“你要作诗,就拜我为师。”。纯净透明如清泉。她向香菱讲解诗歌的练习和要求,把自己珍藏的诗集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内容,批改练习,称之为“孜孜不倦的教学”。她待人宽厚,对别人没有芥蒂。史湘云把她比作球员,伤害了她的自尊心。她有些生气,但还是把宝玉的“寄生草”带回房间,然后“和湘云一起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他显得特别天真和真诚。我是情敌,所以我毫不怀疑的猜测。但薛宝钗对她表现出一点关心,给了她一点“管教”后,她坦诚相待,拿出了对薛宝钗的心里话,自责道:“你总是这样对待别人,真是太好了,而我是最疑心的,只是觉得你心里藏着汉奸。前天你说看杂书不好,还劝我说那些好听的。我非常感谢你。原来我过去错了,现在真的错了。”之后她待宝钗如亲妹妹,连宝玉都觉得奇怪。

林黛玉的美还表现在她才华横溢,富有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的林黛玉是诗情画意的才女;她多才多艺: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她爱书,不仅读四书,还读角戏《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对李、杜、王、孟、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悉,而且有研究经验;她不仅擅长打鼓,还懂音乐。曹雪芹似乎有意将薛涛、李清照、叶张琼、李双清等历代才女的某些特质融入林黛玉的性格中。比如她代表《杏帘在望》救宝玉的细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清照和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羡才惜才”与“冷月葬诗魂”林黛玉与晋代、明代叶之比较。而林黛玉与历代才女截然不同,这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人格特征。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个性是通过她的诗人气质和诗歌表现出来的。在大观园里,她和薛宝钗可谓“两峰相对,两水分”,远高于其他裙钗,见识可能略不及宝钗;然而,林黛玉却以其诗歌思维的敏捷、新颖和浪漫而著称。每次诗社比赛诗歌,她的诗经常被大家称赞,大受赞赏,所以不断夺冠。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和与景物融为一体的穿透力;哪怕有一草一木,一座山,一块石头等很普通的东西,只要她一接触,就会立刻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新颖的想法和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能把自己的灵魂融于客观景物之中,通过吟诵事物来表达自己痛苦的灵魂和悲惨的命运。比如她的诗《白海棠》,既表达了海棠的魅力,也表达了少女的爱。尤其是那句“羞于向谁默默诉说”最为生动:这既是对海棠风度的描绘,也是她自己心灵的独白。她有刻骨铭心的话,却因为环境的压迫,自我封建的束缚,连同命的紫鹃,甚至是知己的贾宝玉,都羞于说出来,只好放在心里,自己煮着吃。这让它更加孤独、寂寞、痛苦。她的“柳絮语”缠绵悱恻,凄美动人,双关多,句句如柳絮。每一个字都写得很实在,表达了她漂泊的人生经历和对爱情绝望的哀叹与愤慨。尤其是她的《菊花诗》,三首诗,一举夺冠。她的诗不仅“题新、诗新、立意新”,而且写得很和谐,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她的思想感情。其中“满脑子自怜的问题,谁来告诉邱心?”“谁孤独自大,谁深藏不露,如花开迟暮?”等句子,也写出了女孩高尚的品格和痛苦的灵魂。此外,如她的《桃花女儿之旅》、《秋窗风波》、《提帕诗》和《五美歌》等。它们都包含着深刻的含义,诗歌就像一个人,感人至深。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葬礼诗”,这是她的诗意预言。这是林黛玉进入贾家后的人生感悟,是她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悲剧命运的全部悲歌的代表作。她含泪流满面地表达了汉奸的悲愤。“柳暗花明又一村,无论桃浮还是李飞”,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360天,风、剑、霜互相用力压着”,不就是对迫害她已久的无情现实的控诉吗?“愿翅膀在奴隶的威胁下诞生,带着鲜花飞向天边”是对一个美好理想的渴望和热烈追求;“与其困在沟里,不如干干净净”,可见她高尚的情怀和踏实的精神。至于“今日埋花的侬在笑,埋的时候他认识谁?”让我们看到春天的残花渐落,正是美人老死的时候。没有悲伤的歌给我,我不知道花落人亡。“等了几句,书中又重复了几遍,特别强调,而且通过鹦鹉会唱歌的描写,可以知道作者意义重大:花的命运也是黛玉的命运。这是一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心曲,是一场与这个邪恶世界决裂的战役。它真实地揭示了一个充满痛苦、矛盾和崇高的精神世界,突出了独立人格的伟大和崇高。这就是“丧诗”能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原因。

充满诗性气质、诗化了的林黛玉,总是伴随着她诗性的灵魂,总是随时从心里和身上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流氓诗人恶魔无意识入侵”,这是她的亲身经历。诗歌,对她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她用诗歌来发泄她的痛苦和愤慨,她用诗歌来表达她的喜悦和爱,她用诗歌来表达她抗议和反抗的决心。诗歌展现了她纯洁的节操,她独立的人格,她美丽圣洁的灵魂,她迷人的艺术光彩!可以说,没有诗歌,就没有林黛玉。

不过,最让人激动和落泪的还是林黛玉叛逆者的悲剧性格。她的身上闪耀着最初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民主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气横溢,学识渊博,还如饥似渴地阅读《心灵的研究》和描写爱情的角斗剧,对艺术境界如此着迷。

林黛玉的精神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上。他们的爱情是一种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新型爱情。这种爱情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思想一致的基础上,而且是非常纯洁、真诚和忠贞的。林黛玉本来就是“情人”“情人”。她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她真诚、执着、始终如一地爱着贾宝玉,至死不渝。然而,他们的爱情是在一个禁止爱情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痛苦、无家可归甚至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的爱只能用诗歌和哭泣来表达。

诗歌,前面已经描述过了;哭是林黛玉的日常。她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回泪”。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她哭了。芷颜斋说:“这是第一次流泪。”从此“不是闷坐,就是长叹。不知道为什么,我经常哭出来。”林黛玉的哭,分明充满了现实生活的血肉。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之一:哭是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感受诗意气质的表现。总之,她在为她的爱情哭泣。爱情已经杀了她好几次了。当他们同命的爱情最终被摧毁时,她“烧稿”“失粮”,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什么样的爱情是真挚而坚定,纯洁而圣洁,感天动地,让人落泪,触动心灵,震撼人心!多少人为她流下同情、惋惜、愤慨的泪水!在以泪洗面生活了一辈子的林黛玉,临死前笑着,终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那句未完的话——留下了千年的怨恨!

林黛玉死了,但林黛玉纯洁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的生死之恋,他们践行的爱情原则,她闪耀着艺术魅力的美好形象,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同生;这个意象所蕴含的哲理和诗意,会给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发和审美的享受。

映象分析

一、西溪的病态美。

纵观《红楼梦》,作者并没有在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上花费过多的笔墨。但是,正是用很少笔墨的描写,留下了非常美的形象。我们可以从《降珠仙草》的开篇话中得知“得天地之精滋养,可脱草木之胎,得一人形”,而这几句话,体会到“仙草之化身”是一种超凡的美,精致非凡。一切自然都是美好的,一草一木都是美好的,更何况是一株由天地精华和甘露滋养的“仙草”!此时,作者虽未直接描写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目中,早已被这“仙草做的女体”迷住了。至此,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清秀”的黛玉形象。

黛玉初入贾府,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妙地用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来看林黛玉的美。说话直爽的凤见了黛玉,大为惊异:“世上竟有这等美人,我今日才见着!”这句话虽然没有直接描述黛玉的美丽,但却给读者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形象。我们再来看看宝玉眼中的黛玉形象:“两弯如蹙额眉,一对似喜非喜。”状态有二悲,且是病。眼泪一点点,气息微微。沉默像水面上闪耀的美丽花朵,行动像柔弱的柳树。心比茎多一点,病不如西。宝玉竟称他为“仙子姐姐”。此时,一个活生生的“美丽”黛玉已经跃然纸上。这就是林黛玉的“外在美”。但她的“外在美”是“袭遍全身”、“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美,就像一个“捧着西子的心”。

第二,用自尊掩盖自卑

在这里,“怕被嘲笑”的自尊变成了“怕被小人看到”的自卫。这种自我辩解是黛玉内心深处环境变化和家庭差异的微妙反映。从布景来看,不仅是针对周瑞家的,还有针对薛姨妈和贾府的。她想借送宫花这件小事,在皇室和侯门家族的天平上称一称自己。这是问题的本质。

芝罘斋在评论这段文字时说:“现在我又来了一段新文字,但我从骨头里写出了阿丘的性质,所以我知道这也是阿丘的官方故事。”“自然”是指这种让别人有点受不了的自尊。最不会被别人伤害的黛玉,最肆无忌惮的伤害别人。但贵夫人万万没想到,对周瑞谷的奴才发泄显然有失身份,她想要的却失去了。这个细节无疑是黛玉性格背景的点睛之笔,所以脂砚斋郑重指出“从骨写”。

当然,一个人不能没有自尊,但是如果她自尊心太强,就会发展成小心眼。当史湘云说肖丹的演员有点像她时,林小姐的轻微怨恨变成了雷霆和愤怒。不过她这次注意到了自己的身份,当时并没有发作。回到住处,她接二连三地向爱人倾诉:“我曾经取笑过你——把我比作玩家?””本节也愤怒了。那你为什么又对着云眨眼睛?你在担心什么?除非我和她固执己见,她才会贬低自己?他曾经是公主,我曾经是庶人的侍女。他对我很固执。如果我还嘴,他岂不是让自己看起来很下贱?是这个想法,不是吗?这也是你的好意,但是这种好感,偏又不接待你,一般都很烦。你又和我做爱了,但是你说我是个小女孩,我对自己的行为很恼火。你害怕他冒犯了我。如果我生他的气,关你什么事?他得罪了我,跟你有什么关系?”(第二十二回)在这里,林老师把人格价值和家庭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解释得很清楚。被比作戏子还可以原谅,但把湘云看得比她还高贵就忍无可忍了。虽然这只是她的分析,但宝玉不是这个意思。但我们不要被黛玉的诡辩所迷惑。其实最不可原谅的是把他比作一个球员。她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羞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才发泄了这么多,这是自尊心的明显表现。

其实对于林黛玉来说,自尊和自卑只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不同于贾的家庭出身和对他人的依赖,她有着很深的自卑感。所以她总是试图在别人面前保护自己的自尊,以自尊掩盖内心的自卑。

第三,心胸狭窄的背后有坦诚。

黛玉的小心眼,似乎大家都知道,但我们也要看到,小心眼的背后有坦诚。

林黛玉在和贾宝玉订婚之前,对她的两个情敌薛宝钗和史湘云有点“小家子气”,有时简直不可理喻。如果薛宝钗病了,贾宝玉来看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可是黛玉一见就不高兴,说:“哎呀,我来的不是时候!”“如果我知道他要来,我就不会来了。这要是一根刺,薛宝钗和贾宝玉都不好意思。

而林黛玉的真实,在几乎不加掩饰地揭露她缺点的同时,也在向人们敞开她那颗纯真的心。在她眼里,容不下灰尘,她也不记得了。当她对某人或某事有看法时,她可以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但这只是就事论事,谈完了就抛到一边。正是凭着这种坦诚,她赢得了姐妹们的友谊,没有人把行动讨人厌的林妹妹当外人。如果她随时不在,大家也会觉得空虚寂寞。毕竟,她有一个灿烂的灵魂。小而苦,不过是玉上的一个小瑕疵。

在大观园里,她似乎只和薛宝钗结下了仇,因为她曾经把宝钗当作情敌。但正是他们后来“解剖了彼此的金兰语”,组成了“金兰棋”,成为友谊中最感人的篇章。宝钗一番苦口婆心的批评感动了她,深情地说:“你老是待人接物,这很好,可是我是最有爱心的人。我只觉得你心里有个叛徒。前天你说看杂书不好,你劝我那些好话,我很感激你。原来我过去错了,现在真的错了。仔细算了一下,我妈死的早,没有姐妹兄弟。我今年长到十五岁了,但是没有人教我你前天说的话。不能怪云姑娘打招呼。我看到他过去夸你,我还是没用。昨天自己路过,才知道。比如你这么说,我就不让你走;你不介意告诉我那些话,所以我错了……”她对宝钗说的话,像是深刻的自我反省。说明她过去不容忍别人的缺点是因为她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缺点;所以听不到别人夸宝钗,因为他一直觉得宝钗是“心里藏着个汉奸。”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女孩的自尊心有点偏执,她变得豁达坦率了。

第四,追求真爱

林黛玉在贾府很孤立,唯一的知己就是贾宝玉。对贾宝玉的爱是她的生命之火。一旦失去了这份爱,生命也就结束了。

林黛玉离不开贾宝玉,更不用说失去贾宝玉的心。但在初恋阶段,两人若即若离,互相试探,不肯表现出真心。尤其是林黛玉,在没有完全理解他的诚意之前,不肯轻易表露自己对贾宝玉的爱,因为她非常自尊。此时的贾宝玉对清纯少女有一种兼爱,对才貌双全的薛宝钗、史湘云更是有着明显的感情,这让林黛玉忍无可忍。她直截了当地对贾宝玉说:“我知道你心里有个‘姐姐’,只是遇见了就忘了。”

林黛玉执着地追求爱情,但当贾宝玉真的通过《西厢记》的文字向她表达爱意时,她反而会责怪他。林黛玉和贾宝玉* * *第一次读西厢记。她“越看越多,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就把十六件事全读完了,有意识地告诫人们,余香满词。虽然看完了书,但我只是走神,在心里默默背诵。”贾宝玉趁机对她说:“我是‘伤心病体’,你才是那个‘美人’。”林黛玉却气得两颊通红。她哭着扬起两道似乎在皱眉的眉毛,瞪着两只似乎在瞪眼的眼睛,脸颊生气了,瘦脸生气了。她指着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八道,这淫歌你学得好,还学这些混蛋话来欺负我。我跟舅舅舅妈说去。”第二次,贾宝玉借着张生在西厢记里对媒人说的一句话对紫鹃说:“好姑娘,‘你若多情,怎能铺床?”“对林黛玉的爱又来了。林黛玉却“扑面”哭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八道,你把这首淫秽色情的歌弄得好好的,看了他妈的书,学了,还拿我开玩笑。我成了一个解闷的人。”并立即“走出去”。林黛玉的言行是多么矛盾啊!她天天纠缠贾宝玉,为得不到贾宝玉的爱而日夜痛苦,浑身不舒服。但是,贾宝玉一表态,她就摆出一副贵夫人的架势,痛斥在她心里也算是“好文章”的《西厢记》,是“淫荡的歌”、“他妈的书”,并毫不犹豫地搬出贾宝玉最害怕的禁闭咒——贾政压贾宝玉的权柄。这是不是太“乖张”了?其实贾宝玉是贵族子弟,多少沾染了贵族的恶习。在林黛玉看出他的真诚之前,她一直保持着警惕。林黛玉不能接受贾宝玉逢场作戏的爱情表达,因为她追求的是真爱。

在林黛玉真挚爱情的影响下,贾宝玉不仅在史湘云面前夸赞林黛玉不要乱说仕途和经济,还勇敢地向林黛玉献上自己的真心,把两只苍老的手送给她作为定情信物。此时林黛玉已经确认贾宝玉是真的爱她。从此以后,贾宝玉和林黛玉再也没有大吵过一次,林黛玉对薛宝钗和史湘云的讥讽也少了许多。

五、正确看待林黛玉的悲剧

毕竟林黛玉是个天真的女孩。她幻想着自己与贾宝玉的爱情有一天会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以符合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一种合理的存在。可是,美好的幻想里什么都没有附上,结局又是什么呢?林黛玉不如贾宝玉乐观自信。她担心的是“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更多的是对这段爱情悲剧结局的预感。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也正是在把爱情发展成婚姻的过程中,林黛玉遇到了更大的威胁,更加无能为力。

事实是,宝黛的爱情上空确实笼罩着一片不祥的乌云,而这片乌云的制造者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贾母的心肝宝贝宝玉的择偶问题,是她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重要问题。贾母长期以来一直关注这一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作为宝玉的妃子候选人,贾母选择了晴雯,把她交给宝玉做丫鬟,说:“晴雯的丫鬟对我很好。”别的丫鬟“相貌不如他聪明,将来只有他能为宝玉所用。”贾母对宝玉的妃子还是那么上心,所以对他的妻子要求更高,自然在选择上也更加谨慎。

林黛玉的小心眼和尖牙,得罪了身边很多人,失去了友军。除了宝玉和紫鹃这个贴身丫鬟,贾家没人管她,也没人惦记她。她还是无处不在,别人不敢说,她就说。比如大观园里的人都知道宝玉和阿隆的事,却没人怕破这张纸。只有黛玉敢对阿隆说:“你说你是姑娘,我只把你当嫂子。”她的个性冷漠而傲慢。比如他对王夫人的心腹和怡红院的内奸毫无顾忌,出奇的直爽。封建蒙昧主义最野蛮的地方,往往是暴虐、残害人的人格,人性的发展受到束缚。在这里,真正的人格存在本身就是反叛。

曾视黛玉为掌上明珠的贾,在体会到黛玉的心事后,明确表示不能许配给宝玉,且与比较后,明显偏向薛宝钗。在贾母态度明朗后,王熙凤使出了“偷柱”的计策,叫宝玉娶了妹妹林,实际上却娶了薛宝钗。无奈之下,林黛玉病倒了。临死前,她在绝望和愤慨中,烧掉了一首象征着她与宝玉纯洁爱情的诗和一份包含她内心的手稿。

可见,黛玉之死既是社会悲剧,也是人格悲剧。

林黛玉的性格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在她的爱情和幸福被扼杀的时候,她是如此的勇敢和坚定,以至于用死亡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反抗。至此,她的叛逆性格达到了顶峰。一个美丽、柔弱、勇敢、果断的悲剧形象深深地铭刻在读者心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巍然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