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为何被清廷处决?

金圣叹也算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关于他的死因,最直接的原因是?抗粮哭庙?案。

这是在顺治十八年时,苏州吴县新上任的县令任维为弥补亏空的漕粮,便开始严厉追缴当地百姓们历年来的欠税,为此不惜杖责百姓,总而言之,不交钱就往死里打!

吴县县令的这一粗暴行为,直接激怒当地百姓。因为,百姓们又不是不想交税,而是明末清初的这场战乱,让大家只能勉强够生活而已,很多人连温饱都不够,又哪里有多余的粮食来交税呢?任维作为当地的父母官,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真是是可忍熟不可忍!

所以,当地百姓便纷纷起来抗议,金圣叹这个时候跑出来加入到抗议的对付,他还和数百名读书人一起到孔庙聚集,借悼念顺治帝驾崩而大闹孔庙。后来这件事闹得非常大,朝廷为平息民怨,就让江苏巡抚朱国治前去彻查此事。

经过一番彻查,朱国治上书控诉县令任维有不法行为,要求朝廷将其罢免。同时,为尽快平息事态,让闹事的人不再闹事,朱国治便下令逮捕了其中带头的十几人,不幸的是,金圣叹也恰好在这十几人当中。

后来,朱国治上奏朝廷,说十几个人带头闹事,鼓动大家不交税,并惊扰先帝之灵,请求将其给予严惩。正好朝廷也有意杀鸡儆猴,震慑江南士族,便将这十几人中的七名江南名士,以叛逆罪判处斩。不幸的是,金圣叹恰好在这七人当中。

如果单从这段记载看,金圣叹的被杀,实在是一件比较无辜的事情,同时大家也会对满清政府的做法表示痛恨,总而言之,就因为这一点小事而杀人,实在太残暴。但其实,如果大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就会发现,金圣叹的被杀,更多是咎由自取,并没有什么值得同情的。

大家知道,明朝灭亡是因为帝国没有钱,拿不出钱来赈灾、招抚和打仗,所以只能被活不下去的底层百姓推翻。但问题是,当时的明帝国并不是真正没有钱,而是帝国的绝大部分财富,既得利益集团搜刮走,他们占据社会绝大部分资源,却不愿意承担相应的纳税义务。

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已无法再利用这些经济资源,于是社会两级分化严重,一方面是既得利益者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另一方面是政府因为缺钱,随时面临破产的边缘;一方面是忧国忧民的政客、地主、乡绅、名士、商人们,过着风流潇洒的日子,另一方面,就是无数底层老百姓随时面临饿死的可能。

对于此,崇祯皇帝那是哭着喊着求这些既得利益者捐钱交税,但却都是一毛不拔,对于这些既得利益者来说,就算明朝灭亡,新上来的统治者,还不是继续得依靠这些政客、地主、乡绅、名士和商人们,因为封建王朝就是为他们这些阶层服务的。

后来,等到满清统治者上台后,这些既得利益依然是我行我素,尤其是江南的既得利益者,因为没有受到李自成等农民起义的大规模打击,他们还有力量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面对清廷的征税和土地改革,他们不愿意履行,要么想尽办法偷税漏税,要么将赋税转嫁给底层百姓。

如果,江南的这群既得利益者,面对的仍然是腐朽透顶的明王朝和崇祯皇帝,可能依然能够逍遥自在,没有人能够拿他们怎么办。但问题是,现在他们面对的是新崛起的清王朝,它的组织机构还没有被腐蚀,所以自然能够放开手脚打击这群既得利益者。

于是,顺治末年著名的奏销案的爆发。当时满清政府为清查欠粮,便对江南地区进行重拳出击。总而言之,有点身份的人敢欠粮,一律严惩不贷。于是,只要你敢欠粮,有功名的一律革去;有官职的一律降级。仅这次集中整治,被革去功名的、被降级的人,就有一万多人。

虽然这次整顿,体现了满清的残暴。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它主要的针对目标,是有功名、有官职的地主和乡绅阶层,并不是广大底层百姓。换句话说,现在清廷是以严厉手段逼迫有钱有势的人合法交税,不允许他们偷税漏税。

当时清廷追缴赋税的手段有多严厉,有位叫做叶方霭的人,这位老兄的功名是探花,他想给满清政府一个难堪,就故意拖欠一文钱,总而言之,你不是说欠粮就革去功名吗?我堂堂探花,我就欠你一文钱,我看你能把我怎么样了?

如果他面对的是崇祯皇帝,皇帝还真不能把他怎么样。问题是,他面对的是满清皇帝,所以当时就被革去功名。当时,金圣叹的?抗粮哭庙?事件,也是这场运动中的一部分,现在大家应该就能理解金圣叹为何会被清廷给处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