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如下:
1、原文: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译文:邪气的产生,有的是由于阴阳之精气,从皮毛或孔窍侵入人体而发生的。如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是从皮毛侵入人体而发病的。有的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劳逸过度所引起的。有的是由于阴阳的偏胜偏衰和脏腑经络功能失常所引起的。
2、原文: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夜半至昧旦,天之阴,阴中之阴也;昧旦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译文:就一昼夜而言,白昼为阳,黑夜为阴。而白昼又可分阴阳:自平旦至日中,自然界阳气渐盛,为阳中之阳;自日中至黄昏,自然界阳气渐衰,为阳中之阴;自夜半至昧旦,自然界阴气渐盛,为阴中之阴;自昧旦至平旦,自然界阴气渐衰而阳气渐盛(这是由阴转阳的过渡阶段),为阴中之阳。
3、原文: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译文:人身的阳气,白天主司体表而卫外。黎明时分(平旦),人体的阳气随自然界的阳气的生发而逐渐振奋起来(人气生)。中午(日中),人体的阳气达到最旺盛的阶段(阳气隆)。日落西山(日西),人体的阳气亦随之而衰退(阳气已虚),汗孔也就关闭起来(气门乃闭)。
因此到了傍晚时分(暮),应当收藏收敛(收拒),不要扰动筋骨、不要接近雾露。如果违反了一天之内早、中、晚三时的阳气变化规律,身体就会日益衰弱而产生病变。
名称由来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被收录于“医经”中。所谓“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
之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