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姚的小说《李自成》?
01展现了灿烂的民族生活风貌。李自成以农民革命战争为主线,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丰富多彩的历史生活方式。作品展现了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代,各种矛盾交织其中,极其真实广阔。
角色范围从叛军领袖、将军、谋士、家庭成员、士兵、皇帝、皇后、诸侯、公务员和军事指挥官到太监、宫女、助手、地方官、乡绅、商人、艺术家、流浪者、乞丐、女巫、学者、农民、小贩、工匠和江湖骗子......几乎到处都是。
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产物,带着民族历史的深深烙印。比如开封市的元宵节:在周里,张灯结彩,金碧辉煌,燃放烟花,举行盛宴,一派奢华富贵的景象。在索国寺或路灯下,灾民饥寒交迫,待卖的小女儿头上贴着稻草标签...
让我们看看周皇后在北京的生日:为了给皇后和皇帝“祈福”,寺的小和尚被骗自焚,他的妹妹,一个宫女,用血写经文而死。这些年来,她用自己一生攒下的二十两银子,在宫里弄了一碗黄瓜汤。这是中国明代的宫廷生活。
至于文人张存仁一家在开封围城期间的命运,他妻子善良贤惠的性格和她后来的可怕遭遇,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刻写照。
张存仁一家是开封城的贫苦知识分子,在漫长的围城中,粮尽菜尽,父亲饿死,却屡遭政府搜粮打击。他的妻子蓝翔带着儿子出城,被官府掳掠。儿子被黄水淹死后,她被逼疯了,光着脚,呼天抢地,招魂儿子。
作者描写了她凄厉的哭声和凄厉的叫声,读来让人不忍卒睹。作者对张存仁家庭描写的典型意义,在于他真实地反映了长期战争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人生悲剧。开封府的人吃子怡的东西,直到他们公开杀人吃肉。偌大的中州城,到处都是鬼魅和灯笼,直到黄色的海浪冲上城头,浮尸漂浮。
这部小说,在宏大的规模上,成功地书写了一幅具有民族色彩的历史生活的华丽画卷。
《李自成》是一部具有历史思辨精神的代表作,是一部展现晚明整体政治格局的小说,但并非以《朝代史》的书名命名。这个看似不一致的矛盾,其实包含了另一个巧妙的寓意,那就是小说立意多维互动的艺术格局。其实无论作品突出哪一方面,都是用对比的方式突出另一面,另外两方面的描写也是有力的引导和铺垫。
小说的标题就是这种小说结构的体现。李自成农民起义是明朝动荡政局的突破点,明清易位是明朝矛盾和自我崩溃的必然结果。对明朝内部矛盾的透彻描述,不仅有利于理解明末农民起义为什么会被镇压和激化,而且揭示了农民起义中诞生的新王朝和旧王朝在政权文化上的同构性倾向,从而进一步理解大顺王朝迅速崩溃的原因。
同时,小说对新兴的清朝的关注和描写,其一系列的政治举措,雄心勃勃的进取活力,是对成熟并逐渐衰落的中原文化的巨大冲击,这使得作品充满了文化反思。
“李自成”不是孤立的,而是明清之际的历史产物。换句话说,没有明朝的政治危机,就不会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没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就没有明朝的灭亡和清军入主中原;没有大顺王朝的覆灭,就没有大清的统一。促成晚明历史巨变的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
如果说小说描写了李自成、牛金星、李岩、宋献策等人被“逼上梁山”,加入农民起义,与《水浒传》相似;那么,由于小说描写中明清的分量,特别是有意从四面八方刻画高层人物,这部看似代表农民革命的《水浒传》反而是一部描写明末历史的《三国演义》。
崇祯是这部小说描写明末历史的重点。起义军的兴衰,清军的进退,都与崇祯息息相关。一方面,叛军和清朝急于夺取大明山;另一方面,摇摇欲坠的崇祯王朝仍然主导着明朝后期的局势,崇祯的每一个决策都必然影响着历史舞台上不同政治势力的胜负:
明朝加大镇压农民起义的力度,清军势力由北向南迅速扩张;明朝全力以赴对付清军,李自成的势力和农民起义军立刻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由于崇祯被夹在两股政治势力之间,国力逐渐被削弱,领土逐渐被蚕食,导致其最终灭亡。
历史虽然是历史的“合力”贡献的,但绝不是单个历史人物的历史。而注重描写的小说艺术,更注重历史生活中的人物和细节,以及历史人物的能动性。所以在小说中,这些人物永远不会是有一定历史发展规律的玩偶。
在这里,小说艺术似乎与历史哲学在一个圈子里。小说艺术的向心力在于探索人物形象的具体复杂性,而不在于抽象的历史概念,甚至刻意与之背道而驰,就像其标新立异的禀赋一样。
事实上,任何抽象的历史概念都只是对过去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总结,并不能据此推断指导小说家解读人物。正因为小说家注重历史人物作为一种艺术符号的具体感性,这样的人物故事才更有说服力地反映了一种历史命运。崇祯确实是末世出生的亡国之君,一直是大众舆论力量。
然而,姚是一个对历史有着深切同情的小说家。他没有把崇祯写成一个罪有应得、本性顽固的坏人,而是详细描写了崇祯与命运的斗争,写出了他的“励精图治”。虽然结局是失败的,但是诺大皇室从朝廷到个人,互相攻击,互相拆台,简直是自取灭亡。
对于不配拥有好命运的人,作家也是淡定的,描写了崇祯如何在个人想做“大明中兴”君主的愿望和这个愿望最终无法实现的事实之间挣扎,以及他和他的王朝如何一步一步走进一个不可预知的历史黑洞,最终被这个黑洞吞噬。
崇祯每一次与命运抗争,都酝酿着王朝内部的悲剧,加速了王朝的灭亡。只有崇祯向齐一求助,还有十几个小太监,小和尚,宫女,公子哥儿,奶妈,还有他们的家属,都平白死了。首辅薛被“赐死”,武清侯在狱中吞金自杀。天妃生病了,最终去世了。一些朝廷官员和大学者被棍棒打死,一些死在狱中,一些被迁回原籍。无数人被牵连到这场灾难中。
《李自成》第四卷和第五卷是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的最后篇章。第四卷结尾,第一卷描述李自成攻打北平,崇祯自杀。第五卷第一卷描述多尔衮为清廷摄政王,于沈嘉四月开始南征,五月入京。清朝占领中原,统一中国近300年,始于“多尔衮时代”。第五卷第二卷描写李自成在清军追击中,顺治二年,即1645年初,弃长安而逃武昌,全军溃散。最后在九宫山被当地的乡勇独自杀死。
小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却对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无限同情。古代英雄之所以叫英雄,悲剧是最有力的理由,英雄的绰号应该是悲剧。小说中对明清的描写,有时滑稽,滑稽,但与李自成完全不同。
李自成是一个真正的悲剧人物,不仅因为他最终孤身一人,身首异处,还因为他个人的过失,最终失去了大顺朝的皇位。但小说所描述的李自成的悲剧在于他善良的本性和对下层阶级的强烈同情。他越是想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扩充军队,消灭异己,推翻明朝,就越是接近失败的结局,就越是会背叛自己原本善良的本性。
这场悲剧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是不可避免和不可逾越的。如果消除了问题的一面,这个东西本身就不存在了。莫非真的应了那句名言:
“如果你没有权力,权力会把他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