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论文、论文(译文)

1.《转喻的认知阐释》,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2.《英美后现代小说叙事结构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3.《英语文体学》(研究生主编),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4.20世纪英美文学简介。),南昌:江西大学出版社,2006 54 38+0(2002年获江西英语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

5.《格林童话精粹》(译),南昌:21世纪出版社,2000年。

6.《叙事:意义与策略》,江西大学出版社,1999。

7.济慈书信,(译)东方出版社,2001。

8.交往与超越,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9.《考据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论江西文化》,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11.实用汉英分类翻译手册,江西大学出版社,1996。

12.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主编(负责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0,(本书获江西省英语学会一等奖)。

13.跨文化交际——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即将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

14.傅浩文诗集之一,《诗学卷与距离》,14万字,作家出版社,2002年9月。

15.叶芝诗选(中英对照),300字,台湾省:林纾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16.《乔伊斯全集》,150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7.《阿米海诗选》(修订版),22万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8.《叶芝诗集》(修订版),500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19.《20世纪英语诗选》,35万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20.《德里克·瓦尔科特诗选》,200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1版。

21.《内森·扎赫诗选》,约13万字,河北教育出版社,即将出版。

22.英语名诗英译,12万字,哈尔滨出版社,即将出版。

23.《叶芝文选》(编辑翻译),800字,燕山出版社出版。1.“语义抑制的转喻基础”,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6月。

2.概念隐喻与认知语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6)。

3.“语言的模糊性和语境的解释功能”,《Xi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1)。

4.“隐喻的语用阐释”,山东外语教学,2002(3)。

5.“信息匮乏下的话语标记语”,外语学刊,2003(3)。

6.“间接言语行为中的转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

7.“语用标记与语篇连贯”,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8.“论话语标记语在语言生成和理解中的作用”,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6)。

9.“转喻的认知语用阐释”,《外国语言文学》,2003(4)。

10.“转喻的理想化认知模式及语用功能”,山东外语教学,2003(3)。

11.“基于脚本的桥接语用推理”,外语与翻译,2003(4)。

12.“翻译的语用对等”,美中外语,2004 (1)。

13.“框架转换与意义建构”,《外语学报》,2004年第3期。

14.“桥接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

语言学和文献学(NPC全文转载)2004(5)。

15.“构式意义、转喻与句子压制”,解放军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2)

16.“言语行为转喻与语篇深层连贯”,外语教学,2004(3)

17.“阅读理解中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外语教学,2004(5)

18.将自上而下的策略融入传统阅读课堂。教师版,11,12-16,2004。

19.“自上而下”策略对中国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亚洲英语教学杂志,13,29-44,2003。

20.弥合东亚环境下教与学风格之间的差距。TESOL期刊,11/2,5-11,2002。

21.中国学生对外语教学中交际法的认知。系统,30/1,85-105,2002。

22.审视中国文化对学生学习风格和策略的影响。亚洲英语,5/1,40-63,2002。

23.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的中间群体。教师版,9,24-30,2002。

24.在大班英语教学中创造以小组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伊莱教学,23/1,16-19,2001。

25.东亚背景下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的匹配。网络英语教学期刊,7月7日。

26.大班集体学习的优势。教师版,6,8-13。2001.

27.阅读教学:将“自上而下”的策略融入中国语境,

准则,23/2,20-23。2001.

28.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准则,22/1,51-60。

29.现代与传统。英语教学论坛。37/3, 27-29.1999.

30.使交际法与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相结合。指导方针。21/1, 23-33.1999.

31.文化冲突分析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教与学。20/1, 35-43.1999.

32.将交际教学法与中国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开发英语教学计划。准则20/2,第77-88条。1998.

33.将交际教学法与中国传统教学法相结合。伊莱教学。28, 15-19, 1998.

34.语言教学的技巧和原则。伊莱教学29,37-39。1998.

35.将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法与中国传统教学法相结合。英语教学研究。30/4, 458-471.1996.

36.《中澳大学生学习观念比较》,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

37.《学习策略与教学方法》,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

38.《论折衷主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8期。p,39–41。

39.“英语语言的特洛伊马”,《当代中国研究教学杂志》,2003年。

40.“中国英语教学的去政治化”,亚太教育,2000.1

41.《国家主权与道德主权》,亚洲传媒,2003.1。

42.“外语困境”,重读美国,2003年。

43.康拉德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44.“当代文学批评语境中的康拉德研究”,《英美文学研究丛书》(王逸群、于建华主编),丛书4,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即将出版)。

45.《论美国后现代小说的两种走向》,《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46.《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杨意识》,《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47.“电影的文学性和文化性与英美文学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9期。

48.“独特的叙事——论法国上尉的女人的叙事结构”,发表于胡全胜《英美后现代小说叙事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

49.《互文性与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载于胡全胜《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事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

50.《逻各斯、道家与后现代小说的语言观》,《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1999。

51.《论康拉德小说《吉姆爷》的叙事技巧》,《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1997 (1998获江西英语学会学术论文一等奖)。

52.“考据学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文艺学》第二期,人大报2003年全文转载。

53.《文学与国民教育》,文学理论第二期,人民代表大会文学报,2003年全文转载。

54.“继承与创新——新叙事学对文本研究的贡献(上)”,《创作评论》2004年第2期。

55.“继承与创新——新叙事学对文本研究的贡献(下)”,《创作评论》2004年第4期。

56.“论中国古诗英译中的隐喻”,《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6。

57.“翻译的目的、对象和文本类型——重温严复的翻译理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6月。

58.“论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外语与翻译》,2000年4月。

59.“诗歌翻译的标准和方法”,《外语与翻译》,2002/3(在中国翻译家协会于郑州举办的2002年全国文学翻译出版研讨会上,本文获中国翻译家协会颁发的一等奖)。

60.《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英译》,《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4月。

61.“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不可译性”,《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2期。

62.“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及两种技巧的比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2

63.《从几首翻译的无题诗看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2。

64.“直译还是意译——评几本翻译教材中的直译和意译观”,《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7月。

65.“无谓之诗与古诗英译”(参加中国诗歌翻译第四届年会),发表于《外语论坛》2003/1。

66.《为了祖国语言的纯洁性——从‘武装到牙齿’”,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4/8。

67.“诗歌翻译中的文化阐释和文化定位”,《语言与文学研究》,2004年4月。

68.《狼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1。

69.《文学符号学——文学批评新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2。

70.《论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外语研究与教学,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年2月。

71.“基于文体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法”,《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第3期,2001。

72.“L2学生心目中的音乐偶像”,2001.7参加“第二届南大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并宣读论文。

73.《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第一作者,中国电化教育,第12期,2002;

74.“网络学习资源的分析与评价”,第一作者,《现代远程教育》,2002年第4期;

75.“量规——评价和提高写作的有力工具”,《中国英语教学》(中国英语教学),2003年第3期。

76.《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演变》,第二作者,《外语》,2004年第4期;

77.《基于信息技术的任务型外语学习环境设计》第一作者,《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

78.《论科技文体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中国科技翻译》2004年第3期;

79.《语义框架、场及其关系》,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

80.《不同的方向:关于语义分解的思考》,外语学报,2001,1。

81.《颜色词的认知语义和认知结构》,外语教学,2001,4。

82.“言语行为动词的语义分析与框架”,《外语学报》,2000年第2期。

83.“语义结构与文化意义”,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7月。

84.“广告英语中的模糊现象分析”,山东外语教学,2000年3月。

85.“格语法与当代语义分析理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3月。

86.“语篇中名词性词语的分析与情景语义学”,中山大学学报,2002年4月。

87.“叶芝的神秘哲学及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

88.《菲利普·拉金的诗性语言艺术》,7000字,英美文学研究第二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5438+0版。

89.《当你老了:五种阅读方式》,5000字,《外国文学》2002年第5期。

90.《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5000字,《中华读书报》,2004年4月,21。